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以南,八公山旁,有一座名曰“寿”的县城。在2023年的今天,这里只是安徽一个普通的县级行政区;但是在古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寿县(当时叫寿春)的地位却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凡中华大地出现南北对峙,淮河-长江这两道天然防线就是争夺的焦点。长江是南方政权的天然屏障,但要守长江就不能只守长江,必须把江淮地区作为缓冲带。因此,在淮河边上的寿春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围绕着它展开了无数场战役。

在三国时代,寿春基本上是被控制在曹魏手里的,它也是曹魏所设淮南郡以及扬州的治所,是面对孙吴的第一道防线所在;同时,为了缓解都城建邺的压力,孙吴也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寿春、合肥等据点发起进攻,以期将国境线推进至淮河一线。因此,从赤壁战后到孙吴灭亡,寿春一直是魏吴两国激烈拉锯战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曹魏政权的权力发生转移,在高平陵之变后逐步过渡到司马氏手中时,京城的政治地震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淮南。由于司马懿的任职经历几乎从未涉及过魏吴战场,导致司马氏对淮南地区的控制力相当薄弱。因此,在洛阳的权贵们逐渐向司马家族屈服时,远在寿春的将军们却举起了反对司马氏的大旗。

从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七年之间淮南三次反叛,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代三人,消耗了曹魏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是著名的“淮南三叛”。

第一次叛乱,主导者是王凌。王凌出身于太原王氏,是当年密谋诛杀董卓的王允的亲侄子。这样显赫的背景使他早早就被曹操招入了幕府,历任中山太守、兖州刺史、扬豫二州刺史。高平陵之变前夕,王凌已经被拜为车骑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了扬州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等人后,为了安抚手握重兵的王凌,将其升为太尉。但是王凌并不领司马懿的情,反而对这个温县的老阴鬼相当看不上,准备立封地在自己防区内的楚王曹彪为帝。嘉平三年四月,王凌以吴军进犯为由,召集诸军,正式举兵反叛。

王凌起事前,派人秘密与兖州刺史黄华联络,邀他共同起事。结果联络人和黄华俩人一起把王凌的密谋汇报给了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带禁军沿水路以迅雷之势抵达了淮南,并且在半路上就派人到寿春宣读了赦免王凌的诏书。王凌自知大势已去,等司马懿大军抵达寿春时,便自己把自己捆了起来向司马懿投降了。

司马懿命人为王凌松了绑,却并未亲自召见王凌。王凌自以为两人同朝为官几十年,到底应该见一见,于是想要主动登上司马懿的座船,却被司马懿的卫士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七旬老人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淮河中,开始了一段喊话:

王凌说:“你老人家只要一封便信就能把我招来,何必带这么多兵呢?”

司马懿打哈哈:“我是怕你老哥用一封信招不过来啊!”

王凌面有愠色:“你要负我吗?”

司马懿正色道:“我宁愿负你,也不能负国家!”

王凌绝望了:“那就请太傅(司马懿)赐给我棺材钉吧!”

司马懿:“好啊。”

说完,司马懿就派了六百名士兵护送王凌回京面圣。至此,王凌已经非常清楚司马懿的用意:所谓赦免诏书不过是迷惑自己和瓦解士气的烟雾弹,当自己放下武器时,自己的命运就已经和两年前的曹爽别无二致了。

在车驾即将抵达洛阳时,王凌服毒自杀。而司马懿也果然食言,史书称其“穷治其事”,不少涉案者都被夷灭三族,王凌则是在下葬后又被开棺曝尸三日。至于楚王曹彪,虽然他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也没能逃过被赐死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南第一叛,就在司马懿的雷霆手段下宣告结束。这场据说是要行废立之事的叛乱,最后演变成了司马懿剪除异己势力的一场政治清洗。毕竟,只有把“谋反”和“废帝”的罪名扣在王凌头上,才有对他进行打击的理由;至于曹彪,作为宗室长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司马氏的巨大威胁。

王凌死后三个月,司马懿也死了。据说司马懿死前曾梦见王凌前来索命,这当然只是怪力乱神之言(史料出处还是《搜神记》作者干宝的另一部著作《晋纪》);但是,司马懿的死却让本就波诡云谲的曹魏政坛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接班的司马师很快就将面临和他父亲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难以服众。

司马懿虽然是靠政变攫取的权力,但是此前毕竟已经在曹氏政权干了四十多年,无论是资历还是人望都能拿得住人;而他死后,权力移交给了此前在政坛上基本没有任何表现的司马师,那让他拿什么来镇住下面的骄兵悍将们呢?

在司马师执政三年后,发生了一件和当年“衣带诏”事件颇为相似的行刺案:国丈张缉与几位大臣夏侯玄、李丰等人密谋,准备刺杀司马师,事情败露后,大臣们都被处死,皇帝曹芳也被废黜。这场风波的烈度知名度不高,威力却比“衣带诏”案和高平陵之变更大,因为这是董卓以后第一次有人敢行废立之事,还是司马师这种权力并没有抓得特别稳的人干的。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当镇守淮南的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听闻夏侯玄等人遇害后,也坐不住了。毌丘俭是司马懿的老部下,但也是夏侯玄等人的好朋友;司马师上台后,对这位父亲的旧臣并没有给予特殊优待,这本就让毌丘俭有所疑虑,再加上夏侯玄等人伏诛后,毌丘俭便更加坐立难安了。再加上文钦本就是曹爽的嫡系加谯国同乡,两人一拍即合,在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自称封太后密诏,发动了叛乱。

相比于王凌的望风而降,毌丘俭起事要谨慎和坚强一些,但是他给各州郡发的檄文却依然和王凌一样莫名其妙:“相国司马懿公对国家有大功,但是司马师太不行了,请天子让司马师退休,让司马昭、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父子上位。”这种既要搞事又不针对司马氏,没有任何明确行动纲领和目标的举兵,让远在洛阳、刚做完眼部手术的司马师也意识到此次叛乱其实并不难以平定,于是披挂上阵,亲自领兵出征。

的确,在经历了王凌事件后,司马氏对淮南驻军的防备更重:虽然他们身在江淮,家属却全部留在了后方。尽管毌丘俭、文钦等人勇略过人,智谋却很难和搞惯了政治斗争的司马师及幕僚相比;再加上部下们都有后顾之忧,导致淮南起事将近一月,却迟迟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只是坐守寿春。这种迟疑顾盼的态度给予了司马师充足的时间以调度筹划,并将寿春周围的城池一一占据,寿春已然是一座孤城了。

见此困境,毌丘俭只能向自己的老对手孙吴乞援;孙吴立刻集结重兵救援寿春,却被司马师大军挡在了寿春之外。毌丘俭又派人向兖州刺史邓艾求援,邓艾砍了使者的头送给了司马师。至此,毌丘俭、文钦等人已然是瓮中之鳖,麾下士卒不断地倒戈,不久以后,寿春陷落,毌丘俭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杀,文钦率部投降孙吴。

淮南第二叛,历时不到两月便被平定。相比于王凌之乱,此次叛乱的规模更大,而且发生了实打实的战斗;但是此案的株连范围却比王凌案要少很多,这并不是司马师善心大发(实际上,司马师准备诛灭毌丘俭亲族等七百余人),而是司马师也死了。

前面就提到,司马师的眼病还没好就带兵出征了。在文钦带兵突围时,其子文鸯率领敢死队夜袭司马师大本营。惊骇之下,司马师的患目从眼眶中迸裂而出,从淮南撤军不久,还没走到洛阳,在许昌便一命呜呼了。

毌丘俭之乱平定后,淮南地区的主帅也换成了诸葛诞。相比王凌、毌丘俭和文钦,诸葛诞更是司马氏的嫡系,并且直接参与了平定上述的两次叛乱。司马师死前命诸葛诞镇守寿春,就是其对诸葛诞信任的体现。

只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马师信任的人未必就是司马昭信任的人,更何况诸葛诞也是夏侯玄的好友,比毌丘俭等人与之关系更为亲密。夏侯玄、毌丘俭等人的死,让诸葛诞颇有兔死狐悲之感;老领导司马师的死,更让诸葛诞感到恐怕难容于司马昭。而一位使者的到来,更让诸葛诞彻底与司马昭反目,举起了淮南的第三支叛旗。

这位使者就是在日后唆使成济杀害了高贵乡公曹髦的贾充。贾充是贾逵的儿子,贾逵是曹魏的开国功臣,一生对曹氏祖孙三代忠心耿耿,王凌死前路过他的祠堂还曾流涕道:“我王凌一生忠于大魏,只有你天上有知啊!”但到了贾充这一辈,就彻底成了司马氏的心腹,他此次淮南之行的目的,就是试探诸葛诞,并争取获得他的支持。

贾充见到诸葛诞,直接开门见山道:“现在京城诸公都想劝皇帝行禅让,不知诸葛将军意下如何?”诸葛诞勃然大怒:“阁下还是贾逵公的儿子吗?你们贾氏世受国恩,怎么能做出如此卖主求荣之事?倘若洛阳神器更易,我诸葛诞只有以死报国了!

话谈到这份上,那就没什么可谈的了。贾充回京后,向司马昭如实汇报了诸葛诞的言行;诸葛诞则在淮南整军经武,同时斩杀了不听号令的扬州刺史、乐进的儿子乐綝,又派人向孙吴称臣,请求孙吴接应支援。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四月,诸葛诞拥军十五万,正式在淮南起事。闻讯后,司马昭率二十六万大军水陆并进进攻寿春;接到诸葛诞的降书后,孙吴也派文钦率三万人救援寿春,又命大将朱异率三万人在外围策应。短短一月,淮河两岸集结了五十万人,大战一触即发;在西线,听闻魏吴在东线云集重兵后,姜维也率军数万出秦川,曹魏顿时陷入腹背受敌之境。

自曹魏建国以来,这可能是他们最为危险的一次:国内久经战阵的淮南军团反叛,吴军六万人前来接应;主力部队几乎倾巢而动前往东线,西线又面临蜀汉的威胁。如果有一条防线失守,司马氏乃至整个政权可能就有土崩瓦解之势。

然而,意外发生了。文钦作为降将,在孙吴本来就不受信任,和诸葛诞的私人关系又极差,此次回援寿春其实是把他往火坑里推;而孙吴内部也矛盾重重,朱异战败后,孙吴执政孙綝借口其不听指挥,在阵前将其斩首。孙綝此举本是想作出姿态,向寿春表示自己救援的决心;但是临阵杀将却实在是兵家大忌,况且孙綝杀朱异后就回了建邺,东线的吴军基本退出战场。

这下被困在寿春的诸葛诞、文钦等人便没了主意。诸葛诞的部将蒋班、焦彝主张突围,但文钦却认为寿春城固粮足,应该婴城固守,避免无谓的伤亡。两边越吵越凶,文钦甚至要动手杀蒋、焦二人,促使二人和吴军将领全端兄弟率部开城向司马昭投降,险些让寿春直接失陷。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围城已接近一年,城中的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粮草也快要耗尽了。此时文钦也不得不同意突围,然而诸葛诞带人连续向南突破了五六天,除了留下一堆尸体外并没能打开任何缺口。再加上文钦在调兵遣将时又故意派城中的魏军先去送死,把自己从东吴带过来的部队往后放,更加激起了诸葛诞的怒意。最终,诸葛诞将文钦斩杀以定军心。

文钦死后,其子文鸯、文虎也无心恋战,直接向司马昭投降。司马昭赦免了兄弟二人,还将他俩封侯,以扰乱城中叛军的心神。二月乙酉,司马昭发动总攻,寿春城旦夕而破,诸葛诞在逃跑中被擒杀,三族同被夷灭。西线的姜维在被邓艾屡屡拒之于门外后得知寿春城破,也撤军退往成都。

淮南三叛历时七年,熬死了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熬退了一任皇帝(曹芳),是曹魏晚期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三次所谓的叛乱,特点都是政治纲领不足,军事目标不明,最终结局不好。而在经历了淮南三叛后,司马氏也基本收服了淮南地区的军事力量,为五年后的灭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