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读

目前来看,学历、论文、规培依然是晋升的“三座大山”。

来源:医脉通

作者:大胡子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对于医生来说,职称就意味着地位,意味着待遇,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认为,职称是目前对医生能力最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奖惩措施。

整体来看,较其他多数行业而言,医生的发展轨迹相对清晰和简单(初级—中级—高级),优点是稳定,缺点是容错率会低一些。排除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同样是晋升中、高级职称,年龄越小,日后的发展潜力就越大,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由于职称和地位的强绑定关系,即使并无“出人头地”之心的医生,在“peer pressure”的影响下,也会产生“职称焦虑”,毕竟谁都不愿意被比自己年龄还小的同事给“领导”。

再退一步讲,无论是跳槽还是多地执业,职称都直接决定着报酬高低。单从物质回报的角度来看,晋升职称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正因如此,在职称问题上,任何医生都不会轻易退让,很多矛盾也由此而来。

近日,一位网友爆出了自己的经历,他本科毕业工作了两年后,又以“社会人”的身份进行了2年规培(已通过执业医考试)。规培结束后,他进入一家医院工作,发现报考中级职称的时候需要在规培证后再执业两年才能获得资格,并且文件明确规定规培期间的执业年限不纳入计算。

这意味着什么?

举例来说:他23岁本科毕业后直接规培,可以在25岁规培结业,并于27岁获得报考中级职称的资格。

另一种情况,他23岁本科毕业直接工作全程不参与规培,那么按照文件,执业满4年后方可报考中级职称,同样是27岁。

而现在这位网友面临的境遇是,他规培结业时已经27岁了,虽然有着2年的执业经历,但由于是规培前的,所以不符合文件要求,还需要再工作两年,即在29岁才能获得报考中级职称资格。

现在这位网友感觉自己的临床事业刚刚起步,就已经慢了别人一大截,所以在网上控诉这一规定的不合理。

关于职称资格的系列争论由来已久,以前主要聚焦在学历和论文方面,而近几年规培的出镜率越来越高,这中间有些是源于各地对于政策的解读存在差异,还有一部分转折期常见的由信息差导致的不适应。

笔者先说结论,对于新一代医生来说,要么直接刷学历,读临床型硕博;要么直接投身社会,积累临床经验。除此之外,基本没有第三条路可选,不然就会像上述网友那样,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

回到事件本身,从网站下的跟帖可以看出,大家最关注的点在于明明做着同样的工作,社会规培为什么不能被计入执业时间。

平心而论,这个问题非常尖锐,笔者试着从“身份”逻辑的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规培分为“专硕规培”和“社会规培”(委培在此不表),对于前者而言,本身具备着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医生,毕业后同时获得硕士学位和规培证书,中级职称报考资格的要求年限也比本科毕业的要短,称得上“双赢”。

可对于后者而言,情况则有些不同。社会规培分为“毕业后直接规培”和“工作几年再规培”两类,前者多为找不到工作的应急之选,后者多为替日后晋升打基础。

从规则的角度来讲,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即使决策失误浪费了时间,那也是自己的选择,怪不得他人,更怪不到规则。

但从感性的角度出发,网友的意见也值得重视,做着同样的工作拿着微薄的待遇,最后还不给计入执业年限,这对于一个个人来说,难免显得有些残酷。规培对于中国医疗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付出的代价还是越少越好。

这几年,部分地区开始释放积极信号,渐渐将规培和职称进行解绑,通过工作年限进行替代。对于这种做法,笔者认为有其积极性,但也包含着局限性。

积极性在于,如果规培和职称彻底解绑,那么已经进入临床的可以安心工作,不会出现上述网友的问题。但局限性在于,如果没有区分度,规培的意义或许会被解构,未来发展中可能会滋生出新的问题。

在职称问题上,规培引发的争议只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职称制度逐渐显露出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问题。加快职称制度改革步伐,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成了全社会共同的期望。

2021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导意见》明确,健全评价体系,促进卫生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评价标准,注重医德医风考核,建立完善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好的政策不代表万事大吉,从理想到实践往往还要有很远的路要走。目前来看,学历、论文、规培依然是晋升的“三座大山”,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提升和完善它们,依然最是可靠的发展渠道。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