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梦想着“读博进大学,年入100万”,当他们真的走进大学校门,才会感叹:当初的梦想是多么幼稚。1月25日,“青塔”发布了一篇“晒工资”的文章,里面有遍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大学老师们晒出来的薪酬和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大量的数据里面,我总结出了六个“差”(chā),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一、六个差

大学老师的收入的六个“差”分别是地域差、层次差、岗位差、职称差、学科差、心理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地域差”,说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大学老师的收入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大学老师的收入高于普通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大学老师的收入高于非省会城市。大学老师的收入水平,与它就职的地区紧密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层次差”,说的是高层次院校老师的收入高于一般院校,本科院校老师的收入高于专科院校,不同的民办院校,老师收入差距很大,“没有编制,不保险”是令很多人担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岗位差”,说的是行政领导收入高于普通的学者教授,教师与普通行政后勤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大,教职没有多么香,后勤的性价比挺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职称差”,说的是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随着职称的提高,收入有明显增长。但是别忘了,职称的提升除了与学术成果和任职年限相关,还有各层级的“总数控制”在起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学科差”,说的是“大理科”的老师,收入高于“大文科”,工科老师晒收入,要在最后加个括号说明“项目除外”,文科老师不好意思这么操作,因为项目不好抢,抢上也没多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心理差”,说的是多数家长和孩子对进大学当老师充满憧憬,发自内心地给这份工作贴上了“神圣”“单纯”“收入高”“被尊敬”等等标签,等到真正进大学工作才发现,大学老师也是普通人,学术圈没那么单纯,收入高只属于少数人,是否被别人尊敬要看你的一言一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六个“差”,我想提醒一句:越是好岗位,竞争越激烈,时代在进步,内卷没停歇,“非升即走”就是典型体现。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尽量早做打算,根据现状及时修订,总会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也会有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六个“差”说的是大趋势,并非绝对,总有个例存在。用不着杠,杠就是你对,一贯对,永远对。

二、别炫耀

哦,对了,今后如果有人跟你炫耀、秀优越感,喋喋不休地说自己家孩子读了博士进了大学当老师,你又不怕得罪他,那你可以多问两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哪上班啊?哦,不在北上广深,收入受限制吧?不是重点大学,经费充不充足?

学的什么专业?哦,文科背景,拿到什么层次的项目了?目前什么职称?哦,工作这么久了,还没升副教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改观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太多家长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奉为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往理想方面说,我们相信读书可以提高人的认知层次;往实际方面说,我们相信读书既能做官也能赚钱。我想说:醒醒吧,逻辑没那么简单,现实没那么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认为读博30岁毕业,进校工作,从讲师做起,年入六位数,性价比如何?你心目中性价比最高的职业选择是什么?来评论区聊聊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我,看更多教育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