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军鸽教授 陈文广

信鸽爱好者最关心的是年复一年的竞翔运动。短、中、远、超远程的竞翔,既陶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又促进了生物物种的进化。每一只优秀的竞翔鸽都凝结着信鸽爱好者的一片心血,是他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观察和实验,经过多方面的反复选育,存优弃劣不断培育而成的。

为了在竞翔中达到预期效果,单有最好的种鸽是不够的,还应该强调饲养管理,各种特定条件的训练,通过辛勤劳动,选育出“应变”能力强,特别是在远翔途中飞得轻盈,能在重重干扰下迅速恢复正常的信鸽。

对任何一个鸽舍来说,只有通过饲养者不断发掘每一只鸽子所能的“专长”,经过连续不断的育种、饲养、训练,这样方有可能合理地参加竞翔,不致失去成功的机会。

“好信鸽”与“好种鸽”的异同

信鸽爱好者都希望获得几只好种鸽用以繁衍自己鸽棚的鸽群群势,并希望这些可爱的鸽子,能创造出优秀的竞翔记录,从而争得荣誉。

但是什么鸽子才能称为好种鸽?好的血统及来源是否就能在竞翔中取得成功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好信鸽与好种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那些在竞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鸽子,我们都认为是好信鸽,可并非每一只优秀的信鸽都是好种鸽,因为这些取得成绩的鸽子不一定都从父母身上继承了好的血统。

对鸽子进行遗传学研究,人们得知鸽子共有80条染色体,这就是说每一只鸽子都是因其父母个体的80条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和配子受精形成合子,通过染色体使特征从上一代个体向下一代个体传递的。

我们知道基因的配子种类为2的基因对数次方,80条染色体组合为40个对数,我们略去突变,以染色体为单位进行计算,可得知每一只鸽子能产生240种配子。对于一只鸽子来说,它最终是由父母各自产生的20种染色体配子中的哪两种配子组合而成,不能不带有巨大的偶然性。

所以说有的优秀的选手鸽其父母本身就是好信鸽,而有的选手鸽其父母根本没有好成绩,查其血统也找不到令人满意的记录,它们的出现完全源于一种人们无法控制的遗传偶然性。

但能否说有好血统的鸽子就一定是好信鸽或好种鸽,这也不一定。对任何事物来说,好只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在鸽子80条染色体上的数亿个基因,有利于竞翔的优秀因子,也有不利于竞翔的劣等因子,二者都可能遗传给后代。

后代是否取得成绩,从育种的角度上看,关键取决于最终组合在后代体内的遗传因子,是优秀者居多,还是劣等者居多,是优秀者表现为显性,还是劣等者表现为显性。

作为信鸽的遗传育种来说,对一只好的选手鸽,我们仅要求它显现从父母身上继承来的优秀竞翔基因,而对好的种鸽,则不仅要求它自身具有从父母身土继承来的优秀竞翔基因;而且要能把这些基因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在选择种鸽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有的鸽子虽然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较好的血统,但由于这些基因在配子组合过程中表现为隐性,因而该鸽无法自身显现这些优秀的性能,自然无法成为一只好的竞翔鸽。

但若用它们和其他种鸽相配,隐性基因就可依一定条件转化为显性基因,在自己子女身上表现出来(即隔代遗传),对于这样的种鸽也不失为一只好种鸽。

“好种”与好种的驯化

一般来说,信鸽爱好者都把那些自身及其后代能在竞翔中取得成绩的信鸽血统,称为“好种”。

有的同志认为只要有了这些既保持上代优秀竞翔素质,又能将其遗传下去的名种鸽,加上自己的运气,就可取得竞翔成功。其实不然,往往有些同志的“将门虎子”,在几百公里的竞翔中就全军覆没。

笔者本人也曾有过深刻教训:78年我曾用一些创过千公里以上纪录的引进种鸽,择优相配,繁殖了一批幼鸽,结果训放420公里空距,归巢率仅为15%。原因何在呢?是我运气不好吗?

否,经过长期的摸索试验,我逐渐了解到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优秀的信鸽品系,都是信鸽爱好者为进行特定内容的竞翔,经过多方面试验,定向选育成型的。

由于育种者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培育,他所育成的品系自然是适应该地区或地域特定的地理、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的品系,这种适应性经信鸽世代遗传,最终现为顽固的遗传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地理气候不尽相同。这些优秀血统的信鸽一但来到和它原来生存条件及竞翔环境不同的地域,矛盾就发生了变化,信鸽种系和环境之间的旧统一被打破了,适应变成了不适应,在竞翔中当然无法取得优异成绩。

是不是环境变化了,好种不好了呢?也不是。这些鸽子从父母身上继承的远距离归巢性能无疑是好的,但新的环境打破了生物物种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好的归巢性能无法在不适应的环境中实现其效应,物种育成的地理隔域给信鸽造成了归巢障碍,需要我们保优弃劣,改造其不适应性,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平衡,重建信鸽品系与环境条件的统一。

这就是驯化,就是育种。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地方种鸽,去改造这些优秀的好种鸽,在保存其归巢性能的基础上,改良其不适应性,1982年首次突破上海——昆明竞翔的冠军鸽“应验”96110,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初步成果。

冠军鸽“应验”96110

鸽子的驯化、培育是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有个习惯,总想保留有竞翔成绩的好信鸽,淘汰认为不好的鸽子。但是,未经选择和对后代进行实验就淘汰它本身或下代太可惜。

从遗传现象上看,心理上的遗传性往往比生理上的遗传性更顽固,驯化更困难,在被驯化的信鸽子一代或子二代身上,常常是生理现象已改变,而心理现象则顽固地保持着,如果这个时候把驯化中的品种轻易淘汰,就会造成前功尽弃的状况。

只有长期坚持“引育结合,驯化品种”,才能使手中的优良种鸽获得正确发挥价值的条件。

如何寻求和保存“好种鸽对”

新信鸽的产生是雌雄二鸽交互作用的结果,很多著名的冠军鸽舍及名望很高的信鸽育种者,为保持竞翔优势,就始终不断地在寻求和保存“好种鸽对”。

所以说每一个信鸽爱好者的竞翔优势,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靠在保存旧种系的基础上不断选育新种系维持的。

择配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类;1.杂交法,2.保纯法。所谓杂交法就是通过用不同种系的信鸽相配,利用遗传基因的杂合性,使其扬长避短,形成新的杂种优势;所谓保纯法则是采用近亲繁育的方法,加强近交系数,扩大纯合基因的对数,以巩固已经形成的优势。

在国内外漫长的信鸽选育历史中,著名的养鸽家一般都是两种方法共同采用,他们往往先采用杂交法动摇旧种系的遗传性,形成新的优势,然后再建立近交系,以巩固新种系的特点,接着又引进新的改良种系,以此循环往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造,不断地驯化,不断选育,推动着信鸽竞翔运动的发展,决没有一劳永逸的育种工作。

经过他们辛勤劳动培育出来的鸽群,可以说没有一只是“纯”的。人们平常所说的某某种,一般是因某代或某地饲养的信鸽,在某段时期内取得了稳定的优秀成绩,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信鸽界就把他们鸽舍里的鸽群称为某代系或某地系信鸽,其实他们鸽舍里的信鸽,“纯”是相对的,“杂”才是绝对的。

经过信鸽界前辈们的长期努力,当今信鸽种系繁多,它们的特点各异,各有所长,在种鸽配对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育种目的,选择好种鸽的配偶。

对于短、中、远、超远程的选手鸽选育来说,竞赛的方向不同,距离不同,条件不同,对种鸽对的要求也不同,例如短程比赛如同百米赛跑,要求选手鸽具有敏感的神经元结构和较强的爆发力,而远程、超远程竞翔,则要求选手鸽具有较稳定的神经元结构和坚持不懈的持久力。

在择配时应该放弃偏见,认真了解自己手中种鸽的所“长”、所“短”,扬长避短,合理相配,不仅重视那些创纪录的“有名英雄”,同时也注重那些为冠军鸽铺平道路的“无名英雄”。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选择“好种鸽”和“好种鸽对”非常困难,大家一定不要轻易处理自己手中的种鸽,特别是不要在没有通过子代鸽证明其价值前,就把种鸽对中的一只淘汰或无畏牺牲。否则,一旦子代出了成绩,只能后悔莫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变”与“不变”

我国近年的信鸽比赛大都采用一次竞翔的办法,即由短程起站,经过中程、远程,最后以超远程告终,这样优秀信鸽的桂冠往往落在那些远程、超远程选手鸽的头上,因而大多数信鸽爱好者,都以培养远程、超远程选手鸽为目标。

对于培养好的远程和超远程选手鸽,我的体会是要“变”:变一鸽单能为一鸽多能。

因为在远程和超远程的竞翔过程中,信鸽必须飞越一千乃至两千公里以上的空距(实际距离远远不止于此),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基本上是立体型,归巢途中信鸽将飞越各种相异甚大的地理环境,这些相对隔离的地域给竞翔鸽带来时差、温差、磁差、气压差,方位角差等一系列的干扰因素,加之归巢途远时长,难免有许多偶然性的干扰源、如果选手鸽仅有一技之长,是不可能完成这种超马拉松式的比赛,更难于取得胜利。

这就要求我们在育种过程中,变一鸽单能为一鸽多能,使其用善变的能力去适应善变的环境条件我国现代竞翔运动的信鸽基种,除本国的一些地方种外、大多来自欧洲、北美、日本等国。

这些地方自然环境比较单一,加之一般竞翔都以千公里空距为限,他们培育的信鸽虽然归巢能力强,但应变能力较弱,大部分仅适应较窄地域的竞翔条件,我们只有把他们各具特点的信鸽之长综合起来,才能培育出适合我国竞翔实际的优秀选手鸽。

一只信鸽犹如一架复杂的生物机器,它的外形遗传特征可用肉眼大体识别,但更多的生理现象及其结构和功能,如血型、内分泌、神经元结构、遗传基因及表达等则需要借助现代的科学知识和仪器设备来观察和研讨;而心理现象、归巢能力等则无法进行性状定型。

在缺乏科学仪器等现代测试手段和缺乏对信鸽归巢能力以及遗传机理的深入研究条件下,我采用的变一鸽单能为一鸽多能的方法是多单元组合,即把各具特点的种鸽组合起来进行多血缘交配,聚众家之长为一体,通过加强人工选择的遗传效应,增强被选择基因的频率,减少淘汰基因频率,在反复试验,反复筛选的过程中寻求理想的选手鸽。

从多年的经验来看,信鸽的多能往往和视色素连在一起。

因为信鸽的视色素常常体现了该鸽特有的一定性能。例如绿底,俗称绿翻山,适于在山区强阳光下飞行:炭底,俗称炭穿雾,耐阴天弱光气候飞行;黄眼类适应艳阳天飞行;沙眼类适于阴天飞行;油眼类(黄沙、酱沙、乌豆)适于夜间飞行;等等。

可以说通过多视色素组合信鸽的多能,是一条较有利的途径。

对信鸽进行多单元组合,变一血缘为多血缘之后,容易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由于每一子代鸽均从父母身上各遗传二分之一基因,代数越低比例越少,在多单元组合过程中,随着代数的推移,很可能遗失我们所需要的优秀基因;

二是已经获得的遗传结构难稳定,根据遗传学中的孟德尔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或基因呈杂合状态时,它们在形成配子时的分离是彼此独立并自由组合的。

这样,虽然我们已经获得较理想的上代个体,但因其遗传结构中的杂合子太多,在由上代个体向下代个体的传递过程中,已经获得的遗传结构很难在新个体上重新组合。

为了解决多则变的矛盾,我们需要寓不变于变之中,使其万变不离其宗。所谓信鸽之宗,一是指远距离定向导航的能力,二是指优秀种系的血统。

为了保住这个宗,形成较稳定的遗传结构,在变一鸽单能为一鸽多能的育种过程中,应以某一具有远距导航能力的优秀血统的信鸽种系为主种,以其为主,杂以其它。在确保其遗传地位(指其在遗传结构中的必要组成成份)基础上,再引进其它新血缘,融众家之长为一体。

这样不仅可以保住好种鸽的优秀遗传基因,又可使已获得的遗传结构相对稳定。综合我自己的育种经验,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即变又不变。

“变”就是变一鸽单能为一鸽多能,就是抓好“三多”(多性能,多视色素,多单元);“不变”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离其远距定向导航之宗,不离优秀血统之宗。

当然在育种方法上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每一个信鸽爱好者还应根据自己的育种目的和手中种鸽的条件,来实事求是地采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法育种。

“种”“养”“训”

作为一只优秀的选手鸽来说,仅有好的遗传结构是不够的,好的遗传结构赋予了选手鸽好的生理遗传素质和心理遗传素质,使其具有了竞翔成功的基础和可能性,但并非定能成功。

内因只有结合外因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注重信鸽的遗传效应,抓好“种”,使其获得较好的遗传结构,还要充分注意信鸽的环境效应,抓好“养”,使信鸽产生较强的恋巢性和储备充足的能量,以保证“种”给予的竞翔基因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了“种”和“养”两个前提,最后就是“训”了。

“种”和“养”为选手鸽提供了竞翔的物质基础,要把它转变为现实的成功,则有赖于必不可少的适应性训练,只有经过训练的选手鸽,才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统一的优秀选手。

没有经过必要的适应性训练的信鸽,缺乏必要的反应系统,善变能力也处于“沉睡状态”,参加竞翔时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缺乏必要的准备,一旦进入情况很容易茫然不知所措。

例如碰到大笼的吵闹,火车的颠簸,地形突然的变化,高山、湖泊第一次出现,时间不同带来物体倒影的变化,气候不同要求的视轴变化(鸽子晴天飞翔视轴为25°,阴天则为90一180°)这一系列的情况,如不在平常训练中加以适应,到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时候,微小的细节都可能给信鸽造成致命性的归巢障碍。

所以说“种”是基础,“养”是保证,“训”是关键,唯有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自己心爱的小鸽子,在未来的竞翔中争得荣誉。

文|陈文广

[微笑]感谢阅读!鼓励请点赞+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