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身患重病,许多人纷纷前来看望。宋庆龄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情沉重,她十分期盼周总理能早日治好病,恢复健康。

为了让周总理得到营养的补充,宋庆龄还送了周总理自家鸽子下的鸽子蛋。

那时,宋庆龄每天都会不定时的查看,鸽笼里有没有新的蛋,并亲自收集积攒起来,盼望着这些鸽子蛋,能让周总理的身体早日康复。

礼轻情意重,在宋庆龄的心里,鸽子蛋承载了她对周总理最真挚的祝愿。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宋庆龄得知这件事后,立刻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1月15日,已经83岁高龄的宋庆龄,抱恙参加了周总理的追悼会。

图丨宋庆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无意间听到有人说自己“耍官威”,还有许多关于周总理的流言蜚语,内心十分愤恨,而后宋庆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将辞去所有公职,回到上海休养。

“没有周总理,‘文革’不知要搞成什么样子!”宋庆龄常对周围的人说这句话。

联想到周总理刚逝世两天时,在去医院与挚友同挚友告别的途中,也有人说不和谐的话,宋庆龄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悲伤与愤怒,决定中途离开离开追悼会。

在不久后发表的《怀念周总理》一文里,宋庆龄将对周总理的哀思,寄托在字里行间中。

若是友谊不深,不可能在对方有难时不给对方给予帮助,也不可能听到友人的流言蜚语而不愤怒。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这段跨越时间的情谊。

图丨宋庆龄

白色恐怖下,友谊开始

1924年,那时的周恩来从欧洲归国抵达广州,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一到此处,便将军校的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当年的毛泽东还未写出《沁园春·长沙》,可周恩来就像是诗里走出来的一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为了对师生进行革命教育,鼓舞大家的士气,周恩来特别邀请了宋庆龄到校演讲。

那天阳光明媚,周恩来听了宋庆龄的演讲后,对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风华正茂、年纪轻轻却办事得力的周恩来,也给孙中山和宋庆龄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共同的理想,渐渐将二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

图丨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前,周恩来出席了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

那日,宋庆龄还在900多公里外的上海,忙着与毛泽东、董必武等人发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宣言》。在此宣言发表于南昌出版的《民国日报》前,周恩来还亲自对文章进行改定。

“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中国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动力。”宋庆龄打心底里是这么认为的。

这也是在漫长而艰辛的岁月中,她依靠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密切合作,建立真挚友谊的思想基础。

1927年11月至1931年12月之间,国民党人对中国共产党人那叫一个恨。

图丨宋庆龄

他们甚至贯彻执行“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这种口号,简直就是把“滥杀无辜”这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白色的恐怖席卷上海,革命的情谊依旧坚挺,周恩来在这艰难的环境能将革命延续下去,靠的正是宋庆龄的大力帮助。

1936年春,当时一名美国记者斯诺有访问陕北的想法,于是给宋庆龄发了一份请求。

宋庆龄得知美国友人的愿望后,立刻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助这位美国人访问陕北,并通过王牧师(即董健吾)送到陕北瓦窑堡的中共中央。

宋庆龄与周恩来的合力协作,才让斯诺完成了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陕北采访,并写出了著名的《西行漫记》,首次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图丨宋庆龄

抗战的岁月

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周恩来、博古等人去庐山与蒋介石进行谈判,中途经过上海时,准备去看望宋庆龄这位许久不见的老友。

当地下党组织将周恩来要去看望她的消息,转告给宋庆龄时,她高兴坏了。

与共产党人联系的十几年中,她一直很关心中共领导人的情况,经常有书信往来。可是地处南北,天各一方,一直难得与周恩来同志相见。

这天一早,宋庆龄就派人上街购买食品,接着转身就钻进厨房,亲自动手做菜款待几位即将到来的贵宾。

“欢迎你们的到来,一路上辛苦了!”激动的心,只凝结成最简单的问候,带着微笑,溢于言表。

“夫人,很高兴见到您,别来无恙,我代表毛泽东以及其他同志向您问候!”简单的寒暄,流露出来的是周恩来风雨沧桑后的关切,久别重逢,他们都沉浸在兴奋与喜悦中。

图丨宋庆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人就坐,宋庆龄沏上一壶浓香的绿茶,周恩来将现在的国内局势,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悉数告诉了宋庆龄,话语中对宋庆龄满是信任。

宋庆龄沉思片刻表示:自己将坚持支持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愿意为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真正实现而做出努力。

会面短暂,意味深长,宋庆龄从周恩来这位政治家对形势的精辟分析,和对当年的任务论述中受益匪浅,大家都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充满信心。

然而,时针还没走几圈,日军就大举进攻上海,中共中央很是关心宋庆龄的安危,还专程发电报,敦促她尽快离开上海。

宋庆龄本想在上海这座大城继续自己的理念,在听取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意见后,将无限情思寄托于英里哀路29号中山故居,乘船前往香港。

图丨周总理

1938年8月,宋庆龄与邓颖超于香港相会。在姐妹般的交谈中,邓颖超带去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亲切问候,还邀请宋庆龄一起去广州,推动南方地区的妇女爱国运动。

宋庆龄对此表示欣然接受。妇女也是国家的一份子,也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国家危难人人有责,抱着这种信念,邓颖超与宋庆龄悄悄前往广州,投入爱国活动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周恩来曾多次致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让他保证宋庆龄安全撤离。

宋庆龄在日军的逼迫下漂泊零落,又一次离开居所,并前往重庆。可是在重庆,又安有自由?国民党派特务严密监视着她。

越是艰难时刻,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意志,宋庆龄在被严密监视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通过廖梦醒与王安娜同周恩来取得联系。

图丨宋庆龄

1942年冬,董必武回到延安,宋庆龄决定举办一场茶餐会来为董必武送行,并专程邀请了周恩来出席。

席间,金黄的光芒照着挂在墙上的禾穗,映入了宋庆龄眼中,她深情的说:“我国几亿农民把它看的比金子还珍贵。”阳光洒在麦穗上,熠熠生辉。

“待到革命胜利,一定要把这两株禾穗画在新中国的国徽上!”周恩来看着禾穗,意味深长的说。

身处险象环生、艰苦卓绝的年代,革命的信念永不熄灭,他们抱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热烈地憧憬着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

图丨周总理

梦想即将实现,我不曾忘记你

1946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南京局书记周恩来从南京撤回延安,他十分挂念受人尊敬的宋庆龄,将自己写的亲笔信,通过英籍华人陈伊范交给了她。

信中不仅表达了,周恩来对当前局势的详细描述,和对宋庆龄的关心,还十分恳切地感谢宋庆龄为解放区人民所做的宝贵工作和贡献。

1949年春,全国解放在即,可是危机依旧暗藏其中,时世尚不安全。此时,中华民国和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成为两党竞相争取的对象。

因为宋庆龄身份特殊,周恩来与毛泽东联名致电宋庆龄,诚挚邀请这位好友北上。

为此,周恩来特别嘱咐在香港的地下党同志,一定要安排宋庆龄最信任的同志,将电报送往上海,并当面向宋庆龄表达我们的意向。

图丨宋庆龄和孙中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还要求:“第一,必须秘密而且不能冒失。第二,必须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如有危险,宁可不动。”

字里行间中,足以看出周总理对这件事心思之缜密,对宋庆龄之尊敬与关切。宋庆龄从金仲华、廖梦醒手中接到电报,深切感谢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盛情邀请。

同年6月,上海解放。周恩来与毛泽东分别亲笔写信,并委派邓颖超同志持信赶往上海,专程邀请宋庆龄前往北京。

周恩来还发电报至中共上海市委,让其做好宋庆龄北上的护送工作:“调派头等卧车,务必保证先生的绝对安全。”

此外,宋庆龄在北京的居所,也是周恩来亲自带人安排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宋庆龄旧居。

图丨宋庆龄和邓颖超

在后来的日子里,廖梦醒回忆:宋庆龄起初不愿前往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因为北平对她来说过于特殊。北平是她的伤心地,她不愿再去到曾与丈夫生活过的地方。

最终,两位中共领导人的诚意打动了宋庆龄。

得知她同意,周恩来还特地告诉邓颖超:“最好能带上海一可靠的厨子来。”怕上海胃的宋庆龄吃不惯北平的味道,周恩来心思之细腻不得不令人感叹。

宋庆龄于8月3日致函在上海的邓颖超,向她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中就有一条不让人到车站来迎接。尽管如此,中央的热情还是让她感慨万千。

8月26日,宋庆龄在邓颖超的陪同下,乘坐火车离开上海,两天后抵达北平。众多的中共中央领导和其他人士共50余人,前往火车站盛情接待宋庆龄。

图丨毛主席、周总理和宋庆龄

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宋庆龄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第一排,带着全新的身份,与全国人民见面了。

每次有共同的外事活动时,周恩来总是提前安排好宋庆龄的休息,并嘱咐有关人员照顾好宋庆龄的生活。双向的无私付出,使得二人的友谊无比坚厚。

宋庆龄每次从上海回到北京,都会亲自挑选礼品送给周恩来。周总理常让她不必如此费心,宋庆龄却说:“这不是费心,这是我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安慰。”

周总理虽然常去看望宋庆龄,但是她却很少像建国前那样,请周总理到家中吃饭。

“周总理一直都很忙,他应该多多休息,能来看我,我就已经很开心了,不要总是让他一直劳累。”宋庆龄的话语平凡却饱含关心。

图丨开国大典

世事变迁,友谊常在

1950年8月,恰逢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结婚纪念。周恩来一向为人低调,不会向身边的人刻意提起这个日子,可是他们却收到了宋庆龄从上海发来的贺电。

“北京政务院周恩来、邓颖超同志:你们在结婚二十五年中共同推进伟大革命事业,遥祝伉俪幸福与年俱增,新逢佳期,特电奉贺。”宋庆龄将最深切的祝愿,浓缩进了这短短的电文中。

建国初期,为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将中国情况传递到国际上去,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近年取得的成就,周恩来总理准备创办一本刊物。

对于这本刊物的创办人,周总理心中早就有了最佳人选。

1951年3月,周总理找到了宋庆龄,提出与她共进晚餐,并商谈关于刊物一事。宋庆龄在得知后即刻答应了下来,两人交换意见,共定方针。

图丨周总理和邓颖超

1952年初,《中国建设》杂志终于创刊了,刊名由宋庆龄亲自确定。

宋庆龄在国际上享有十分特殊的影响力和声望,在很早之前就有关于新闻通讯的工作经历,有丰富经验。《中国建设》是中国当时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对外刊物。

为了支持宋庆龄办好这个对外刊物,周恩来在忙完国事后经常关心宋庆龄的工作情况。他还对编辑方针作出了具体的指示:一定要积极反映我国在党领导下的新气象、新格局。

1958年,就如何改进杂志一事,周总理指出:“对于宋庆龄所指示的要保持杂志原有风格一点特别注意。”

1962年,周总理与宋庆龄一同亲自前往杂志社,考察杂志社的工作,与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他们欢聚一堂,周总理还鼓励他们把杂志办的更好。

“文革”之初,宋庆龄住在上海,周总理考虑到好友的安全,劝她回北京住。

图丨周总理和宋庆龄

对于保护宋庆龄的安全问题,周总理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他还亲自拟定了一份应予保护爱国民主人士名单上,第一名就是宋庆龄。

周总理还亲自找红卫兵谈话,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

1966年11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孙中山诞辰百年的集会。宋庆龄在此会议上发表了一长篇演讲,赢得了全场的认同与掌声,许多外国友人也高度重视。

这篇演讲稿在发表之前,还是由周总理亲自润色、修改的。

1975年周总理病重,几位工作人员在宋庆龄住宅的湖中,打捞上来了一条二十三斤半重的胖头鱼,准备让李妈晚上烧给宋庆龄吃。

宋庆龄听闻后马上说:“谢谢各位关心,这鱼还是先留着吧。”转头她就嘱咐秘书,将这条大鱼送到周总理那儿去。

图丨周总理

宋庆龄得知周总理病重后,一直很挂念他的身体情况,这条大鱼她舍不得吃,赶紧让人趁鱼新鲜将它送给周总理。周总理的一生都在为人民、为国家而奋斗着。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的噩耗传到了宋庆龄这里。她伤心地叹息道:“上天怎么就忍心把他带走呢!”

好友逝世使得年迈的她内心十分脆弱,她不忍有人对自己的好友说三道四,也受不了有人在这伤心的日子还说自己“耍官威”,这也导致了她在追悼会上愤然离场的一幕。

待在北京会伤心的理由又多了一个。而后,宋庆龄辞职前往上海颐养天年,也许是太过思念这位好友,宋庆龄将自己想对周恩来说的话,连同这份长达半个世纪的友情里写进文章里。

1977年1月,在周恩来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宋庆龄发表了一篇长达四千多字的《怀念周恩来总理》,事无巨细地评价了周总理的功绩。

图丨宋庆龄

1981年5月,宋庆龄的病情突然加重了。

15日清晨,邓颖超和彭真代表中央去看望了宋庆龄,宋庆龄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商议后一致同意。

翌日,邓小平专程到宋庆龄的病床前,向宋庆龄表示祝贺。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于北京的住宅内逝世。周总理与宋庆龄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友谊,至此落幕。

我们从他们的情谊中能够感受到革命的伟大,这份友谊值得我们铭记。今天的和平,是他们努力争取而来的,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