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

文珍著

译林出版社

2022年11月

■明前茶

之前,读过太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著作,为把二十四节气写好,作家们也是各显神通,有的从每个节气的“三候”入手,固定解释“三候”的来龙去脉,这种写作手法,蹬腿的样式看着极其努力,全书的节奏也整齐划一,就像伴随着一首小号进行曲来蛙泳,听了开头,就明白后面的节奏是怎样的,恨不得为之击掌,鼓励他快点游过去;有的从古诗词入手,借诗人们的酒,筑自己的块垒,这种写法就像是蝶泳,看起来是将汉唐以来的节令风俗都搂来身下,鼓荡起前行的动力,只是这样一来,总觉得古典诗词的开阔意象,都收缩成案头的茶饭、篮中的花果、百兽与禽鸟的来去,未免将其指向宇宙、时间、际遇的意旨都收窄了……

因此,在阅读文珍所写的《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时,我不免有所困惑:作者信手写来,也不借助摄影作品与国宝级古书画的穿插装缀,这本书会引人入胜吗?

没想到,文珍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写作四季之美的方法,我姑且称之为“仰泳法”——每一个节令的写作,都有出人意料的开头,貌似都是在不同的堤岸下水,有时是绿杨堤岸夕阳斜,有时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有时是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撷取自己从幼年到中年所有的生活体验,撷取与故交好友的相逢记录,在回忆与畅想中,与周而复始的二十四节气,与它们所代表的浩瀚时间海洋融为一体。看上去,作者不急于泅渡,不展示速度与节奏,她经常翻转身来,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仰躺,只是为了目睹雷电的闪亮与轰鸣,尝到雨水热烈又惆怅的味道。这种“仰泳式”的写作方法,每写一个节令,都要打破之前的节奏、氛围与笔法,另起炉灶,其实是最难的。

但文珍就这样写下来了,其间,她的写作曾中断了一年,但后来,“横斜竖行有声字,服杀虚空解作诗”,一定是写作本身的意趣,仰泳在文字海洋里的那种自由欢快之美,推动她写完了。她试图让“公元3017年的人知道,我所生活的21世纪,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中国人,随时能说出若干关于节令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来自中国,有的来自西方,在作者看来,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掉书袋,而是为了借时序更迭盛放日常流水,“在大步走在去找你的路上”,满怀微妙的感触。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最终没有写成“优美的说明文”,取决于文珍对“人”的兴趣。举几个例子,她写《立秋》,是为了研究秦少游挥笔书写《渔家傲·七夕立秋》时,为何会冒出“风烟做出秋模样,人间万事成惆怅”的淡淡不甘,她巧妙地化用黄永玉与陆志庠那段中年人相爱相杀的友谊,来佐证立秋时节迈入中年的微妙心态。她写《处暑》,为的是洞察专带幼儿的保姆群体,终将与雇主孩子分离的伤感,龚姐那样疼爱雇主的孩子,她在与幼儿朝夕相处中,酝酿起类似母爱的感情,但终究会有“一向年光有限身,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告别一刻。她写《白露》,绝不仅仅是精细描摹密密附着于草木之上的露水,她为的是从曹丕“草木摇落露为霜,忧来思君不敢望”的咏叹中,挖掘出被一般史家忽视的兄弟情谊……文珍的笔法,不仅是“江河湖海皆可仰泳”,还呈现出“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之美,她总能在曲径通幽的尽头,转过身去,为读者展示柳暗花明之美。你会感觉到这二十四个节气,各是一座草木丰沛的园林,它们之间,牵连不同风景的小径,有的白若霜雪,有的明灭如流淌的月光,有的是被花气暗香所勾勒,它们正在激发我们的探索意趣。

写二十四节气,要有诗人的丰神,也要有杂家的志趣。文珍将几十年读书生涯的涓滴感悟,化入二十四节气之美,这才会有“我仰脸看(孔明灯)到眼酸,心下却澄明。许下的愿能不能实现,反倒没有关系”的豁达之语。没错,时光流转,就算蹬着地、使出拔河的力气去挽回飞速流淌的光阴,它也不会回头。正因为节令的飞逝与轮回带有新生的味道,我们才会像文珍一样,徜徉在这光阴的潮汐中,被其汩汩冒出的诗意所治愈,浑然忘却人世的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