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这七天,一分钟都没玩,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每天就是重复枯燥无聊的事,看书看书看书,七天看完了七本书。小的时候我要是有这样的毅力,早考上清华北大了。

其实也不能算七本,美军第24团和第65团有关志愿军入朝后的部分早就看过了,这次是把前面的补看,只能算各半本。

七本书看完,有一本书是非常非常有待商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有一本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中部大学历史学教授李小兵博士写的《中国的朝鲜之战》,据说李小兵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即已加入美国籍。

看完之后怎么说呢,就这么说吧。对于一本历史书来说,基本史实无错误或错误极少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观点如何,这是另一回事。对于历史书来说,就是两个要求:史实正确,提炼出来的观点高明。对于朝鲜战争书籍来说,中国国内的书籍基本史实不出错或极少错是一个超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我们的基础资料不足以及这些资料本身错误就太多。而对于一本外国朝鲜战争书籍来说,这是基本要求,这是因为外方的资料实在太丰富了。丰富到把基本史实写错,那实在是太低级的错误的程度。

李小兵教授这本《中国的朝鲜之战》犯的就是毛病,对于一个知名的朝鲜战争学者来说,则非常不应该,特别是人在美国的学者,有那么丰富的史料可以看,却这么多低级错误,太不应该了。

这本书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当然会首先回顾中中国出兵的决定以及第一次至第四次战役。从第一次战役的简要叙述起,李小兵教授就在“战役进程”这个问题上频繁出错。

作为一个研究志愿军战略战术以及第五次战役失败原因的书籍,如果连战役进程都没完全搞清,那么怎么进行研究呢?

必须清楚战役中每一步是如何发生的,清楚每一步正确的过程,才有可能导出一个较为精辟的结论啊。战役进程叙述都是有诸多错误,却能导出一个结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李小兵教授写道:“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司令部将12万至15万人集中在清川江以北地区。面对50000名联合国部队,中国在人数上有三比一的优势。志愿军使用了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完善的作战战术,例如突袭、设置路障以分隔敌方单位,以及夜间攻击以抵消敌方通常的优势火力。然而,志愿军并没有达到其目标,即在战役中至少消灭两个韩国师。”

我对李小兵教授有一个看法是:也许他在美国人那有名,是因为他能熟练运用中国国内的公开史料,这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华人学者的优势。李小兵的书籍里大量引用中国资料,美国人觉得很新鲜。《抗美援朝战争史》是李小兵教授的参考书籍之一,这本书李教授很熟悉。可是书上写的是:毛主席给彭德怀的电报指出志愿军第一次战役须确定歼灭南朝鲜第1、第6、第8师为目标。

明明写的是三个师,怎么就变两个了呢?

李小兵教授又写道:“10月27日,志愿军派出其第四十军进攻位于熙川的韩国第八师,而第三十八军则赶到熙川以南阻击韩国师的撤退。然而,当第三十八军仍在35英里外时,韩国军队撤出了熙川。彭对这一失败感到失望,于是将第四十军重新部署到了温井,试图包围韩国第六师的第七团。10月28日晚,彭发布了夜间袭击的命令。第二天早上,第四十军报告说,韩国第六师的两个营和韩国第八师的另外两个营已经被消灭。当第四十军在29日再次发动夜袭时,韩国第七团被摧毁。”

第一,时间就错误,“派出”,是26日派出,不是27日。

第二,27日韩军还没有撤出熙川。

第三,没有任何史料说明彭德怀对“三十八军未能赶到熙川以南阻击韩国师”感到失望。看来李教授是把彭德怀批梁兴初未能完成战役任务混淆为战斗任务。

第四,志愿军的部署是用40军118师和50军148师围歼韩军第7联队,不是40军整个军。

第五,40军119师和120师的任务是吸引熙川的韩军救援第7联队,围点打援。

第六,到27日,志愿军已经取消围歼熙川之敌的部署,改为119师和120师吸引韩军来援,38军及42军125师从北向南,39军从南向北夹击,围歼敌军可能援军6-7个团。后因敌情变化,援敌只有4个营,彭德怀遂命令40军119师、120师攻歼之。118师则未等148师到达,单独歼灭韩军第7团。所以,哪来的彭德怀对“这一失败”深感失望?

对每一个战役进程的叙述,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作为一本历史书,史实叙述错误本来就是不应该的。而且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一般史(也就是叙述历史),而是一本论述,叙述历史为辅,研究志愿军战略战术和第五次战役失败原因为主的书。

战役进程叙述错误,那怎么研究志愿军胜利中指挥部署的精妙之处?

同样的,战役进程叙述错误,拿什么研究志愿军失利战斗中的失败原因?

我看了那么多本外国的朝鲜战争书籍,说句实话,基本史实会写错的都是寥寥无几的,我们中国人必须得佩服老外的学术研究上的严谨。

正如我所说,战役进程叙述都不能正确,研究战役得失自然会出现极大的偏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我要指出的是,这一偏差,到底是认识水平有限造成的偏差还是“人为”的偏差?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战役进程都搞不清而造成的认识偏差,但我却觉得是“人为”的偏差的嫌疑?

什么叫“人为”的偏差?

因为某种偏见而故意裁剪史料进行拼接,从而改变历史本来面目,误导了读书的人。

在论述志愿军第五次战役时,他在开篇叙述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时就指出:毛泽东将志愿军的失败归咎于“操之过急、规模过大、深入敌国”。这是“打得急了些,大了些,远了些”的英文翻译再翻译成中文,应该说李小兵教授翻译的蛮好的,很有文采。

在这句话后面,李小兵教授给了个注释,引自《杜平回忆录:在志愿军的总部》第250页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6卷:抗美援朝战史》第110页。反正我在杜平回忆录是没找到。

随后李小兵教授评析说:“毛泽东没有把他坚持僵化的战略,作为中国在4月22日至29日受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打得急了些,大了些,远了些”是对第五次战役的总体总结,其中“急了些”更多的指第一阶段;“大了些”是指总体,“远了些”是指第二阶段,导致转移阶段的不利。

李小兵教授在论述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时就引用这段话,会给人造成是对第一阶段的评价。这已经是误导了。

那么他为什么要提前写呢?就是为了引出他后面的那句话“毛泽东没有把他坚持僵化的战略,作为中国在4月22日至29日受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李小兵教授认为,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坚持僵化的战略。

那到底是什么“僵化的战略”呢?其实说的就是穿插分割战术。

看起来李小兵教授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我也指出志愿军的穿插分割战术几乎没有成功过。

但一看李教授的分析论述就知道是不一样的。他的大意是美军已经适应并破解了志愿军的穿插分割战术,而志愿军却没有因为美军的变化而改变,依旧僵化地坚持自己的分割包围战术,从而导致失败。所以失败根源在于毛泽东。

表面看起来真没错啊。毛主席不是神,他一样会犯错误;毛主席是伟大的军事家,可他一样也会犯错误。

“打得急了些,大了些,远了些”这一句,并不是在批评志愿军,而是毛主席在自我批评。

这批评的是战役指导“打得急了些,大了些,远了些”,战役指导是谁的责任啊?毛主席和彭德怀的。所以这是自我批评。

而且,我说的“志愿军的穿插战术几乎没有成功过”和李小兵教授说的“毛主席坚持这一僵化的战略”根本不是一回事。

他的关键论点是“美军已经适应并破解了志愿军的穿插分割战术,而志愿军却没有因为美军的变化而改变,依旧僵化地坚持自己的分割包围战术,从而导致失败。”

但是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不是这回事。

第一,志愿军没达成战役目的,但美军也没达成。美国学者写道:没有人为这次撤退感到骄傲,因为这一撤退很混乱;联合国士兵不清楚这是完全计划好的,士气低落。美国兵开始嘲笑这场冲突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溜溜球战争”。

为什么说美军也没达成战役目的?敌军撤退时的士气低落就能说明问题。而且李奇微的战役目的是尽可能用火力杀伤志愿军。但李奇微并没有意识到志愿军的穿插分割战术的弱点到底在哪?

按照李奇微的设想,既要大量杀伤志愿军,又要尽可能避免“联合国军”的损失。所以敌军在遭到攻击后依然选择主动撤退。

撤退只是防御志愿军穿插分割战术的手段,但只能防御,这是被动的,无法破解志愿军的战术。

其实就形成一个悖论,美军不可能做到又想着撤退又能大量杀伤志愿军。

志愿军被美军大量杀伤有两种情况,一是志愿军主动在野战工事或临时野战工事坚守防御,在火力的面前没有办法,只能大量被杀伤。二是志愿军主动攻击美军坚固阵地,在美军坚固防御和火力面前被大量杀伤。

美军放弃坚守防御改为机动防御,拿什么去大量杀伤志愿军?

诚然,志愿军伤亡肯定大,但这种伤亡来自于装备的劣势,是这场战争中的正常水平。美军坚守阵地能打志愿军1:10的战损比,却只能打出1:3,这肯定不是美军的成功。

美军要破解志愿军的穿插分割战术,其实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美军已经打出了范例,那就是尽可能地坚守阵地,哪怕侧翼的韩军崩溃也不为所动,在志愿军穿插部队深入过远,弹尽粮绝后进行反击。

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美军根本没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连坚守阵地都做不到,甚至意识不到坚守阵地会对志愿军造成巨大伤亡,谈什么美军“已经适应并破解志愿军战术”?

其实,砥平里战斗已经给美军做出示范了,但此时的美军还是做不到坚守,不能使用砥平里的经验,这是他们的军事理念决定的,侧翼受到威胁就一定会撤退。

军事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李小兵教授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我真的不知道,因为他在叙述中张冠李戴史实了。是因为年龄原因的时代背景原因而对毛主席有偏见而故意,还是水平不足,除了他本人,没人能知道。

第二,李小兵教授显然认为志愿军伤亡较大,所以就是失败。但是,第一阶段伤亡较大和穿插分割战术没有关系。在李奇微手中并没有找到穿插分割战术的破解办法,要到范弗里特在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抓住志愿军穿插部队深入过远的弱点实施反击,从而造成志愿军巨大的伤亡。所以毛主席说“远了一些”。

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伤亡,最主要的原因是突破都不能达成,但面对的都不是美军,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敌军坚守。主要来自于64、65军攻击韩军第1师团不利和63军攻击英军第29旅的损失。凡是掌握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战役进程的人,是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的。64军、65军那边,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军第1师团的顽强抵抗,志愿军攻之不能克,次要原因是这两个军战斗力偏弱以及“打得太急了些”。63军那边,突了进去,最主要的原因是战斗指挥不当,攻击英军时伤亡太大了一些(以志愿军的实力,就算指挥天衣无缝,伤亡一样会很大)。

第三,李小兵教授引用张曙光教授的观点认为“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确实相信战争中灵活性的重要性,但他们没有将这一原则作为防止冒险行动的保障。”即没有正确运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他还引用张曙光教授的观点“毛泽东低估了联合国部队的军事实力,他对快速胜利感到绝望,他对第二波志愿军进入韩国后似乎创造出的有利势头过于自信,他相信人定胜天”。因此导致了继续使用僵化的穿插分割战术。

李、张两位教授并没有正确认识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战术没有高级低级的区分,也没有正确错误的区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唯一适用的战术只有穿插分割战术。一支缺乏炮兵、装甲兵、空中力量的军队,是不可能在正面对战中与美军抗衡的。只有从威胁敌侧翼,切断敌退路中去寻求创造战机以谋取胜利,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纵观运动战期间,志愿军的穿插分割战术总是能成功一半,但就缺最后一股劲——歼敌能力,这是由中国的国力和志愿军的装备水平决定的。虽然这一战术总是不能成功(成功一半就是不成功),但却保证了志愿军能与敌抗衡。离开这一战术,志愿军连与美军抗衡的能力都没有。这才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我打我最擅长的,最有把握能去和美军抗衡的战法。

如果连这一点都认识不到,根本就没有资格进行评论。

李小兵教授作为一个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我不相信他水平这么差。如果是因为某些偏见导致李小兵教授在叙述历史时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我建议李教授放下偏见,这更有益于学术的进步。

真的,不在大陆的华人学者写出来的朝鲜战争书籍真的没法和西方学者写的比啊,差距太大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做学问不踏实,还是要取悦美国人,还是心有偏见没法客观?年长我十几岁的不在大陆的华人学者真的要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