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达叔,与“球”无关但与“星”相关。

正常人都知道,一部电影只能有一个主演,一个主线展开更能讲好一个故事,更能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但《流浪地球2》最少存在三位主演,而直到这部电影的末尾,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还存在第四位主演,那就是人工智能IA,MOSS。

甚至在末尾的时候点题是为了致敬2021年已经逝世的演员吴孟达,也就是说,还存在第五位主演!

怪不得一部电影长达三个小时,需要讲述的情节实在是太多了,太复杂了,几句话根本描述不出故事的本来意思。

带着满满的不可思议和不可理解,昨天看完了《流浪地球2》。

有人说这是一部“舍小家为大家”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在笔者看来不然,这明显是一场关于“牺牲”与生命价值的探讨。

就像几百年前的抗元义士文天祥说过的那句话一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谁不会死呢?

但是为了死得其所?还是追求永生?

这是一个千古谜题,没人知道答案。

今天不想聊剧情,也不想批评谁,只想说点实际的感悟。

这部电影之所以说不可思议,是因为笔者完全没想到我们自己的电影可以将故事的框架拍得这么开放。

之所以说不可理解,是不理解出品方怎么会放心大胆不计成本地拍摄出这样一部对观众层次要求极高的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一部电影,居然对观众有要求,如果层次不够,知识储备量不足,或者意识形态有偏差,看不懂还是次要的,发生歧义才是最大的可悲。

举个简单例子。

由于是带两个孩子去看的,虽然一个已经高二,一个已经初三,但整场电影看完,笔者最担心的事情是两个孩子会不会看不懂。观影途中多次扭头关注孩子们的表情,担心他俩看得太无聊睡着。

结果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甚至看完还能和笔者聊一些剧情背后的故事,这才彻底放心。

和上一部流浪地球相比,这一部简直是质的飞跃!

笔者不是一名非常专业的科幻爱好者,但对影片中涉及的AI、氦3、潮汐效应、太空电梯等等每一幕场景都能看懂,但每次遇到这些专业名词的时候都会产生深深地担心——

那就是,其他观众能看懂吗?

包含这么多专业名词的电影,因为别人看不懂,会不会影响这部电影的票房?

所以,笔者才会在开头说,《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拍得不可思议。究竟是笔者自己太落伍?还是现在的年轻人接受的知识量太恐怖?这样一部需要极大知识储备量才能看懂的电影,居然也能创造如此之高的票房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笔者像孩子们这么大年龄的时候,是真的看不懂的!

第二条说到不可理解,那是真的佩服导演的定力!

整部电影,包括笔者这样看过《三体》原著,也能看懂每句台词背后代表意思的“骨灰级”观众,也是看完电影结束之后的彩蛋,才“恍然大悟”理解了电影前半部分埋下的伏笔。

笔者极度怀疑,那些没看到结尾彩蛋,以为电影已经结束,被膀胱“憋”得离场的观众,他们真的看懂了吗?

因为只有彩蛋内容才明确无误指出太空电梯危机、月球陨落危机的背后始作俑者是谁呀?

但又有几个人在看国产电影时愿意多坐几分钟看完彩蛋的?

编剧将所有谜题的答案放在彩蛋中,这简直是一场豪赌!

然后是牺牲的问题,为什么牺牲?为谁牺牲?为什么义无反顾?

因为这是拯救人类,没得选择!

选择就是懦弱,连苟且都算不上!

最后再说说这部电影中所谓的“民族主义”问题,笔者也找到了答案。

表面看,这是一部多国合作共同战胜人类面临危机的故事,和这些年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不谋而合。

但电影中多处出现的中国式玩笑梗、国内各地方言、中国制造等等……这可能才是被国外部分媒体强烈抵制的原因之一。

纽约时报评论《流浪地球2》是政治化的产物,笔者觉得有失偏颇。

笔者觉得,它们最不满意的部分应该是这部电影里面的中国文化元素比较多,国外有被强行“安利”的感觉。

比如设备爆炸,飞出的一个小零件也有“made in china”的标记。比如关键时刻出现的几个人,总是黄皮肤的亚洲人,而那些操控尖端仪器的外国人,口中也经常蹦出一两句中国方言甚至“国骂”,比如外国人也知道月饼只有南方才吃肉馅、医保只有正式工才有等等。

哪怕是嘲讽房价过高的部分,众所周知,这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

最最关键的是,已经失去肉体,在数字世界中延续生命的居然也是中国人……

估计如果不是刘德华粉丝太多,实在诋毁不动,估计华仔也危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笔者认为,流浪地球2被国外诋毁这么严重,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但没有办法,这毕竟是中国人自己拍的电影,无论导演还是原著小说,无论编剧还是改编,无论主演还是道具。

都是中国人自己拍出来的电影,如此宏大题材的背景之下,你总不能让中国人拍一部骂自己的电影吧?

否则那不成吃什么扒什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