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讧是很伤元气的,这一点在汉末三国时期已经得到了证明:曹魏高平陵之变,宣告曹家失去社稷掌控权;东吴孙峻谋杀诸葛恪,刀光剑影数年不休;一向比较安定的刘氏集团,也曾在一年之内连杀两员顶级大将,有人说这就是季汉败亡的前兆。

季汉两员大将被杀,与诸葛亮薨逝于五丈原都发生在季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4年——“蜀”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强加给刘备刘禅的蔑称,刘家父子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诸葛亮的职务实际是大汉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而不是什么“蜀国”的伪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寿称诸葛亮“卒于军”,摆明了是不承认诸葛亮有爵位,在记录曹魏侯爵死亡的时候,无一例外地用了“薨”,就连刘备之死,陈寿也只用了“殂”。

《礼记·曲礼》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陈寿笔下的刘备不崩不薨,似乎连汉献帝刘协曾为刘备为益寿亭侯,也被这个季汉罪臣之子选择性地遗忘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夹带了大量私货,《晋书》给陈寿做传的时候,第一段就是批评:丁仪、丁廙(有史料为丁暠、丁虞)在曹魏名气很大陈寿向丁家后人索要千斛米而不得,居然不给二丁做立传;陈寿的父亲曾为马谡参谋,诸葛亮砍了马谡的脑袋、割了陈寿父亲的头发,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很瞧不起陈寿,于是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就说“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诸葛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陈寿这种见钱眼开、睚眦必报的史书写法,在当年遭到了差评:“议者以此少之。”

陈寿跟诸葛亮有私仇宿怨,所以我们在以《三国志》为依据来品评季汉两员顶级大将被杀的前因后果时,总是能看到诸葛亮的影子:“建兴十年,(车骑将军刘琰)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按照陈寿的说法,刘琰和魏延先于建兴十二年身首异处,诸葛亮不是拉偏架就是和稀泥,最后弄出了人命:刘琰被欺负得精神有些失常,在打了妻子胡氏几鞋底子之后,被判处弃市,也就是当街斩首而不需收尸;魏延死得更惨,他被马岱斩杀后,脑袋还被杨仪当球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琰只是打了有出轨嫌疑的老婆而已,魏延和杨仪谁真的谋反,当时都没有真凭实据。车骑将军、都乡侯被斩首示众,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被诛灭三族,这种两件事不但违背常理,还让季汉元气大伤,诸葛亮的完美人设也招来了质疑。

诸葛亮该不该为刘琰、魏延这两员顶级大将之死负责呢?客观公正地讲,诸葛亮不该背这口黑锅,魏延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我们也能从这两员大将之死中总结出三个职场大忌。

刘琰被杀时间,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刘琰的妻子在宫中过完正月才回家,也就是挨揍是在二月份,她被打被休后打官司告状,繁杂的高管审讯程序走下来,没有几十天完不了,所以刘琰被判处弃市的时候,诸葛亮根本就不在成都:胡氏挨揍的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出斜谷道进占武功五丈原,四月份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两军对峙,根本就顾不上管刘琰的家务事。

刘琰被杀后,季汉车骑将军变成了国舅吴懿,吴懿就是把胡氏招进宫中留了一个月才放出的吴太后之兄,胡氏疑似出轨与刘琰被判弃市,这两件事关联起来,就有了阴谋的味道。

诸葛亮军务繁忙身心俱疲,对刘琰之死可能根本就不知情,魏延和杨仪的纷争最后闹成两败俱伤,诸葛亮更不可能知道。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略》,都说魏延并没有叛汉降魏之心:“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诸葛亮病,令延摄行己事,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不管魏延和刘琰是不是罪不至死,他们都犯了至少三个职场大忌,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跟同事不团结。

搞不好同事关系,堪称官场职场第一大忌:关羽失荆州,很大原因就是跟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将军士仁、荆州治中从事留典州事(副州长)潘濬不睦;刘琰被诸葛亮冷落,魏延被朝中大佬一致判定为有罪,并不是杨仪人缘好,而是魏延人缘太差。

除了搞不好同事之间的团结,魏延还有第二个毛病,那就是太过骄横,有“小关羽”之称的魏延,跟关羽一样善待士卒,但是关键时刻,这些士卒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关羽败亡于临沮,临沮都督马超没有任何行动;魏延逃走,手下一哄而散,这才给了马超的堂弟马岱机会——要论正史记载的军事才能,十个马岱也未必是魏延的对手。

骄傲的魏延和关羽一样,都因为自己太过优秀而瞧不起同僚,这才导致了关键时刻无人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不睦与傲慢,魏延和被诸葛亮搬倒的李严一样,犯了同样的官场大忌:期望太高,野心太大。

有人说关羽不肯接受刘备加封的前将军官职,也是嫌官小,不肯与黄忠为伍只是借口,他实际是想位在四方将军之上。

关羽在费诗劝说下还是接受了任命,李严和魏延这两个人,则是明确表示对诸葛亮的位置感兴趣,却忘了最先有这想法的彭羕已经被刘备杀掉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取代长官的下属也不是好下属,彭羕被杀、李严被贬,都没有引起魏延的警惕,他跟杨仪争斗时的一句话犯了众怒:“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魏延这番话,是对诸葛亮的不尊敬,季汉后主刘禅听了也会很生气——诸葛亮薨逝后,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表示值得庆贺,刘禅直接把他抓起来杀掉了。

魏延不容于朝堂,军中也得不到支持,他虽然未必有谋反之心,但是性格的缺陷,却注定了悲惨结局,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魏延不死在与杨仪的争斗中获胜并掌握了季汉军政大权,他是会成为鹰视狼顾的司马懿,还是愿意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尚在,谁能动得了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