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到10月猪价曾经有过半年的上涨,实际上7月猪价就已经见顶,猪价刚好实现翻倍。
然而,从四季度起,猪价又下跌39%,把之前半年涨幅的80%跌没了。
为何在大半年的时间内猪价会出现大幅波动的局面?
原因在于,到去年4年猪价上涨启动之时,猪价下行期尚未结束。因而,那半年的猪价上涨只是一个反弹。
不少人用疫情因素影响来解释去年10月以来的猪价下跌,其实这只是表象,并非猪价持续下跌的真实原因。
猪价下跌本质上是猪价下行期并未结束所致。
不过,2022年4月的猪价就是底部,2023年不会跌破这个位置。
时间来到2023年1月,这时才是真正的新一轮猪周期启动的时点。
我曾在2021年10月31日发了一条微头条,对猪价走势进行预测:
猪价的下跌周期将自高点起持续约两年,即要到明年四季度或2023年一季度,猪价才会彻底结束下跌周期,再度走强。
当然这不是说,猪价会继续下跌。今年9月底的价格低点大概率是底部。之后会长时间在底部震荡。目前的反弹到位后,后市仍会回落。
以生猪期货走势为例,未来一年将会在20000-15000元之间反复波动。最早要等到明年底以后才会持续走强。

目前来看,时间基本与预测一致,见底价格也大致在预测范围附近。

猪价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波动现象,也就是猪周期。
猪周期的规律性比较明显,而且波动幅度比较大。
猪周期的产生自然是源于供求关系的规律性变化。
生猪生产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生猪产量不稳定而且也不可能稳定。
当猪价上涨之时,生猪生产企业和农民就会大量增加生猪产能,从而导致供给大量增加,供大于求,生猪价格就会快速下跌;而当猪价下跌之后,利润下降,生猪生产企业和农民就会降低产能,母猪淘汰增加,供给减少,生猪供不应求,猪价再次上涨,如此循环往复。
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这样一种错位,就是猪周期出现的原因。
去年4月份开始的猪价反弹,之所以半年之后就结束,再度转为下跌,就是猪价下跌期尚未结束,根本原因是上一轮猪价上行期中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市场仍在消化过程之中。
时间来到2023年一季度,产能消化逐步结束,生猪价格新一轮上行期也就有望来临。
由于2019-2021年也就是上一轮猪周期是强周期,猪价涨幅巨大,同时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因而,2023年开始的新一轮猪周期将是弱周期,猪价涨幅将明显低于上一轮猪周期,不再会出现猪价涨幅几倍的情况。不过,超越去年三季度的价格是可以预期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彻底解决猪价波动过大的问题,终结猪周期呢?
尽管某些专业人士认为可以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达到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完善预测能力的目的,建立所谓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减少盲目扩张产能和降低产能,从而猪周期可以得到调控。
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观点,完全不顾市场规律。
前面已经说过,生猪养殖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企业和养殖户的逐利性决定了调控产能的难度极高,因而是无法通过上述手段彻底解决市场价格波动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企图改变市场规律,而是顺应规律。可以预期的是,猪周期不可能完全消失,只能很有限地控制价格波动幅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