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指挥过大小战争无数的开国大将粟裕,在晚年回忆解放上海的战役时,将这场城市攻坚战,称为是战争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粟裕将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来,在过往大多数城市攻防战中,受战火波及影响,城市本身都曾经陷入到断水断电的危机当中。然而,历时两周之久的解放上海战斗中,魔都的居民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断水断电的影响。即便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上海发电厂和自来水厂的工人仍然在有条不紊地从事生产工作,为居民提供生活的保障。上海成为了一个幸运的例外。那么,上海在动荡战争环境下保持水电供应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这些,还得从上海解放前夕说起。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很快就在4月下旬攻占了南京。但是,在中共主力部队刚进入长江下游腹地,准备乘胜追击残敌的时候,解放军的攻击速度突然放缓下来,甚至有意同近在咫尺的上海保持一定距离。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一个市光人口就有六百万左右,在国际社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对于已经经历三大战役洗礼的人民解放军来说,用武力拿下上海其实并不难,可是如何在攻克上海的同时,还能去尽力维持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这便是个颇具挑战的任务了。自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央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充实管理大城市的经验。现在,如何将战争对上海的影响降到最小,对于执政党来说,便是一次大考。
要知道,一旦匆忙进攻,导致城市出现断水断电的情况,六百万居民的正常生活必然会受到直接影响,之后的其他城市管理工作也将难以开展,而这正是国民党方面乐于看到的。蒋介石在给上海的淞沪警备司令汤恩伯等人传递的“指示”中,要求他们尽可能在撤退前破坏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把上海彻底搞垮,给中共的接管增加困难。到了后来,国民党高层甚至将国共在上海的决战,吹嘘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上海在战役打响后出现断水断电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是中共高层在应对此问题上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概而言之就是两点——
1、尽量在远离上海市区的郊区地带歼灭国民党守军主力,避免战火波及到城区,倘若战火波及到楼房,攻击部队应该努力避免使用火炮等重武器。
2、国民党方面处心积虑要破坏上海的城区基础设施,必然要派出大量特务渗透到供应水电的工厂。因此,在攻击部队到达前,为了保证工厂正常运转,上海地下党的骨干成员,冒着敌人全城搜捕共产党员的恐怖气氛,选择坚持斗争。他们发动曾经参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青年师生、工人职员,组成了多达六万人的人民保安队和宣传队,暗中监视国民党当局的动向,随时制止特务的破坏。
02
解放上海的任务,由粟裕和张震将军领导下的三野来承担。在5月12日开始正式进攻之前的半个月时间里,他们认真研究敌人在上海的布防情况,决定以迂回包抄的攻势,绕过上海城区,突破敌人在月浦、杨行等处的核心阵地,直插吴淞,切断敌人从海上撤退的归路。这样便可实现对上海敌军的全歼。另外,解放军的迂回进攻,必然会引蛇出洞,逼迫城区的敌人出来增援,这样便有利于解放军在外围城郊歼敌,顺便达到保护城区的目的。
5月12日解放军发动解放上海的攻势后,国共双方很快在上海城郊展开激烈的搏杀。此时的国民党军虽然大多为临时拼凑调动而成,但也有八军二十五师,计二十万左右的兵力,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日据时代和内战前期修筑的碉堡群负隅顽抗,因此,三野的压力并不轻。许多战士在缺乏掩体的街道上同敌人拉锯,不幸倒在了暗堡的火力网下,有些官兵想动用重炮轰击,但考虑到可能会破坏民房设施,只得忍痛放弃。

后来,负责前线指挥作战的粟裕和叶飞等人,也看出了强攻受阻的问题,因此在四天后,中共主力部队随即改采取土工作业掘进,用炸药包来逐步清除敌人火力点的战术,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后,部队的伤亡虽然仍存在,但相比之前已经大大减少。
但是,战术的调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解放上海的时间可能会拖长,时间久了,敌人就可能利用这段时间来进行破坏。因此,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在负责人刘晓等领导下,立即采取行动,他们一面组织力量(即之前提到的“人民保安队”等)来日夜巡视保卫工厂,一面则挑选青年化装改扮,以打羽毛球或上厕所为幌子,深入到国民党军的阵地去搜集情报。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情报的作用,由于掌握了敌人的防御体系,三野得以有针对性的部署兵力进攻,减少了解放上海的难度。日后出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等人都对此给予高度认可。
这里其实便又牵涉出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上海市民在中共主力部队进入城区前,就如此拥护和支持他们未曾谋面的人民解放军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国民党的统治早已不得人心。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少国民党军政大员以“接收伪产”为名,到处搜刮财富,置上海民生经济的恢复于不顾。后来,上海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法币贬值,国民党高层原想通过大量印刷法币解决问题,后来发现难以解决,又试图以“金圆券”来代替法币,兑换民众手中的真金白银。结果,由于国民政府财政开支过大、实体货物供应不足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金圆券也步法币后尘,成为了一张废纸。
经过这番折腾,老百姓手中的黄金和白银,实际上都都流入到了国民党高层的手中,自己则攥着一堆花不出去的纸钞,一贫如洗。蒋介石看到自己在大陆统治土崩瓦解,大势已去,索性又将这些搜刮到的财富一股脑运到台湾孤岛去。
这不是发国难财,又是什么呢?
因此,上海民众在沦为国民党失败统治的代价同时,实际上又变成了蒋介石的提款机。
老百姓可能会被蒙蔽一时,但时间久了,他们自然能从下沉的经济形势中,认清这个旧政权的丑恶嘴脸。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起数万人的志愿者去保护城市,迎接人民子弟兵,也就不难解释了。所谓民心所向,无事不成。

03
上海民众的普遍觉醒,让国民党特务无从下手,而就在这时,担任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看到中共野战部队越来越近,惊慌失措,忙躲到吴淞口的军舰上去指挥撤离。岸上的国民党残军,则被他“托付”给非蒋介石嫡系的副司令刘昌义。刘内心也清楚,汤恩伯是在拿自己当枪使,所以在防务上越发三心二意,消极避战。
汤恩伯与刘昌义等人相互拆台的情报,很快被送到了粟裕将军的面前,粟裕认识到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随即下令于24日下令发动对上海的总攻。此时,三野部队通过一周多的土工作业与定点爆破,消灭了大量敌军和堡垒,已经基本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24日当天即攻占浦东。一天后,解放军各路人马便相继夺占大场、江湾和吴淞,彻底截断敌人的海上归路,完成了战略目标。到了27日,刘昌义眼看无路可走,只得在解放军的重重围困下宣布投降,交出了核心阵地。上海顺利解放。

从12日解放上海的战斗打响,到27日国民党残余守军的投降。整场作战历时两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上海主要城区完好无损,沪上居民之前曾担心的断水断电问题也没有出现。中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去保护这座当时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参考文献:
刘统《中国的1948:两种命运的决战》,三联书店
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叶飞《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周恩来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地下党》,《人民网》
《上海文史资料》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