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于1988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建成。它坐落于北京西郊八宝山东側,占地50000平方米。

在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于1988年10月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该工程主要包括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和同步辐射装置(BSRF),外型像一只硕大的羽毛球拍。

1991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成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负电子在其中的高真空管道内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并在指定的地点发生对撞,通过大型探测器--北京谱仪记录对撞产生的粒子特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在τ轻子和粲粒子产生阈附近研究τ-粲物理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实验装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是在邓小平同志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总投资为2.4亿元,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负责建造。

1972年8月,张文裕等18位科技工作者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反映对发展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意见和希望。

1973年2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关于加快建设高能物理实验中心的请示报告》(八七工程)上批示:“拟同意”。

1981年1月,国家计委决定停止十三陵“高能物理实验中心”的筹建工作(即八七工程),对玉泉路高能加速器预制工程提出调整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12日2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建造2.2GeV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报告上批示:“这项工程进行到这个程度不宜中断,他们所提方案比较切实可行,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虑。”

1982年6月19日,高能所派出21名科技人员组成的考察组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进行设计考察,完成了对撞机工程初步设计第三稿,基本确定加速器的主要参数。

1983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2×22亿电子伏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计划的请示报告》。同意新建一台能量为2×22亿电子伏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正式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即8312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的报告”,明确了一机二用”的方针,增加了同步辐射实验区的建设。批准总投资为2亿4千万元(含引进用汇2500万美元),总建筑面积为54700平方米。

1984年10月7日,BEPC破土动工。邓小平同志与党和国家领导来到高能所参加奠基典礼,为奠基石铲了第一锨土,并亲切接见了参加工程建设的科技人员和职工代表。邓小平同志为基石题写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的题词。他说:“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12月,BEPC注入器总调成功,电子束流注入到储存环,并观测到了同步辐射。电子束能量为1.17GeV,脉冲流强140mA。

1988年10月16日,BEPC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亮度达到8×1027/㎝2.s。完成了小平同志提出的“我们的加速器必须保证如期甚至提前完成”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12月,BEPC对撞峰值亮度达到设计指标。

1989年12月8日,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三个前端区、一块扭摆磁铁、三条光束线、两个实验站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开始投入运行。鉴定委员会由29位专家组成。

1993年1月7日,“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定结果”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3年3月,高能所计算中心建成64K BPS高速网络,并与世界各高能物理实验中心相连,用于通讯和数据传输。同时,还为国内60余个研究单位和大学提供电子邮件和信息检索服务。

1997年,“北京谱仪Ds物理的研究”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3年底,国家批准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中最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项目之一,工程于2004年初动工,2008年7月完成建设任务,2009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