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论从身边听到的,还是通过网络看到的,可以清晰感觉到现在社会,尤其在群众中存在各种不满和怨气。因而要化解群众中这些怨气,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就要多聆听人民群众的抱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言道:“物不平则鸣,路不平则颠,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言”。人民群众的评价是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然而现实中,某些领导干部在听取基层百姓的声音,只能听取赞美的好声音,而不听得群众的抱怨和批评,甚至一听到民众的抱怨,就不问是非,火冒三丈,将百姓视为“刁民”。如此一来,不仅使自己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而且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能不能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能不能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抱怨“,不仅是工作作风的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

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人民群众之所以抱怨和发牢骚,反映出某些部门或者某些干部不仅工作没有做到位,而且民众意见无法畅通表达和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长期忽视或者处理得不当,不仅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会阻碍社会进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顽疾。

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普通民众的抱怨未免都是正确的,但事出有因,一定程度上也是客观真实的反映。有些抱怨虽然难听,但“话糙理不糙”。不能只看到群众抱怨不正确的地方,只在意用词是否得当上面,就此不仅不反思而且还抓住“理”不放,对部分群众进行批评甚至教育。这不是倾听和化解民怨,而是堵住了民众的言路,其结果就会像邓公所说的“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领导干部要了解真正的民意,掌握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就不仅要倾听群众的抱怨,而且要主动化解群众的抱怨,正确引导和解决问题,体现出实事求是作风,将“抱怨”这种负能量转换成体现党和政府紧密联系群众的正能量,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搭建起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海纳百川”,是党的胸怀,“有容乃大”是政府的胸襟,能收获到群众的抱怨,是党和国家干部成长的幸事,化解和解决群众的抱怨,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