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四,诸多的年俗讲究,让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这些过年老规矩,究竟是在哪一天,才可以完全破除。这里就要提到农历年的第5天,大年初五了。老传统里,这一天基本是个“百无禁忌”的日子,还被称作“破五节”,从这天开始,春节期间的各种忌讳都可以打破,当然春节小长假也将接近尾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到了年初五,年俗里没有太多需要忌讳的事,但因为这一天是民间“送穷”和“迎财神”的日子,因此在民俗里,还是有些老传统,是为了图个吉祥如意,总结起来,包括:1要扫,2要迎,3要做,接福纳祥讨个好彩头。

明日大年初五,记得“1要扫”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大年初五打扫屋子的讲究,这个习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据古籍《文宗备问》中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这段话中提到的“穷子”,就是中国民间避之不及的穷鬼(穷神)。大年初五“送穷”,送走的也正是“穷子”。

古时候,在大年初五这一天,人们会一大早起床,放完鞭炮后,就会开始打扫卫生,将屋内所有垃圾都扫到门外,聚集成一个垃圾堆,然后在上面点燃爆竹,伴随着爆竹的声音,人们会念叨,这下穷鬼穷气都彻底赶跑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人都想远离贫穷困苦,于是这个大年初五“1要扫”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此外,大年初一到初四,大家不是拜年,就是在家闲坐吃零食聊天,家中也该清扫一番了,刚好可以在大年初五这天来个大扫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日大年初五,记得“2要迎”

一、迎接财神

财神爷,是中国道教文化中掌管世间财源的神明,自古以来,迎财神、祭财神就是人们的一大信仰,这背后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福。不过,说到初五迎财神的习俗是怎么兴起的,大家可能不知道,跟唐朝时期一个叫“王元宝”的人有关。

王元宝在那个朝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富豪,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他是靠贩运琉璃发家的,发迹之后,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财神爷,家中和商铺里供奉的也是财神爷,并且每年到大年初五这一天,他都要早起去给财神上第一炷香。

本来只是王元宝个人的讲究,但是因为他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大年初五迎财神的习俗,很快就在民间传播开来,当时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

二、迎接开工大吉

旧时候,做生意的人一般是从大年初一开始关门休假,然后等到大年初五接财神的日子,再开市,迎接开工大吉。人们认为,选择在接财神的日子开工,有招财进宝、生意兴隆的寓意,象征新年开门红。因为这个美好的寓意,于是很多商人便将这个习俗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

除了自有产业的老板外,像现在很多平时在外工作、趁过年回家团聚的人,也会在大年初五这一天返回到工作地,一是为了躲避春运返程高峰期;二是图个吉祥如意,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事业兴旺。

明日大年初五,记得“3要做”

一、吃饺子

古时候,交通不是很方便,出一趟门,通常要很久才能回家。饺子外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福气满满的寓意,于是出门之前,人们都会吃上一碗家人做的饺子,这背后也是家人对远行者的祝福。

俗话道,出门饺子进门面,人们将对家人的爱融入在了这两样中国传统面食中。其中前半段“出门饺子”,指的正是出门前要吃一顿饺子。大年初五,很多人都将离乡返工,可能得等到来年春节才能回乡和家人团聚,这么理解,吃的并不只是饺子,更是一份亲情和一份浓浓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扔穷

前面有提到,大年初五要“送穷”,相传穷鬼最喜欢脏乱差的环境,尤其喜欢在垃圾堆里待着。因此,旧时候,到了大年初五这一天,人们会早起将屋内的垃圾全部清扫出门,还会在上面点燃爆竹,利用爆炸的响声来驱走穷鬼。

不过,到了现在,这个仪式要简化很多,一般只是早上醒来,将家里的垃圾打扫一下,放进垃圾袋中,再丢到垃圾桶里,这个过程还被称作“扔穷”。先不说穷鬼是否真的存在,从个人卫生角度出发,垃圾还是要及时清扫丢掉,不然可能招来的不是穷鬼,而是蚊子、臭虫和苍蝇。

三、多说吉祥讨喜的话

大年初五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老祖宗认为,要多说些吉祥讨喜的话,这样财神才会迎上门。在举办的各种迎财神仪式上,人们向财神祈福时,通常会默念几句吉利的话,比如,“祝东路招财,西路进宝,南路利市,北路纳珍,中路玄坛,愿财神把金银财宝带到我家中,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

当然,抛去迎财神仪式不说,日常生活中,也提倡大家多说些吉祥讨喜的话。说出口的话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个人的内心和思考方式。一个口出善言的人,内心一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这样的人,自然会更受大家欢迎,运气自然也不会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咱们国家是泱泱大国,习俗存在不同之处,是正常的,面对差异,多几分尊重和敬畏,会是更友好的选择。年幼时,面对过年诸多的规矩,我也曾有过无数次质疑和拒绝,后来长大后,当我理解到这些规矩背后,是劳动人民的一份真诚朴素的愿望,是在面对不确定未来时能够多出的几分勇气和力量,也就明白了它们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