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只建筑精 (ID:Arch_Elf)

本文已获得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没有理由期待任何新事物时,为什么你会好奇地看着窗外。我决定为我的乘客和我自己改变每天的旅程。我不会移动电车轨道,但也许我可以添加一些东西,让已经存在的东西现在看起来很不一样。”

▲ 透过车窗来一场刺激的食人游戏,图源网络

Man-eater是Daniel Disselkoen在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设计“重塑现实”的一部分。16年夏,他获得了阿姆斯特丹市政公交系统 Gemeentelijk Vervoers Bedrijf ( GVB )的支持,在阿姆斯特丹所有电车上都贴上了小怪兽的贴纸。这些小怪兽被命名为 GVBeestje,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 GVB 的小怪兽( GV little beast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Man-eater的游戏规则,图源网络

▲ 与骑行者展开追逐,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开挂的疯狂鳄鱼,图源网络

一张小小的贴纸就这样创造了自然生动的通勤体验,重复的日常活动变成了新鲜的记忆点。于是我也隐隐期待地抬头望向窗外,攒动的人潮和顿促的车辆,不败的砖瓦草木每天循环播放,繁杂的物理世界包裹着凄凉的精神城市......

我们还可以依靠什么,让通勤变得有趣,让枯燥的日常能出现一些亮色呢?

从“走得快”向“走得好”

在所有关于通勤的话题中,「时间」似乎是我们最常谈论的槽点。

相当数量的工作者在承受超长时间通勤甚至双城往返生活,官方定义下的一小时极端通勤已是许多人不值一提的常态。从何时起,通勤变成一种不可兼得的得失选择,我们理性地权衡通勤成本与收益,然而通勤时间延长也未必能换来低廉的房租和高收入的工作作为补偿,而城市空间分配和生产秩序还在导致通勤耗时不断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通勤相关热搜话题

超长的通勤时间引起了政府和城市研究者们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探讨,如何提高通勤效率,是学者们最常探索的问题:

提升轨道交通覆盖率、慢性交通优化、结合高密度住宅用地建设品质新区等等......

多数的研究文献寄托于交通工具的路径优化和职住平衡的大范围实现来降低极端通勤人群的比重。

▲晚高峰疲惫的上班族,图源网络

虽然效率提高可以减少或避免个人因超出对通勤时间的承受阈值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但对于通勤过程中积极情绪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在高效率的情况下,依然可能会产生很多负面体验。若以解决造成消极情绪的根源为目的去实践,苦闷中的通勤者面临着的可能是漫长的等待和对时势的无奈。

如何在通勤过程中得到实时的积极体验提升,或许是更高效的探索方向。那么,如何才能“走得好”?我们首先需要将镜头重新聚焦到通勤者身上。

为什么走得不好

▲通勤中的痛苦经历,图源RUC新闻坊

暂时性的移动空间临时聚集起众多的陌生人,但大家都默契地保持共处而不交流的状态。因此,当空间也无法进行互动时,手机媒体成为了最适合移动的逃脱工具。而当我们尝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时,现实往往是把更多的矛盾摆在了面前。

▲ 疫情加剧了共处而不交流的状态,图源网络

另一方面,在日趋媒介化的劳动生活背景下,通勤对于“永久在线”的知识型劳动者来说不再是简单地交通行为,而成为了生产行为的一部分。

通勤“去往工作或生活”的目标感变得模糊,反而被置于二者叠合的区间内,转化为在途生产空间被纳入现代劳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流动图书馆”,图源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好的或坏的事情随着我们对它们的适应,而变得不那么好或不那么坏。但我们发现很难适应乘车上下班,因为每天都是稍微不同的新的痛苦模式。”——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

拥挤糟糕的客观出行环境、超出主观预想脱离掌控的拥堵意外、隐约的道德约束等方面共同造成的压力感——当然,还包括极端通勤对于本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压缩,导致人们对更益于健康的活动的欲望和频率降低,都增加了人们更多罹患抑郁、高血压等症状的风险。

▲仿佛是通向重症手术室的地铁隧道,图源网络

另一方面,在通勤情境中,站台、车厢等相关空间被视为流动的派生物,毫无生机的「虚无场所」,甚至压抑着一触即发的负能量。形形色色的人染着各异的情绪在幽闭拥挤的空间中相遇,无意的摩擦或冲动的失态都容易被放大成不可理喻,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成为了施暴者。

我们常常在社会新闻中看到发生在车厢里的争端冲撞,种种安全隐患不得不让人小心提防,高度聚集与流动的空间特性被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影视剧和游戏中也多以此作为末世、犯罪、恐怖等元素的绝佳取景地。

▲在剧中公交车可以视作高度浓缩的社会横截面,图源网络

人与人与城市没有交流,媒介的介入又使这种状态趋于自然化。通勤空间,包括空间内的人,愈发没有活力和吸引力。这已经是现实和常态。

政府、企业和学者忧于通勤对个人和城市带来的负面效用,于是花费精力投资建设更多的公园、广场,通过增加户外公共空间以对抗增长的移动空间。

本质上,这是一种弥补行为,但是在与通勤过程关系更密切的地铁站、公交站或是移动的车厢,却鲜少有针对性的公共投资设计。

所以说到底,如何才能“走得好”?关注点也要从「通勤结束后的修复」转到「通勤过程中的体验」。

如何让通勤过程更 有趣

▲Jones通勤时将手绘的卡通头像叠加到乘客身上,图源Twitter

在通勤情境中,与其让人慢下来,那些流动的凝视、瞬逝的场景、等待的时空或许是更好的切入点。

“最美地铁站”

自地下公共交通时代开启建设以来,地铁空间就成为了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间,由设计师、艺术家、本地文化学者等多方联动的地铁公共艺术也应运而生。

“艺术让地铁站变得更加漂亮有趣,也让人们更容易识别道路方向。”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画廊,其 100 个车站中有 90 多个车站装饰有超过 150 位不同艺术家的雕塑、岩层、马赛克、绘画、装置、版画和浮雕作品,创作主题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议题、科技探索、艺术表现等多个领域。

▲ T-Centralen站,是所有地铁艺术的起点,以纪念古代雅典奥运会和对地铁建设者的颂歌为主题,图源网络

▲ Solna Centrum站,用红色天空、绿色云杉林的基调来表达20世纪70年代瑞典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社会问题:人口减少、环境污染,各种野生动物灭绝。图源网络

▲ Tensta站,在当年该站所在区域大量移民迁入的背景下,艺术家以萌趣的原始画风涂鸦,不同国家语言表达的“团结”标识牌等,表达了对于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美好意愿。图源网络

▲ Kungsträdgården站,所在地周围有皇家花园、皇家歌剧院等一众古迹,艺术家参考十三世查尔斯国王的巴洛克风格花园,将这座车站变成了描绘国王花园历史的地下花园。图源网络

与同时期或者一些更早建造地铁的国家相比,莫斯科地铁在设计伊始便定位为 “艺术博物馆”。基于苏联时期特殊政治环境的政治理想,呈现出“装饰化”的特点,并且每一站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主题与风格都不相同。地铁建成后,一度是莫斯科市民聚会、进行公共活动以及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 莫斯科地铁,图源网络

当地铁公共艺术浪潮席卷到国内,最早的创作实践始于1984年北京西直门地铁站,《燕山长城图》、《大江东去图》、《中国天文史》等以壁画的形式作为彼时国庆35周年的献礼作品面世。

▲ 西直门地铁站《燕山长城图》,图源网络

如今在北京、西安、成都、广州等各大城市,传统文化主题地铁站已经成为垄断式的潮流,作为地域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窗口和文旅融合的重要链接载体,地铁成为了网红打卡的旅游景点甚至是地标。

▲ 那些各大城市的“最美地铁站”

隧道艺术节

在上海长宁区娄山关路地铁站300多米长的地下通道,来自东华大学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6个专业约120位师生,呈现了一场“擦肩”隧道艺术节。

“我们在思考,人们除了把它作为通道,人与人之间是否能产生互动?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是否能产生一些火花?擦肩也可以意味着互动和碰撞。”

▲作品陈列在隧道两旁小房间内,有些是通过“小窗口”观看,有些是在门口观看,还有一些可以走进房间里,图源网络

广告媒体的商业活力

独特的空间属性和传播特性使得地铁场景作为线下流量价值高地之一,成为越来越多广告主优先选择和重点投放的媒体渠道。

▲ 乐事广告,头顶土豆,看的见的新鲜,图源网络

▲ 宜家将沙发搬进了地铁和公交站台,图源网络

从细腻优质引发共鸣的文案到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从精致平面到趣味交互,从换乘通道、站台、车厢到隧道,尽管我们主要是作为被挖掘的潜在消费者被强制输入,优质的广告内容以及创意本身的乐趣,还是给乏味的通勤路上带来了些许新意与活力。

▲ “网抑云”地铁乐评系列,图源网络

▲ 天猫618地铁广告,夸张魔性的漫画风格,图源网络

▲ 护发广告,地铁驶过,秀发就会随风飘逸,图源网络

▲ 可以给人按摩的广告牌,等公交时来一场“马杀鸡” ,图源网络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基础设施需要以人的尺度和活动为根本,同时兼具审美要求。然而,在构造和表达方面,某些基础设施建筑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过于功利且毫无人情味的感觉。

▲ 最常见的出入口和站台形式,图源网络

瑞典「存在之站」

▲ 图源网络

Station of Being「存在之站」是一种新型公交车站,专为寒冷地区使用而设计,能够将不太舒适的候车体验转变为一种舒适而有趣的经历。

设计团队打造了一个融合了灯光和声音的“智能屋顶”,当巴士在进站前的20秒,车站就会发出声响,并且天花板和地面上会出现光影,这使得乘客们不必再紧盯着公交车,他们能够保持轻松的状态,直到被车站“叫醒”。豆荚般的木制吊舱,可供乘客们舒适地倚靠在其中。这些吊舱可以轻松地旋转,可以帮助乘客从各个方向抵御风雪,也可以促使人们之间的互动。

▲ 存在之站使用示意,图源网络

除了像存在之站一般细致体贴的人文关怀,建筑师们通过形式、结构、材质上的各种设计手法赋予车站以独一无二的强烈个性,使之成为了一个精致的、有吸引力的、可阅读的标志性场所,乘客离开与到达的仪式感得以贯穿始终。

卡塔尔多哈地铁网络

▲ 基于城市设计的原则来打造公共空间,以行人尺度为依据优化城市体验,图源网络

多哈地铁强大的标识和导视系统,一方面能够让通勤者在繁忙的交叉路口迅速地辨认车站,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示和鼓励当地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 以卡塔尔当地丰富的建筑语汇为灵感,图源网络

北京西二旗站

▲ 图源网络

车站以PTFE膜结构作为屋面和立面维护材料和结构,实现了内部基本无柱的长向大空间。由于材料的半透光特性,白天的车站内可以透射进柔和而充分的自然光线,无须人工照明;到了夜晚,车站内的灯光透射出去,乘坐地铁回家的人远远就可以看到。西二旗站以其不动声色的建筑姿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并成为重要的“城市标志物”。

▲ 西二旗站夜景,图源网络

布达佩斯地铁双站

建筑师采用骨骼系统式的混凝土结构,三个层次的钢筋混凝土梁穿梭其中,虽然让人眼花缭乱但却具有统一感与壮观性。车站的地面入口处设置了一系列有机晶体状的天窗,阳光倾泻而下,洒落在电梯切出的“深谷”里,透过层层混凝土结构的空隙,到达地底世界处。

▲ 布达佩斯地铁双站,图源网络

乌克兰Dnipro地铁站

长久以来,Dnipro市一直是乌克兰的工程、冶金和制造业的中心,如此丰富的历史体现在了新地铁站钢铁焊接的入口空间中。建筑使用的结构薄板由从当地铸造厂回收的钢材制成,其雕塑般的外观展现了该城市在钢材加工上的精湛技艺。每个入口空间都形成了一片新的公共广场,并为城市地铁提供了清晰可见的地标指引。

▲ Dnipro地铁站,图源网络

开往春天的地铁

“旅行于春暖花开的城市之中,这是重庆单轨带给居民和游客的乐趣”。每年的二三月份,是美人梅盛开的花期,也是重庆地铁2号线出圈的时节。自18年起,重庆开始引种开花乔木取代单一常绿乔木,并以规模化种植方式取代零星化种植。今年,重庆又在更多的轨道列车沿线栽种了美人梅、樱花等多种植物品种,开往春天的地铁成为了重庆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和靓丽的城市名片。搭乘地上铁,享受用心的城市绿化带来的自然馈赠,每一次通勤都成为了一场限定的浪漫旅行。

▲ 重庆地铁2号线,图源网络

积极的通勤情境,需要持续的公共投资设计,来重视每个人的体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首先建立起人与空间的亲密关系,以此推动人与人的亲密关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

如同结果论与过程论的对立关系,效率与体验似乎总是需要取舍,所幸我们仍在努力尝试如何兼得,如同旧时铁路上的人力轨道车,不断交替使力,才能向前行进。

▲人力轨道车,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等.(2022).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2]张超,王君慧,姚永玲.通勤成本、地方品质竞争与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24(05):58-72.DOI:10.13504

[3]吴江洁,孙斌栋.发达国家通勤影响个人健康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03):142-150.

[4]王昀,张逸凡.即刻联结与流动“办公”:通勤情境中的新闻从业者及其生产实践[J].新闻记者,2022(07):33-44.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2.07.006.

[5]卞冬磊.(2019).路上无风景:城市“移动空间”中的交流.传播与社会学刊(47),29-54.

[6]吴伟炯.破解“通勤悖论”:通勤时间如何影响幸福感[J].心理学报,2017,49(11):1449-1459.

[7]陈昌凯. 时间焦虑感[D].南京大学,2013.

本期原创 /梦比优斯

# 建筑学粉转路人,喜欢吃喝玩乐,坚持爱与和平,争取早日退休

编辑/ 白雎审核/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一只建筑精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