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一行人,前往北京昌平区北部“明十三陵”进行参观。

十三陵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明朝的皇家陵墓,这里环山抱围,景色优美,更有着极高的历史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在历经百年的战乱以后,这座昔日的皇家陵墓如今却已经破败不堪,整座陵园四十平方公里,仅由两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十三陵护陵委负责照看,一片荒芜。

尽管如此,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一圈转下来,还是兴致盎然,一边看,还不忘与当地村民聊天,问问当地群众生活情况如何。

一趟参观下来,两位伟人的心里已经对十三陵地区有了清晰的轮廓。

当时中央是有意对十三陵区域进行改造的,十三陵是北京郊区最为著名的名胜古迹,不少外宾都对此颇为感兴趣,将来可朝着旅游业方面进行发展。

然而,想要维护好这里,也并非易事,十三陵所在的昌平山区自古干旱缺水,当地百姓连灌溉和日常饮水的需求都很难保证,再让他们洒扫陵园,那不成了给百姓增加负担吗?这一点让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十分揪心。

可就在此时,周总理说出了这样一句“意味颇深”的话:“北京名胜古迹甚多,风景优美,但有山无水,终究是美中不足,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这一提议可不只是简单说说,一回到北京,他便就此事向中央提出了建议,当时恰逢北京市要全面整修水利工程,十三陵水库的提案,便很快得到了通过。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修建十三陵水库,不但能够解决当地用水问题,还能够为北京市区增加一处储备水源,再加上旅游方面的效果,堪称“一石三鸟”。

一直以来,北京都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大城市,虽然城外有玉泉山泉水,城内还有大大小小上千口水井,但想要解决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还是捉襟见肘。

当时北京城内很多的水井的井深不足,地下水未能充分过滤,以至于不少百姓都得长期饮用“苦水”,十分不便。

北京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未来人口还会一路攀升,从这方面的角度来,十三陵水库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年夏天,调研十三陵水库的任务,就被下达到了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的手中。1957年12月26日,在经过三年的努力以后,十三陵水库的设计方案终于递交到了中央。

在水利部门的设计当中,十三陵水库坝高29米,蓄水8100万立方米,总体建设成本大概为一千九百万元。

放到今天的角度来看,十三陵水库谈不上是一项大工程,只能算得上是中型水利设施。但是,在1957年的国内,尚且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年代,想要完成这项工程,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整个水库坝体所需要的建筑材料高达230万土方,全部必须依靠人力手提肩扛进行堆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三陵水库从1958年1月4日正式开工,而气象部门的预报显示,当年7月,昌平地区便会迎来汛期,对于施工环境不利,必须赶在7月之前彻底完工,这就使得时间万分紧迫。

在工程之初,施工部门按照最早的粗略计算结果,只动用了1万名青壮年作为劳动力,然而,施工的难度和工作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像。

这一万人不单单要负责平整当地地形,还要负责开山采石,最后再用小推车把土石运送到目标地点,经过几个月的忙碌,虽然汗水没少流,但是工程进展始终达不到计划预期。

到了当年5月1号劳动节的时候,整个工期已经过半,工程进度却只有1/4。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7月的汛期一到,工程就不得不中止,计划面临功亏一篑。

然而,正当施工小组愁眉苦脸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得知这一消息以后,昌平县当地百姓也踊跃报名,无偿参与施工队伍,支援水库工程。

尽管当时正处于农忙之际,但是,各大队还是派出了七八万人手参与施工,甚至就连附近寺庙里的和尚都参与其中。

一夜之间,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劳动力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万之众!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密密麻麻的工人。

十三陵水库的动静很快惊动了中央,要知道水库是在5月1号劳动节的时候,才意识到工时不足的。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连中央也未来得及下达命令进行支援,当地的百姓却自发进行参与,这是何等的团结?

此情此景,就连毛泽东和周恩来也不禁为之动容:不是共产党选择了人民,而是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3日,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上的焦点,无疑便是十三陵水库的修建。

毛泽东主席情绪激动地向诸位在场代表讲述了水库修建过程,讲述过后,现场与会人员无不颇受感触,最后,毛主席郑重说道:

“既然老百姓都参与了进来,那我们的干部更不能落后,我倡议,要组织干部团,一同参与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表率!”

在毛主席发出倡议后的两天时间,5月25日,中央各部委超过500名高级干部,便报名加入了劳动团,在这份名单里不乏一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朱德、陈云、邓小平……悉数在列。

由于事发突然,当时的中央保卫人员,对此十分紧张:工地是存在着风险的,这么多干部同处一地,如果发生了什么意外,恐怕国家都要震荡,因此,有人向负责调度指挥的周恩来提出建议:就算不带上安保人员,至少也要带上个几十人的医疗小组,以便紧急救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谨慎的周恩来在听到这个建议以后,断然否决了:

“我们党的干部,哪个不是从平头百姓走出来的?老百姓可以参加义务劳动,干部当然也能。整个过程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的,我们不给任何人搞特殊,从我做起,吃喝拉撒,和老百姓一样。”

就这样在周恩来的强烈坚持下,5月25日当天早上,这500多位全党全军高级干部先是到了中南海怀仁堂集合,随后乘坐着五辆公共车,分多个批次,前往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全程只带了必要的工具和水壶,没有任何陪同人员跟随。

周恩来总理有一点说的很对,“我们党的干部是从平头百姓走出来的”,在参与劳动时,很多干部为了活动方便,都没有穿正装,而是把自己家里的粗布衣裳和草帽翻了出来套在身上。

乍一眼望去,与其说大家是国家的高级干部,倒更像是某大队支援的一车老农民呢。

在抵达十三陵水库以后,毛泽东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现场的指挥中心,了解情况。毛主席向建设者们挥手致意后,工地的政委指着大坝向毛主席做现场汇报。

当时十三陵水库的总工程师是冀朝伦,得知毛主席突然到访的消息,他惊讶万分,早早便在门口进行迎接。

在会见毛主席之前,冀朝伦的心情是十分紧张复杂的,要知道,毕竟之前也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才使得工人数量不足,附近的百姓和部队支援支援也就算了,现在居然连中央领导都要上山支援,自己这究竟是捅了多大的篓子?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见到毛主席以后,主席并未对这些小事在意,而是开门见山地询问:水库的工程进度如何?

听到主席并没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冀朝伦心情放松了不少,连忙把主席请到了沙盘前进行讲解:“目前大坝主体已经基本成型,从两侧修建,今天刚刚到了合封的时候,大坝计划中高达二十九米,如今不少地方已经垒到了二十三米。”

听到这个结果,毛主席还是比较满意的,但还是叮嘱道:务必要在汛期前彻底完工。

听到主席这么说,冀朝伦连忙立下了军令状:“请毛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按时完工!”

在进行一番简单的了解情况以后,毛主席和干部团便开始参加劳动了,只见主席亲自扛起一把铁锹,走上前去帮忙,其他几人也各自找上了活计,撸起袖子直接开干,他们有的打夯,有的拉车,很多人连招呼都没打,直接接过活便干,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特别值得注意点便是朱老总,这一年的朱德已经72岁高龄,但他还是不顾劝说,挑了一根扁担,开始抗土。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周总理还特地交代,所有干部一律正常排队,和老百姓吃一样的伙食。

工地现场的伙食很简陋,只有混合面做成的发糕和一些咸菜。但无论是毛主席还是周总理,都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还一边和刚刚结识到的几个工友谈笑风生。

当时的主席身边有一位女干事叫王惠兰,见到一个弱女子也来参加义务劳动,毛主席对此十分惊讶,得知对方的名字有个“兰”字以后,问道:“是不是九兰组的?”

“九兰组”是当时工地上涌现出来的一个模范妇女集体,一个大队里,一连出了九位名字里带“兰”字的妇女参加工程,虽然是女子,但是“九兰组”成员个个巾帼不让须眉,工作卖力,打夯的效率丝毫不比男性差。

正因如此,后来全国妇联还授予过她们红旗,“九兰组”就此名震全国,其名字也曾经多次见诸报端。

可毛主席这一次猜错了,王惠兰并不是九兰组的成员,听到主席这样问,她的脸瞬间就红了,连忙解释,有些尴尬。

但主席却颇具情商的回复了这一一句:“不是也没关系,你也是个出色的劳动者,如果加上你,那九兰组就要改名叫十兰组了。”

主席的一番话让王惠兰感动万分,她怎么也想不到堂堂国家领导人会对自己这样鼓励和安慰,这是怎样的一种亲民态度呀!

原本这次高级干部团并不作为宣传典型,整场出行也都是在中央内部动员。

但是当毛主席到来的消息还是在工友之中不胫而走,很快,漫山遍野的10万人都知道了毛主席就在自己身边,尽管所有人都穿着粗布衣裳,戴着草帽,没人知道毛主席的位置,但还是齐声高呼: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根据记载,毛主席参与劳动这一天,工地10万劳工的劳动情绪异常高涨,仅仅一天完成的工程量便达到5.1万立方米,创下了整个工程期间的单日记录。

毛主席毕竟是国家领导人,他的身上有着更重要的任务,不可能一直守在工地现场,在接连劳动两天以后,干部团也到了返程的时候。

然而在见证过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以后,毛主席作出了另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以后要将干部参加义务劳动作为常态化活动,这一次来的都是些中央高级干部,下一步就要让政府内的部级、司局级也走到前线去,进行为期一周、每天八小时的义务劳动

国家干部如此大规模的亲自参与义务劳动,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如此号召之下,北京市百姓参加劳动的激情被彻底激发,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有超过5万人再度报名,想要参加十三陵水库的修建。这些人有的是在学校里读书的知识分子,有的是工人阶级,他们身份各异,处境不同,但是为了一个目标全都扛起了铁锹,汇集到了十三陵。

甚至到了后期,工程指挥小组都要站出来阻拦,工人已经够了,人再这样增加下去,就连工地都要挤不下了,但排队报名的人仍旧络绎不绝。

据了解,十三陵水库的修建过程中,最高峰时期,现场工人足足有15万人。其中还活跃着来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保加利亚、苏联等驻华使馆派出的2000人次的国际友人队伍。

在这样的热情之下,十三陵水库工程进展迅速,成功赶在七月一日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彻底竣工。

十三陵水库是我国一个工程界的奇迹,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象征着的是共和国老一辈先驱们的激情与奉献。

参考资料:赵迎新 《国家记忆共和国难忘瞬间》.田汉 《田汉全集第6卷(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