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调整之后,我国的第一波感染高峰正在过去,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惶恐、担忧、哀怨。专家预测春节后我国疫情可能还会迎来一个小的高峰。

未来疫情会往什么方向走?这显然是当前大家最关注的话题。有人开始无所畏惧“不用戴口罩了吧”,有人开始忧心忡忡“我会不会二阳?”

“传媒特训营”找了几位在海外生活的媒体人,希望通过媒体人敏锐的洞察力来呈现各国放开后疫情的走向、病毒的现状、民众心态乃至社会生活恢复的真实情况。或可以通过这些率先放开并也在经历一波又一波疫情小高峰的国家和地区的现状,来给民众一些提醒和鼓励。

加拿大

讲述:郭志明(中国企业报主编)

疫情三年,以我所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例,总体状况可以相应分为三个阶段——即恐慌期、测试期和恢复期。

2020年是整个社会最为恐慌的一年。学生停课、商店关门,政府只允许保障基础生活需求的超市以及一些紧急服务部门开放,人们出行受到影响。这个时期的防疫政策非常紧,出去买菜都被限制只能是一家一个人,警察甚至被赋予可以随时拦车询问你是否必要出行的权力。全面封闭从春天一直持续到初夏,大概两个半月左右,这是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全面封闭。到了年底入冬的时候,病例数明显增多,遵循了公共卫生部门的建议,政府被迫第二次封城。同样,学生全面网课,非基础保障的服务性店铺关闭。

封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到了2021年四五月份春夏季的时候,明显感觉政策放松了,不断进行开放的测试。这时学生可以选择继续网课,也可以选择去学校上课,商店重新开张,大家紧张的神经也都疲惫了。2021年的时候,是加拿大集中接种疫苗的年份,老人优先接种,其次是重点工种如服务行业的工人接种,最后是全体民众接种。病例也开始减少,生活就开始恢复,公共政策也开始调整,只要求室内戴口罩,室外不作要求,以前商场里还限制人流量,到了2021年也取消了。

但是到了2021年底进入冬季后,加拿大也迎来了流感高发期,流感和新冠的病例都开始增多,明显比夏天高出很多,加拿大政府又一次收紧政策,学生重新开始全部网课,非基础保障服务部门关闭。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始公布每个地区的病例数、重症数、死亡数以及床位数,让民众可以一目了然。这是政府主导的第三次全面封城,也是最后一次。封城大概持续了两个半月左右,直到2022年春天,开始陆续解封开放。

从2022年春天开始,加拿大的防疫政策算是放开了,这时的民众已经历了两年多“苦日子”,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阳过了,心态上觉得无所谓了。

进入2022年冬季后,感染人数又开始增加,加拿大政策又有所调整,比如我女儿在上大一,学校会要求学生们在教室内需要戴口罩,但这种政策收紧只是个别地区的情况,比两年前来说,总体还是放开了。

总体来看,加拿大是经过了收紧-放开-再收紧-再放开这样反复的过程,用春夏秋三季测试过度,死守冬天。因此,民众也比较习惯,当地也没怎么出现严重的医疗挤兑和抢购药品的问题。

当然,随着政策调整,二次感染的情况也开始出现。比如我儿子的篮球队友最近又阳了,他可能都是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感染了。据他说,现在有一点咳嗽,打冷战,起初家里人以为是普通感冒了,后来一测才知道是“复阳”。当然像这种“二阳”、“三阳”的情况并不多见,我感觉身边可能有10%的人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不是科学统计。

从我身边的人了解到的情况是,“复阳”后症状会较第一次减轻,甚至就是普通感冒的症状。在防疫政策不断放开后,加拿大医疗系统会给民众一些提示,告诉大家发烧多少度之内是可以自行居家隔离康复的,只需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是发烧到一定程度,尤其是老人或者孩子出现其他一些症状,比如呼吸道杂音、胸闷等情况,则建议及时就医。

现在已经是疫情后的第三个冬天了,加拿大的社会生活基本完全恢复正常,从感染病例的数字看,是有所增加。政府也在强调还要加强防护,但民众已经不当一回事了。

疫情带来的最大“后遗症”是对经济的冲击。有不少加拿大人在疫情期间失业,政府就发了不少救济款来维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这客观造成了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得厉害,很多物价比疫情前翻了一倍。最典型的是油价,疫情前大概是一加元一升,疫情后一度上涨到两加元,目前维持在1.5加元左右,大家的生活压力明显增加了。

美国

讲述:金女士(前北青网)

这三年来美国的疫情基本比较稳定,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崇尚自由,不喜欢戴口罩,感染率很高,那个时候病毒的毒性也比较强,结果重症特别多。后来美国人也开始能够接受口罩了。再往后病毒越来越弱,但传染性越来越强,重症的就基本都是老年人了。

这三年美国的防疫措施也是要求戴口罩,在商场、餐厅都贴有标志,不过也只能是靠自觉,地铁和公交会有强制要求。

反正据我观察,这几年在加州这边的大城市,比如圣佛朗西斯科或者旧金山湾区这边,公共场所还是要求戴口罩的,现在也还在要求。不过戴口罩的人基本都是黄种人,不能说都是中国人吧,应该也有日本人、韩国人,或者还有印度人,但美国的白人和黑人很少有人戴口罩。而如果是在小城市,可能也是因为亚洲人比较少,几乎就没有人戴口罩,如果在小城市的超市里戴口罩,就好像是怪物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前天去美发沙龙染头发,美发店里的理发师全都不戴口罩了,去理发的人里,如果是老人有戴口罩。餐厅和超市的服务员,因为政府有要求,他们还都戴着口罩。

除了戴口罩之外,美国防疫要求保持社交距离,这个倒是比较好执行,也是因为美国人口不是特别多,大家在排队的时候,很自然的都有一定距离,不像我们国内都挤在一起。

这边的学校在一开始也是上网课的。到了2022年基本上线下课都恢复了,学校要求老师必须戴口罩,要求学生开学的时候必须要带,上课三个月以后,老师会给学生发一个表格,调查学生是否愿意戴口罩和是否介意别人不戴口罩。然后会根据统计的数据决定这个班级是不是要戴口罩。这也算是美国的一个特色吧,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欢投票。

现在最新的这个毒株的扩散率太快了,基本上大家都被传染了,但重症率不高。就我居住的加州这边,我身边的人基本没有听说有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去世的,老人的死亡率还是有,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人。

我是2022年8月份被传染上的,那个时候病毒传播都比较快。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发高烧,但我也没吃药,就是喝水,烧了三天就没事了。后面两个星期有些咳嗽,慢慢的也自愈了。我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发烧、浑身疼,过几天就好了。

至于说二次感染,反正美国人已经不在乎了,因为很多人可能都感染三次了。尤其是2022年这个病毒变异以后,传染性太强,只要出门参加大聚会就会感染,至于感染的是不是同一个毒株,反正也没什么人去医院也没人测,也不知道。我身边的朋友二次感染的概率感觉都有百分之七八十了,尤其是学生基本都会“二阳”或者“三阳”,但总体来说,感染后的症状一次比一次轻。

日本

讲述:吴薇薇(前法制晚报记者)

这三年来我基本上是在国内和日本两头跑,有意思的是,我在日本一直都没有阳过,这可能也是跟日本人的生活卫生习惯比较好有关吧。结果2022年底回国的时候,赶上防疫政策调整放开,我就阳了。

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我在日本时并没太关注身边人阳没阳的事情,应该是有阳的,也有二阳的,但我没听说,大家不主动说,我也不会去主动问。另外疫情这个事情在国外民众都不是很在乎了,不去测也不知道是不是阳了。

我记得2020年的时候,因为疫情原因我是8月份才从北京到的东京,当时日本的朋友和当地媒体都介绍说日本境内疫情严重,日本政府就建议大家不要出门,公司暂时不要上班,那会儿日本大街上也见不到什么人,虽然是并非强制性的,但日本民众还是比较自觉。

后来日本政府也会建议一些餐厅不要开门营业,为了帮助这些关门的餐厅,日本政府还会给这些关门的经营场所发放补助,我听说有的补助金比他们开门营业赚的都要多,所以餐厅也乐于在防疫期间关门休息。另外,对于一些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日本政府也推出了一些扶持政策,比如提供无息贷款等,受疫情影响导致生意不好的企业都可以申请这种专门针对新冠疫情的贷款。

跟国内不同,日本并没有开展过全员核酸的大规模检测,当地每天也会统计人数,但一般都是居民先出现症状后,大家才会去检测,如果是阳性,才会被统计为确诊人数。

确诊感染后,如果是轻症的话,日本政府建议在家隔离,隔离期间居民可以去申请日本政府提供的免费物资,这些方便食物搭配的很均衡,居民不用做饭,但仍可以满足一周所需要的营养。

如果是重症的话,需要去专门的医院,因为这种设计,虽然日本的疫情也很严重,但没有出现医疗挤兑这样的情况。

打疫苗的情况跟国内相似,日本也鼓励民众去接种疫苗,比如我,现在已经是到第四针了,当地政府就是根据每个区的居民数量,定期把接种券寄到每家每户,然后符合条件的居民就可以去打免费疫苗。当时为了鼓励居民打疫苗,日本政府还推出了一种旅游优惠券,接种完的居民,拿着优惠券外出旅游时可以享受到一些福利。

现在日本应该是第八波疫情,但居民的日常生活基本恢复了,该吃吃该喝喝,除了自觉会带口罩,基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德国

讲述:周睿睿(媒体海外观察员、专栏作者)

现在,德国人已经不再把疫情当做话题了,甚至跟他们聊起这个事情,他们都会有点反感,德国人现在更关注的是俄乌战争,以及经济如何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要讨论疫情,目前可能还存在的话题就是,民众希望在全德国范围内取消“口罩令”。

德国圣诞节前,没有人戴口罩

德国的“口罩令”是在2020年疫情开始后发布的,当然各个联邦州的要求不一样。跟国内不同的是,德国这边一开始说戴什么口罩都可以,后来很快就统一规定公共场所要佩戴N95口罩,尤其是在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不佩戴N95口罩是会被罚款的。我现在上班还在佩戴N95口罩。

除了公共场所要求戴口罩之外,德国后来还在公共场所门前设置了抗原自测点,十几分钟就可以出结果。对于一些非生活必要的公共场所,比如酒吧、歌厅、电影院等等都需要凭核酸阴性证明或者抗原快测的结果入内,而超市、医院这样的生活必要场所则没有限制。

到了2022年夏天开始,有些联邦州已经开始逐步撤销快测点,同时放开了各项防疫政策。

疫情三年来,德国也会公布感染数据,并且会在媒体的重要版面或者新闻APP的首页推送,但这个数据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它是基于民众自觉上报为基础的,很多人阳了以后都不会上报。

虽然数据不准确,但德国还是在坚持更新这个数字,为的是通过数据告诉民众当前感染的趋势,如果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就会收紧防疫政策。

从自己身边接触的人来说,只要是聊到新冠疫情这个话题的人,基本上都阳过了。不过昨天我参加一个领事馆的招待会,碰到了一个来德国几十年的上海过来的老阿姨,我们简单的聊了一下疫情的事情,她说她没有阳过,这应该是我身边仅有的没阳过的。

但我身边的亲朋好友里,也没有听说谁因为感染新冠死亡,有一个年龄稍大的朋友,好长时间没有联系,我有一点点怀疑他会不会去世了,但这也不能问,也仅仅是因为他最近没什么动静罢了。

我身边“二阳”的朋友也挺多的,我有一个在这边研究生物医学的华人朋友,他都感染了三次了。但总的来说症状是越来越轻,他到第三次都是无症状了,是他老婆阳了以后,他测了一下才知道自己阳了。

从概率来说的话,仅就我观察身边亲朋好友的情况,“二阳”概率差不多有30%,都是越来越轻。当然这也是因为我身边的样本都是同龄人,中青年的阶段,而且都注射了疫苗。

我自己也是“二阳”了。第一次是在2021年到2022年跨年的冬天,那段时间我本人的身体状态也特别差,甚至可以说是最近几年来身体状态最不好的时候,所以当时我阳后症状也比较严重,高烧了好几天。到第二次阳的时候,感觉就轻多了,低烧了两天就过去了。

至于后遗症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医学上的后遗症指的是因为疾病造成了不可逆的情况,在国外更通常将新冠导致的身体问题称为“长新冠”,这个情况确实也存在。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我第一次阳的时候,因为当时身体状态就不好,而且我的身体本来在同龄人里也是比较弱的,所以退烧后有一个多月都有不舒服的情况,主要表现就是嗜睡,精神无法集中,做点工作就觉得特别累,而且做一些体力活动,比如爬楼梯就会喘的很厉害。到第二次阳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基本上没有了。但就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比较能接受,比如我们要是刚刚犯了个胃炎,也会在一个月之内出现一些胃部不适的情况,也是不敢吃太多油腻刺激的食物,需要在很长的时间里才能够恢复。

最后我想说说新冠疫情对于社会整体的影响,前不久我给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写了一些文章,大概内容就是关于疫情后社会经济恢复的问题。就我观察,德国这边疫情虽然不在成为社会主题,民众也已经不在乎疫情了,但影响仍然存在,经济仍旧没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防疫的这三年里,很多德国的中小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比如上海封控期间,一些中小企业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运不过来,最后德国的中小企业支撑不住就破产了。现在,虽然疫情过去了,但那些破产的企业也回不去了,失业的人也还是找不到工作,消失的东西终归是消失了,短时间内很难恢复正常。

来源:传媒特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