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抗原:癌症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付利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灿华教授等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Neoantigens: promising targets for cancer therapy 的综述论文。该综述介绍了新抗原的鉴定和表征,并概述了基于新抗原的前瞻性免疫治疗策略的现状、固有挑战和临床转化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新抗原是什么?

新抗原(Neoantigens)是肿瘤细胞因各种肿瘤特异性改变而产生的新形成的抗原,如基因组突变、RNA剪接失调、翻译后修饰紊乱和整合的病毒开放读码框架等。新抗原被认为是非自我的,并引发不受中枢和外周耐受影响的免疫反应。

对于有病毒感染的癌症,如HPV阳性宫颈癌和EBV相关鼻咽癌,也可以通过病毒编码的开放阅读框(ORF)产生新抗原。

与其他类型的肿瘤抗原(如癌睾丸抗原CTA和肿瘤相关抗原TAAs)相比,新抗原具有独特的肿瘤特异性和在正常组织中缺失的明显优势,为肿瘤的有效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理想的靶点。

由于通过体细胞肿瘤突变获得的新抗原具有高抗原性,针对新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可以绕过胸腺中的负向选择效应,增强了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

此外,免疫疗法增强的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具有持久和产生治疗后免疫记忆的能力,这为长期预防疾病复发带来了希望。

2、基于新抗原的治疗策略

基于其肿瘤特异性和免疫遗传学的优势,新抗原可以作为癌症免疫疗法的新兴靶标,包括肿瘤疫苗、青蒿素综合疗法和基于抗体的疗法,以及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潜在预测因子。

新抗原由专门针对每个患者发现的个体化新抗原或在许多患者癌症中表达的共享新抗原组成。由于个性化新抗原是患者特异性的,因此不能用于靶向大量患者。与个体化新抗原疗法相比,基于共享新抗原的现成疗法可以节约资源和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新抗原的疗法的分类

目前,新抗原的免疫疗法仅在少数有据可查的患者反应中显示出客观疗效。仍需要进行多种改进来改善其疗效,包括提高新抗原预测的准确性,克服免疫逃避,优化生产过程和有效招募患者。总体而言,新抗原在癌症免疫疗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拓宽了肿瘤治疗思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资讯来源:生物谷)

二、类器官可以替代患者试药吗?

肺癌类器官可以替代患者试药吗?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肺癌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可准确预测肺癌靶向或化疗的临床疗效。该项研究发表在《细胞》子刊《细胞报告医学》。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利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而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他们尝试着复制和重建人类器官。于是,被称为“患者的替身”的类器官诞生了。

类器官,即是指它类似于组织器官。类器官是一种在体外环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备三维结构的微器官,取自于体内器官组织,在体外通过特殊的培养技术实现与真实组织器官的高度相似性,并能部分模拟真实器官的生理功能,能准确地模拟肿瘤内部环境以及对于药物的真实反应,是体外肿瘤研究及试药的模型。

肺癌是死亡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同时发生恶性浆膜腔积液(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腹腔积液等)的晚期肺癌患者预后更差。

近十年来,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除了常规治疗手段化疗外,基因检测指导下进行的分子靶向治疗可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总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靶向治疗后耐药机制不明的患者,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克服耐药性?多线治疗后没有标准治疗了,该咋办?肺癌治疗实践中存在诸多难题与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模拟原始肿瘤形态学和基因组特征的体外药敏试验模型来预测肺癌靶向和化疗的疗效,助力临床个性化医疗。

为突破这一瓶颈,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杨衿记课题组从2019年起致力于3D体外肺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与转化研究。

在本项研究中,课题组收集了107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肺癌患者的214例样本进行类器官建模,成功地培养了162例类器官,总成功率为75.7%,恶性浆膜腔积液来源的类器官成功率达81.5%,显著高于肿瘤组织来源的57.7%。

本研究共同第一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博士生张婵媛表示,在确保体外模型可靠的前提下,用类器官模型替代“人体试药”,进行了基于类器官模型的靶向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来预测临床肿瘤疗效,总体准确率高达83.3%。

据介绍,这是目前国际上肺癌类器官领域预测靶向和化疗疗效的最大样本量真实世界研究。该研究基于肺癌类器官的药敏试验结果准确地预测了该队列晚期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基于肺癌类器官的药敏试验是晚期肺癌非常有潜力的精准医学或个性化医疗的预测工具。

(资讯来源:中国新闻网)

三、香港大学:感染新冠一年半后,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风险仍然很高

2023年1月19日,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心血管领域权威学术期刊 CardiovascularResearch 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of COVID-19 with short- andlong-term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aprospective cohort in UK Biobank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感染新冠会大幅增加短期和长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并且增加死亡风险。与未感染者相比,新冠患者在感染后21天内,死亡风险高81倍,并且在18个月后的死亡风险仍然高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 UK Biobank数据库中15万名参与者,包括7584名新冠阳性患者(2020年3月-2020年11月),71296名同时期匹配对照未感染参与者,以及71314名新冠大流行之前的对照者(2018年3月-2020年11月)。

两个对照组的参与者身体状况与新冠感染组相似。平均年龄为66岁,男女人数几乎相等。研究人员分析了感染者和未感染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发生率。

研究发现,与未感染者相比,新冠患者在短期和长期出现多种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要高得多,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短期内,新冠患者出现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例如中风和心房纤颤,但随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同时期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的前三周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4.3倍,死亡风险高81倍。在感染22天后到18个月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40%,死亡风险高5倍。

与新冠大流行之前的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的前三周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5倍,死亡风险高67.5倍。在感染22天后到18个月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30%,死亡风险高4.5倍。

此外,在感染22天后到18个月内,新冠患者出现出现心包炎的风险显著升高,相关风险增加4.5倍。

重要的是,在亚组分析中发现,重症患者的严重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表示,与未感染的参与者相比,新冠患者更有可能患上多种心血管疾病,这可能导致他们死亡的风险更高。感染后,应接受至少一年的监测,以诊断感染的心血管并发症,这是长新冠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强调,这项研究是在第一波大流行期间进行的,未来的研究应该评估随后的疫情。早期的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并发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调查接种疫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有效性。

(资讯来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