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口碑和票房都爆了。

大家兴奋地把那一年叫做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但一战成名的主创团队却慌得一批。

当时他们做了个映后调研,请观众写出对影片的评价意见。

结果有个选项显示,80%的人都希望看到《流浪地球2》,而且期待第二部有更大的进步。

编剧、制作人龚格尔说,这可把他们“吓尿了”。

“成功几率太低了,恐怕我们根本就不该再拍第二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为什么这么慌?

因为第一部的成功对主创团队来说,本身已是个意外惊喜。

2015年,《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获了雨果奖,作品影视化的呼声很高。

但业内人都认为,中国还不具备拍出好科幻片的能力。

制片公司把国内外大导演找了一圈,全被回绝。

最后,机会落到35岁的郭帆头上。

当时郭帆还是个新人导演,名气和经验都平平。

要说唯一的优势,就是他对中国科幻电影有非常强的信念。

但毕竟他名不见经传,中国科幻片行业经验也不成熟。

资方担心赔钱,只敢投了一个多亿。

相比于国外科幻片几亿、十几个亿美金的投资,《流浪地球》手头是真紧。

演员也担心。

吴孟达一开始不想出演,李光洁觉得自己是在“赌一把”。

刘培强这个角色,一度还找不到人演。

可他们不想放弃。

郭帆拿出了全部积蓄900万,龚格尔卖掉自己的车,摄影指导刘寅搭了几百万买设备。

还厚着脸皮找吴京,结果吴京从帮忙客串,到出资了60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流浪地球》拿下46.88亿票房,冲上中国影史票房第四名。

一个并不被人看好的项目,一个完全摸着石头过河的团队,竟然给中国科幻电影写下这么恢弘的开篇。

所以看到那么多影迷期待续集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真是慌得一批。

郭帆说,电影还有很多不足,取得成功,是因为观众宽容。

但谁有把握第二次还能涉险过关?

而且一鸣惊人的导演郭帆,已经不缺机会,完全可以躺在40亿的功劳簿上。

继续做《流浪地球》系列,吃力还不一定讨好。

02

但他意识到两件事:

第一是,如果不继续追赶,资本可能会很快流向好莱坞。

中国电影市场很大,好莱坞会想办法拍接中国地气的片子。

比如当年成龙、李连杰这些功夫明星去好莱坞指导动作,可10年20年后,人家学会了,就不需要我们了,好多武指就回国了。

《流浪地球》有了成功的中国科幻模式,现在人家也了解了,知道怎么拍我们会喜欢了。

加上他们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10年20年后,留给我们的机会还有多少?

第二是,中国科幻的种子,需要继续灌溉。

科幻片的种子,是需要国力作为土壤的。

以前我们看科幻片,对NASA、外国航天员习以为常。

现在我们看到自己的行星探测器上了天,看到自己国家的宇航员在太空一住就是几个月。

我们已经相信,飞船、空间站这些东西跟自己是有关系的。

中国科幻最好的时代开始了,等待着我们的电影人,拍出更多作品。

“这是一件必须有人做的事。”

怀着这样的“使命感”,郭帆带着团队又开始筹拍《流浪地球2》。

上一个4年,坎坎坷坷。

这一个4年,不是从1到2,而是又一个从0开始。

03

这一次,钱不缺了,但挑战翻了倍。

郭帆和团队又开始绞尽脑汁。

首先是写编年史。

《流浪地球》说的是未来太阳发生氦闪爆炸,太阳系将不复存在,人类建造上万台行星发动机,将整个地球一起“移民”的故事。

为什么人类要寻找新家园,不是坐飞船自己跑了,而要带地球一起?

郭帆说,就像我们中国人对家的情感,不是一个房子,而是父母、爱人、孩子,寄托着一切。

不管走到哪里,故土难离。

根据这个理解,他们先是写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编年史。

把人类是怎么预测危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写得清清楚楚。

具体到连恐慌、反对、暴动都考虑到了。

接着是构建世界观。

一般来说,电影制作逻辑是主场景做得复杂一点,多拍些内容,过场就简单一点。

编剧们就这样写了足足两个月剧本,结果郭帆一咬牙,全部推翻。

请来中科院顾问团队,写出了20万字的世界观。

这个篇幅,是剧本的3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

科幻建立的不能只是“空中楼阁”,要有缜密的未来面貌。

未来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是什么样?日常生活、文化教育有什么变化?

行星发动机、月球上的核武器、9万公里的太空电梯怎么设计、部署?

小到2044年,墙面的张贴物该画什么。

把未来生活方方面面设想清楚,才是一套完整自洽的世界观。

演员拿到的,不仅是剧本,还有完善的未来国际局势、国际组织关系、科技产品设定。

保证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才对得起观众。

再接着,是具化。

未来世界的样子,不仅靠文字的构建。

只有真切地描绘出来,编剧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世界,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编故事。

于是团队做了5310张概念设计图,近万张分镜头画稿。

把这个基础,打得具体又扎实。

再之后,才是写剧本。

第一部的故事,是地球在“流浪”途中遇到木星危机,惊险化解。

很多人纳闷,我们怎么就开始启程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为了让观众更丰满地了解这个世界观,《流浪地球2》就描绘了3个人物支线。

用他们和亲人的一生,让我们看到这段危机岁月人们经历了什么、做了多少努力。

不是老套的个人英雄主义冒险故事,而是一曲宏大的人类史诗。

这格局,一下就打开了。

04

筹备工作做完了,到了开拍阶段,所有人都还是在冒险。

道具在冒险。

4年前的《流浪地球》,一共用了3套宇航服,一套是隔壁《疯狂的外星人》剧组借的,另两套是找人手工做的。

这一次有场景同时会出现二三十个穿宇航服的人。

他们到处找来3D打印机、数字车床,不知道改了多少版,设计出在IMAX镜头下也能不露怯的宇航服。

还真的批量生产出了20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服装搞定了,还有更难的机械道具。

戏里有个可以安检又能安保的门型机器人,特别有未来感。

按理说这完全可以做特效,但剧组硬是把它做出来了。

每台都有专属编号、LED屏、电机轴承、电缆......而且真的会动。

重要道具量子计算机,也是个真家伙。

精细到根本不会拍到的底部,都认真刻上了商标和型号。

车辆,都是能正常驾驶和控制的;机械手臂,都是能自如活动的。

别的科幻电影,这些基本都用特效来做。

但《流浪地球2》就是要达到最真实的画面质感,给演员最身临其境的感知,这是任何特效都做不到的。

于是加班加点,足足制作了9.5万件道具,置景展开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

刘德华说:“我拍了40年戏,没见过这么大阵仗。”

05

技术也在冒险。

这次的故事,时间跨度近40年,人物要从年轻演到衰老。

而沙溢、吴京、刘德华,一个40多岁,一个50多岁,一个60多岁。

光靠化妆,效果肯定会僵硬。

剧组干脆为他们建立模型。

有骨骼层、肌肉层、血流层,还有毛孔、汗毛、毛发,构建出基础模型。

再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匹配演员的表演。

才让年轻、年老的吴京、刘德华,每个微表情都真实可信。

李雪健老师声带受损,一直发音困难。

为了让他的台词更清晰,剧组让AI学习了他之前的作品,足有大半年。

然后进行修复,把李雪健的音色完美还原。

以前我们看科幻,关注的都是大场面。

现在才知道,做出一个真人、真声音,比天崩地裂的视觉奇观更了不起。

这真是一举推高了国产电影生物特效的天花板。

电影拍的是未来,而剧组的技术努力,也早已走在了未来。

06

演员也在冒险。

刘德华、宁理都是大家熟悉的演员,但这次要演的是科学家。

怎么让人物更有复杂的神秘感?

郭帆想了个招:让他们戴上1000度的近视眼镜演戏。

不近视的人戴这么高度的眼镜,连路都走不好。

但他们硬是摸摸索索地适应,结果一下子,很多微动作、神情就很真实了。

有场戏,两人要拍一个水里的长镜头,需要尽可能地坚持更长的时间。

华仔因为以前经历过意外,很“恐水”。

但剧情需要,他只能硬着头皮下。

每一次都胆战心惊。

片中硬核的戏实在太多了。

演员们扛着重重的道具,有时候喘得台词都说不清。

几十个人天天同时吊威亚,一吊就是十几小时。

有的打戏,打着打着就成真疼了。

但他们都被团队的精气神感动,越演越认真,越演越入戏。

华仔杀青后还说:“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角色中,没有醒来。”

07

为了拍好《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经常一天只睡4个小时,有人最长45天连轴转。

因为实在太想做好了。

拍电影,布的场景、做的道具,磕磕碰碰是常事。

一般人用光遮一遮,用后期补一补,也就糊弄过去了。

但郭帆团队觉得,科幻片,不能显得山寨,不能不整齐,否则再多的后期也不会好看。

所以但凡看到这里弯一点,那里瓢一些,必须弄成笔直才开拍。

拍月球上的戏,每拍一条,就重新处理一次地上的沙子。

因为月球沙不仅有特殊的颜色,而且要筛很多遍,才能呈现出月表状态。

甚至年前,电影预告片都已经发布了。

有网友发现一处画面的小瑕疵,郭帆就火速表示会赶紧改。

现在正式上映版,果然就改掉了。

拍联合政府,就真的跑去纽约联合国实拍。

拍抗议示威,就真的向联合国申请,在外面燃烧警车。

幸好剧组已经不像上一次那么穷了。

每一步都可以多摸几块石头过河,每一步都在干别人没干过的事。

就这样,又一个4年。

在拍出了一部真正的中国科幻电影后,又拍出了一部更好的中国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2》目前票房已经破了20亿。

豆瓣一开分,48万人就评出了8.2分,比第一部还要高。

那天,导演郭帆发了一条微博,写道:

“没白折腾,值了!”

一个流泪的表情,或许是为8年的步履不停。

08

多年前,郭帆作为新生代导演去好莱坞学习,震惊地发现中国电影工业和美国相比,还差得太远。

其中差距最大的就是科幻片。

人家《星球大战》拍了一部又一部,钢铁侠、终结者等科幻形象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但我们很缺这样的类型电影。

郭帆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拍一部中国人的科幻电影。

为了这样一个目标,他们努力了4年又4年。

没钱,自己凑;没经验,自己摸索;不被看好,就做到最好。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一个关于希望和勇气的故事。

那这么多电影人为了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聚在一起,始终走在探索的路上,不怕关山难越,不怕从头再来。

何尝不是希望和勇气最好的注脚?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恰恰是因为它很难。

电影如此,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