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上下都是灰,停水停电,停车也没有地方,没有商业没有学校没有医院,各方面都普遍落后,甚至连道路都没修,你过年回到的农村老家还是这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年三十,刚回到农村老家,就被告知一个“噩耗”:停水了。

对于在农村生活了20年的“老同志”来说,停水也不是什么大事。小时候,家里连水龙头都没有,吃水全部拖拉机拉水,存在院子里的水井里,一年拉几次也够吃了。

后来装上自来水管了,水源是村里的水塔,自来水也像抽风一样,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还不如家里的水井好用。

再后来,接上自来水厂了,供水稳定性大大增强,水质也变好了。

不过还是那个问题,总有那么几次停水,特别是过年,也不知道是天太冷了还是供水紧张了,反正是专门给人添堵。

还好,没有停电,不影响看春晚和手机娱乐。

但是紧接着“噩耗”又来了,暖气也凉了。

搞不懂,自来水厂的水和供热厂的水是一个管道的?

资深人士是亲眼“监督”过自来水和暖气在村里的施工过程的,据他们说,这两个管道是埋在一起走的,可能同时都坏了。

接个水管,有半天足够了吧!但是“噩耗”又传来了,损坏的不止一个地方,需要两到三天才能全部修好。

这就是说,不仅大年三十要冻着,初一甚至初二也要冻着,取暖基本靠抖。

还好,这几天都要出门走亲戚,就让暖气自己冻自己吧,我们就不陪着你挨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村这20年,特别是近10年,变化可真大。

变化之一:拆迁上楼。

本来村子离县城还有几里地的,八竿子打不着的地界,但是大家都忽视了合村并居和要想富先修路的威力。县城里的几条大马路横穿过来,那是树挡移树,房挡拆房,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大瓦房农家院不用一周就夷为平地,十多座20多层的高楼拔地而起,让人惊呼现代化速度就是快。楼盖起来了,总不能没人住吧,远处十里八乡的偏远地方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更高的收入水平、更优的教育质量,纷纷掏出平生积蓄来买县城和城边的新房。

告别上山下坡的老房子,让它成为猫狗的家园;

告别两三个老师、五六间破房的村校,换到窗明几净、有大操场的新学校;

告别刨了一整年也吃不饱饭的几亩贫地,临走前撒上几袋种子,让作物自谋生长,人们奔着县城的各式营生而去。

“你们真是好命,守着拆迁得来的几套大房子,不愁吃喝。”新下户眼看着我们坐地户,发出由衷的感叹。

我们只是比他们在小康路上快了一步,该吃的苦一样也没少吃,如果坐吃山空,以后还会比别人慢一步。

前面讲了停水的事,现在继续说第二件,停电。

停电比停水频繁多了,而且家里无法储存电,到时候大家都是两眼一码黑,学生无法学习,大人无法看电视。娱乐和上网的事倒是不影响,那会儿也没有电脑和手机,不存在上网的问题。最有优越感的是村里开拖拉机的人家,把柴油机一摇,发电机就开始发电了,这是我们眼中的黑科技。

解决停电,可能需要建设更多的发电装机容量,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些,我们看到的是电网改造,把缠成一堆乱麻的电线全部更换为整齐有序的粗粗的电线,让每户村民家里都能装上空调等大功率电器,停电的问题也基本消失了。

第三件事是通气,暖气、天然气。

听说在很多地方买商品房是要交天然气初装费的,农村通天然气就更不用说了,一户大约3000元。既然不能烧煤了,总不能月月去换煤气罐吧,该花的钱得花,于是家家户户通了“气”。紧接着, 热力公司也提供服务上门了,这次的费用比较高,大约8000元。考虑到农村的房子普遍面积很大,允许只开通一层的暖气,但是不准私自扩展安装。就这样,我们中原地区层高3米6、外墙厚度只有24公分,毫无保温效果的大瓦房,稀里糊涂就装上了暖气,结束了几千年来因为没有暖气冻得脸红手僵的历史。不过要是以为屋里暖和得可以穿秋裤,那就大错特错了。供热公司用尽全力,也勉强能够使村里的房子温度达到18度,最冷的时候甚至16度、15度,因为房子实在是太不保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各种配套,改造后的农村商业太丰富了,老妈经常说,以前买个包子都要进县城,现在出家门就能买到所有东西,真是太方便了。

由于空间实在有限,环境美化绿化和停车空间目前仍无法解决,也许这就是农村建设的天花板吧。

农村人现在真的很幸福,如果非要说不足,那就是收入水平不稳定,养老金很低,不过有进城子女的支持,相信日子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