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岭南城隍,中原城隍,城隍节,施孤节,何谓城隍,城隍的神主与庙主,城隍爷指谁 神主与庙主, 纪信,岭南潮汕民俗,朱元璋,刘邦

广东、广西位于五岭之南,称岭南。潮汕、福建位于岭南之东,称岭东。南粤遗下的城隍庙宇虽然不多,偶尔还可见到城隍节兴盛于广州羊城。有记者采访祀拜者,无一能够说出城隍爷指谁,也就不知道他出自何朝何处?只知随俗从众祭拜,祈望平安、兴旺、发达。

何谓城隍,“城”的古义护卫、戍守,“隍”为阴间皇帝,也指陈设着已去世的皇帝灵位的处所,合成“城隍”,既称该神又指该庙。因庙字化作阴阜之“阝”附在皇旁,表示隍高于庙,故城隍一名完整,古俗免加个庙字。凡称城隍庙者,表明其未明缘由。

城隍的本意是守护冥界皇帝,城守者当然是隍爷的忠臣良将。冥界皇帝甚多,而隍者只有一个,与守者必须是同朝的君臣关系,而且不是普通关系,城与隍起源于人间实事,其俗的形成始于汉皇死后的祭祀。溯源城隍就要溯源这对君臣的关系,从人间之事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隍起源于西汉初期中原一带,郡国一级以上定要服从朝廷命令,设置城隍祭祀。其时的岭南是秦朝大将赵佗的南粤地界,不受汉朝统治制约。因此,岭南人民自然就不明城隍为何物,不知道城隍爷是谁的化神,故所以只塑一位神像当作隍爷,并无神主和庙主之分。

而今遗俗的城隍节及其庙宇,均为明皇朱元璋颁诏建置的,县级以上必须配置。初时不称庙,前缀政称即某州某府某县城隍。规定各地城隍不得祀其他神,守护隍者必须是忠臣良将,并以其神的生卒日作为祭祀日。强制凡入仕者任职之前必须在城隍前宣誓:“死后不能报阴仇”。这忠臣良将易树,所谓的隍就不明确,可见明皇朱氏是不甚了解城隍真相。

岭南城隍神像英俊威武,手执兵器刑具,只识其神,不知其谁。普遍认为,名叫城隍就是城神之王,带领众神保护全城。受朝廷皇令影响,县以下的乡镇也同样置城隍庙,也有将旧庙改做城隍庙。大多是正殿供本宗源的帝王为神主,后殿或偏殿供本宗的基祖为庙主。珠海山场城隍庙就是这样,神主乃谭姓宗源颛顼,庙主是谭氏来珠海创业的基祖。城隍风过后就恢复原名北帝庙。一庙二主是仿照中原格式,谭氏是来自中原因之。广州城隍与众不同,神主兼庙主,可见其庙并非遵循汉令置设,而是始于明皇令才建的,并且每年正月定日出巡供人祭拜。而今生活条件优越,节庆隆重,各置祭不同,信念相同,都是祈望一切安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潮汕城隍出巡

考查中原古代城隍,东自江苏,西至甘肃,均以刘邦为神主,纪信为庙主,故而称城隍为纪信庙。庙主守护其帝这个神主,守护就是“城”,置已故皇帝灵位的庙就是“隍”,即是以爿庙之阝配皇字而“隍”,这就是城隍一名的由来。《史记》称,汉高祖三年,刘邦败退成皋,被项羽困在荥阳城,在紧急关头,纪信装扮成刘邦模样,带着二千美女出东门投降,各处守门的兵将,被东门的美女吸引过来。这是一出良计尚策的阴谋,诳骗项羽的守门士兵,赢得了时机让刘邦乘机从西门逃出脱险。项羽发觉上了刘邦的当,将纪信活活烧死。

《史记》载:“汉之十二年四月,刘邦死,号高祖,其子孝惠即帝位,颁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吕后长子孝惠为帝时,政权全由其母吕后掌紧。刚继位,孝惠就看出其母吕后总是想方设法迫害戚夫人(刘邦次妃)及其子刘如意。孝惠与同父异母弟刘如意的情谊甚为密切,常将其带在身边以防意外。孝惠元年十二月,惠帝早晨出去射猎,如意年少不能早起随去,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毒杀。遂之将戚夫人砍掉手足、挖去双眼又割去耳朵,将其禁在厕池底,还特致召孝惠来观看。如意死,孝惠痛彻心扉,见了不成人样的戚夫人,手足颤抖,几乎支撑不住,心神跌到崩溃边缘(参见《西汉演义》)。

吕后伤害戚夫人是这般残忍,蓄意谋害开国元勋,彭越韩信均遭其毒手,还大肆滥杀豪杰大臣。惠帝脑海中常常浮现这惨不忍睹的桩桩情景,促使他心慌志馁,精神萎靡。尤其是梦见死去的忠臣良将要求伸冤昭雪,还说要觅刘邦算账。亦陆续接到各地奏章,请示安抚阵亡士兵,犹传闻说高祖庙常有闹鬼迹象。诸多阴影使惠帝心绪极度差落,终日闷闷不乐。

惠帝颁令改沛宫为高祖庙,封纪信城守高祖,以祈家与国一同安宁。上行下效,各地郡国以上,奉命在高庙树纪信城守高祖皇灵,故称这类庙为《城隍》或《纪信庙》。楚汉战争阵亡人数前所未有,从未抚恤。虽已一统天下,还不断杀掉“生为豪杰、死为鬼雄”之臣。孝惠受闹鬼传闻惊扰倒能忍受,而亲睹吕后无人性行为的刺激太大。种种残酷现实,致使他神情一蹶不振,很快就病倒难治,心灵上折磨了七年便一命呼乎(参见《吕太后本纪》)。

吕后又再独政八年,刘汉皇朝成为吕家天下。吕后七月死,众大臣合力扶刘压吕,立刘桓为汉文皇帝,并号召各地每年七月大肆施孤祭亡灵,让孤魂野鬼有食有报冤,让冤者直接去寻其各自的源头(暗指吕氏),让高祖安宁。因此,民间称七月大开地狱门,是鬼的开放自由月。但要特别注意,无论何人,深刻之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违者杀头。自此之后,祀拜城隍就渐渐冷淡,直至可有可无也不受指责,这施孤节却越来越热地代替了城隍节。

昔在扶刘压吕时,兵符(军令王牌)掌握在纪信之子纪通手里,朝廷用纪通手里兵符调兵遣将,夺了吕家兵权,立刘桓为孝文皇帝。文帝因此赐纪通金千斤,加采邑二百户。其时有五六千人起便可置县,故而在纪通封地(甘肃通渭县)的东南置成纪县,扩采邑嘉奖其功。二百户约近万人,算是大县,加上原封地盘已超过郡守爵禄,提升了纪氏父子的品位。

汜水、荥阳一带其时称为成皋之口,又纪信的字“成”,故以纪信的字和救驾处的“成”(皋)配以“纪”氏而名其县为“成纪县”,县与平襄侯纪通的封邑(今通渭县平襄镇)相连。以此来陪衬纪信故里在其殉职后改称的“扶汉县”(四川南充县的故称),两县均属纪念性名字。初置成纪县时是利用城隍庙(原纪信庙)来作该县的治所(见上图),意味着城隍至此已不重要了,被施孤节所代替,开脱了纪信在阴间之苦,这是纪通平生的夙愿。

自汉惠发起的城隍高庙,甘肃、中原、江苏均称为纪信祠。起初,人们尚无从其受益,大体不明内中缘由,更谈不上崇拜敬仰。庙中香火旺于官方,过度时间短暂,因事关高祖吕后,祀者不敢杨言传播。因此,祀城隍的原因久而久之就成为秘史。彼时朝廷忙于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岭南。岭南犹如世外桃源,上官下民,不知有纪信,更不明高庙,无城隍概念。几百年后,中原人南迁入粤,带来了早已变味的城隍信仰,模糊地传讹于左邻右舍。至明朝有此法令,岭南始有城隍,均置城外河边僻处。

中原虽则是城隍正宗,由于隐讳其事,民间也半知不解。苏北乃刘邦故里,江浙一带多以刘邦忌月的四月祭城隍。陆游向祭者说:“对待祭城隍一事,不必尽循古礼,只要有义于心就可安,其神治理阴间事”。所谓之义无非是“有点意思就行,免太过”,祭者无所适从。欧阳修认为:“县级以下可不搞城隍祀,郡国以上才搞的”,此语意味其时已泛滥祀城隍。赵与时指出:“自古城隍庙之姓名(指神主和庙主)具明者,华东镇江、苏州等十多郡,皆谓纪信”。陆游、欧阳修、赵与时等,均是宋代学者,其语意表明,宋朝民间祀城隍已经是懵懂盲拜盲从。中原人尚且如此,岭南人岂能明悉其详细因由呢(参见《城隍民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