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易地扶贫在近日迎来发改委等多部门的指导意见,旨在让易地搬迁的农民能够通过搬迁改变贫困的命运,并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进城落户,推进城镇化进程,那么搬迁以后农民真的能够致富吗?

我国通过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让数千万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这其中的主要脱贫目标都是在农村,农村作为脱贫的难点、重点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受到的好处也是巨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易地扶贫就是其中的一项扶贫方式,是指将那些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1月28日,媒体报道‘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登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热议,文章基于官方19个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民政部在内的主要职能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围绕八大方面20条措施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去实现这些居民在新城镇化下高质量发展。

也就是说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要求加快搬迁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意见指出:充分尊重搬迁人口落户城镇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提高户籍登记和迁移便利度,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

为了让农民成为市民,从推进移风易俗、对搬迁群众进行适应性教育到保障村民原有在农村的土地、林地、草场、宅基地的合法权益,鼓励村民通过有偿退出、流转来获取资金收益。

同时全面促进多元化就业,大力支持多业态创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劳务输出服务,开展就业指导等等;同时对大型易地搬迁的配套产业园区,创办帮扶车间、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务工收入。

在创业方面更是加大鼓励力度,减免税收、提供创业指导,帮助融资等等,让这些易地搬迁的农民能够搬得来、留得住,尽快的实现脱贫致富,从而的实现那共同富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面对种种好处和政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相信和接受的,一样米养百样人,政策虽好,但是真的能够全面落实其实多数人心底没数。那么离乡离土的农民变成市民之后真的能富裕吗?其实问题还有不少。

第一、农村养老的养老问题

我们所有人现在都知道,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每月仅有100多元,高一点的200多元,如果在农村地区,种上一些菜、养上一些鸡鸭鹅、种一两亩地,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但是怎么都饿不死的,这一两百块起只要不生大病还是够用的。

然而进城之后呢?每天必须花钱,吃喝拉撒睡都是钱,没钱可以说寸步难行,这些老人的钱从哪里来?靠着100块、200块的养老金吗?无疑会直接增加子女的负担,虽说养儿防老,但是现在农村很多儿子的生活过得也不是很如意的。

第二、产业发展问题

再有的地区产业发展不起来,难道异地搬迁之后产业就能发展起来了?我们都知道有需求才有供应,产业不是平白产生的,是需求的推动。而现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要说乡镇、小县城的产业有问题,就是大城市的发展也是问题。

如何实现创业、就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就业那么即便易地搬迁之后,即便农民市民化之后,也不影响其远赴千里去打工,那么这样的异地搬迁扶贫到底是不是折腾农民?是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和原有的空心村有什么区别?

城镇化的高低其实并不能证明群众的幸福指数的高低,也不能证明国家的发达程度高低。只是看着大量的搬迁、大量的建设,好像GDP不断增长,无疑是通过资源的重复建设让资本流动到了少数人手里,最后的结果就是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当然,我们也不能抹杀易地扶贫在脱贫之中的作用,也不能否认推进城镇化的作用,但不是为了脱贫而脱贫,更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一切应以切实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为基准。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我们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