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年前,“耐克们”在中国搞了不少小动作,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起了中国消费者“轩然大波”,并纷纷喊话“抵制”。事情过去了2年,“耐克们”在中国市场还有往日光辉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话说的最狠”的耐克。回顾耐克近四个季度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XX地区的增长部分被大中华区的下降抵消”。

剔除汇率变动的影响,2022财年第三季度,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下滑8%;2022财年第四季度,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下滑20%;2023财年第一季度,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下滑13%,直到2023财年第二季度,大中华区的销售额才上升6%。

换而言之,在整个2022年,耐克也就只有在有“双11”的季度下,业绩才有所回温,其他时间大中华区都成了耐克业绩的“拖油瓶”。大中华区市场作为人人想分的“一块肥肉”,现在却成了耐克的“拖油瓶”,这一切还是耐克自己2年前作的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耐克官网

即使在“双11”这样的全民购物狂欢下,耐克也并不是当初的“当红炸子鸡”了,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双11”国产品牌在去年高销售基数的基础上持续增长。而耐克、阿迪达斯等在“双11”销售额虽然有所回温,但是纵观2022年多季度数据,中国消费者无非是捡便宜的心态,才让“耐克们”有了喘息之机。

但是留给“耐克们”的时间或许并不多了。国产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年轻人的选择也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小众化。而“耐克们”的头铁嘴硬,不清不楚的态度,无疑是给他们在华市场不断地“泼冷水”。

H&M关闭中国首店,下沉三四线城市,却依然“无人问津”;阿迪达斯下调全年净利润预期,降幅超60%,甚至连续6个财季在大中华区营收下滑……

这些无疑是给国际品牌敲响“警钟”。中国的消费者可以不用“耐克们”,但假如耐克这些品牌完全退出中国市场的话,还能这样“全须全尾”的吗?

文|黄梓昕 题|黄梓昕 审|曾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