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热映。电影上映之后,一个妇孺皆知的家庭教育典故却引发了热议,即“岳母给岳飞背后刺的究竟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肯定的是,在杭州岳庙陵园甬道尽头的照壁上所刻大字为“尽忠报国”,而绝大多数网友都认为,自己小时候学的就是“精忠报国”,很多连环画等写得也是“精忠报国”。

岳母刺字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争议呢?下面,围绕这两个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岳母刺字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其事?

岳飞,字鹏举,南宋军事家、战略家,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其他三将为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汉民族的民族英雄(本质上来说,岳飞抗金属于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所以,岳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并不合适,个人观点,供大家讨论)。除了军事上的卓越成就,岳飞还是书法家,诗人,其创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脍炙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岳飞的母亲姚氏夫人,不见于正史典籍,只是在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岳柯编著的《金佗稡编》(因岳飞受封鄂王,又名《鄂国金佗稡编》,是岳柯为了辩解祖父岳飞的冤情而作)中有寥寥数笔。但此书中,并未提及岳母刺字,自然,也就不可能写出岳母刺的字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了。

按照一般的推理来说,如果岳母确有刺字,同时代的人都应该知晓,在书信往来之中或者诗词唱和中,多少会有提及,或者至少岳飞的子孙应该知晓,而岳柯为岳飞申冤的著作中,理论上不可能忽略这一重大细节。

至明代中叶,随着评书艺术的发展,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明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中,就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而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木的《武穆精忠传》记载,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金丰所著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中详细讲述了刺字的前因后果,大致内容为:岳飞不受杨幺(即南宋钟相杨幺起义中的杨幺)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后来,在儒教的思想影响下,“岳母刺字”被赋予众多的文化内涵,最后脍炙人口,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岳母也与孟母(孟子母亲,孟母三迁)、陶母(东晋名将陶侃之母)、欧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之母,画荻教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贤母”。

但客观上来说,刺字很简单,但要让刺字长时间刻在后背上,没有专业技艺的人很难达到。也就是说,岳飞的后背上应该有“尽忠报国”或“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但岳飞不可能随时展示,所以同时代的人知之不多。但究竟是工匠所刺,还是部将所刺,亦或是岳母所刺,应该是一件难以考证的悬案。自然,岳母刺字在历史上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不管岳飞后背上的四个大字,是谁所刺,我们都不能否定岳飞从一个负气任侠的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军事家、战略家及文学家的成长过程中,岳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二、岳母刺字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如果岳母刺字确有其事,那么,岳母刺的究竟是我们“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应该刺的是“尽忠报国”。从历史典籍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查看到的典籍,“尽忠报国”最早出自于《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而“精忠报国”一词,要晚得多,目前可见的是,宋高宗赵构为了表彰岳飞的功绩,亲笔题写了好几幅“精忠报国”的题字,并选择了最满意的一幅,送给岳飞,让其作为军中的大纛(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也就是说,如果要说岳飞后背刺的是“精忠报国”,就不可能是岳母所刺(岳母1136年逝世,高宗赐字是1137年)。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岳飞传》,其中有:“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也就是说,现存典籍最早显示岳飞后背有字的是元代人撰写的书籍,但也只是表明了岳飞后背有“尽忠报国”四个字,并没有说明出自何人之手。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岳母刺字,不可能是“精忠报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刺的是“尽忠报国”。前面已经阐述,“尽忠报国”一词至少在隋朝已经出现,而“精忠报国”则是宋高宗赵构赐给岳飞的。单纯从语言的角度而言,“尽忠”指的是“竭尽忠诚”,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表明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或者期许。而“精忠”是一个形容词性的词语,意思是“(对国家、民族)极其忠诚”,表明的是一个状态,应该用于评价。自然,岳母刺字不可能刺“精忠报国”。

第三,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应该刺的是“尽忠报国”。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尽忠”“尽孝”的说法,为国尽忠,为亲尽孝。如《左传·宣公十二年》:“ 林父 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衞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 秦 耳。” 唐 陈子昂 《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臣祖父兄弟一门五人,皆伏节尽忠,身死王事。

第四,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应该刺的是“尽忠报国”。那么,有没有可能岳飞将宋高宗赐的条幅纹在自己的后背上呢?个人以为,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将皇帝赐的字纹在后背,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夸耀,脱掉衣服,你看,皇帝赐了四个字给我!作为臣子,即便是后来为了表达心迹,也只能从个体主观角度,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表达为国尽忠的心迹。

所以,从以上四个角度,我们基本上可以判定,岳飞后背刺的字,不可能是“精忠报国”。但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即岳飞面对秦桧等人的污蔑,为了对抗,而在后背纹上皇帝赐的字,但那种方式,就有点黄马褂的感觉,太降低岳飞岳王爷的格了。

三、我们该怎么看待关于“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的争议?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折射。任何对历史本身的讨论,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现实的考虑。当下,思想多元,而一些势力,也在趁机煽风点火,试图以历史虚无来解构我们的历史传统,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比如,网络上就有人为秦桧翻案,认为应该让其跪下的塑像站起来;还有人指责岳飞不懂人情世故,军人干政,甚至认为岳飞明知会死路一条,也不反抗属于“愚忠”,甚至还有人认为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太残忍等等。此风不可长,也不可等闲视之。

事实上,岳母有没有刺字,岳飞后背上究竟刺的是什么字,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岳飞岳王爷,为了他的国,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甚至到最后不惜以死报国,以死明志,这就是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就是爱国爱民的精神,就是值得永世缅怀、尊崇的精神!那也是岳飞、文天祥以及后世的戚继光、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以及所有为了抗击外来入侵而牺牲的先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

抗战时期,我300万川军将士,就用“死”字旗,完美而又悲壮地阐释了这一精神!

在风云变幻的当代,我们不应该执著于某些细节的讨论,而应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勠力同心,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每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