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吴蓉辉

南岙,位于洞头半屏岛西部,西南靠烟唇平顶山,东北近大北岙。隶属东屏街道大北岙行政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岙因坐落在大北岙南侧,故名。南岙与大北岙仅隔一个小山坡。村口便是围堤,堤上车来车往,堤外渔港里停泊着几艘渔轮,黑尾鸥、小白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时而振翅高飞,时而戏水逐浪,在蔚蓝的海面上翩翩起舞、尽情遨游,好似与浪花竞相追逐,给南岙平添几分生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远看去,山坡上一处有年代感的破旧老房子很特别,房前有一大片空地,房屋呈残缺的“7”字形布局,一座用石头铺成的台阶在房子一侧。它不是一般的民房,而是建于1973年的大北岙村小,共有5间教室,1间办公室。这里曾是孩子们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留下许多村民美好的记忆。但是它在1987年便停办了。后来校舍或租给村民居住,或堆放杂物,或办企业用,直至2014年开始闲置。

每次看到被闲置的村小,心里总不是滋味。村小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乡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一部分人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心中浓浓的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承载众人记忆的古树、古屋、古井被人们精心修补、保护起来了,但几乎没看到老校舍有这样的待遇。现在新农村建设提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果能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对早年的小学堂进行最大程度的修缮、复原,并收集相关老旧物件,打造成重温童年学堂记忆的“村小记忆”,以此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留住美丽乡村记忆符号,让老一辈人睹物思情、不忘根本,让年轻人忆苦思甜、饮水思源,那么再破旧的校舍也是小山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有效载体,也能为乡村文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村小附近是装修一新的社区服务中心,墙上有不少政策、文化宣传内容。屋顶上有个建于2018年的700㎡左右的光伏发电板。走进社区服务中心,你会被一堵青砖墙所吸引。墙体上方砌成垛形,墙面正中镶着红五角星及1966年字样,墙内空地上有一座古井。遗憾的是不能修旧如旧,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不过,这些画面一下子把思绪拉向过往。

过去,这里是半屏乡政府、半屏粮站所在地。如今,“粮站”是一个渐趋陌生的字眼。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粮站”这个汉语大词典里的普通语汇在农村人眼里却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它是储备粮食和出售粮食的地方。那时,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粮站,国家根据每家每户的人口发粮票,整个片区的居民只能在唯一的粮站按规定购粮。记忆中那时每人每月大米24斤(读师范时我发到手的似乎不只24斤),没有多余可买,更没有浪费的余地,所以那个年代的人都十分勤俭节约。有些家庭因为子女多,可能还吃不饱肚子,就买些便宜的番薯,玉米作为主食,填补口粮。如今,粮站早已人去楼空,排队籴米也成陈年旧事,它的史命已经完成,它将永远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沿山坡一路向上,还可见战备粮库、陈府圣王庙等。意外发现山坡上芒草丛中有个类似海豚的雕塑,基座上写着“渔业捕捞基地”。说实话,在我的认知范围里,它应该安放在大海边某码道上更合适。当年把“渔业捕捞基地”雕塑设置在山坡上的原因,看来我得好好脑补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漫步南岙,蓝天、清风、石屋、古井......朴素的自然风景在眼前切换。这里远离喧嚣,恬静怡然,处处散发着淳朴的海岛乡村风情,处处流露着渔海牧歌的悠然自在,生活的匆忙在这里变得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