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跟几位朋友去看了电影《满江红》,感触良多。听到宋军将士们复诵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时,那些刻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们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出现得最多的,是毛主席。

早几年,有学者在总结毛主席的气质时,概括出了8项:

英雄气质、
天下气质、
求真气质、
善事气质、
自信气质、
率性气质、
幽默气质、
倔强气质。

人的气质,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留下《七绝·呈父亲》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此后,扛起历史使命的他经历过失去发妻、失去一双胞弟、失去战友、建国后失去长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晚年的毛主席是孤独的。不变的,是气质。关于这些,本期笔者从一场手术和一曲《满江红》来跟大家细说。

一:眼科医生眼里的老人

1974年冬,北京。

48岁的眼科医生唐由之,接到医院通知:去解放军305医院进行一次会诊。唐由之不敢耽误,赶往目的地。几乎从进入会诊室的第一时间,这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便隐约觉察出病人身份的不同寻常:

一来,当天会诊室里的专家很多,有心脏科的、有呼吸科的、有皮肤科的,唐由之是眼科组代表之一;

二来,病人当天并没有出现,其病历也是由专人送来的,没有姓名、籍贯、职务,只有大致的年龄和基本身体情况;

众人作了一番讨论后,唐由之所在的眼科组对病人的视力情况作了分析,并判断出:得的是典型老年性白内障。不过,因为没有见到病人本人,所以接下来该采取哪种治疗方式,众人心里还没有底。

会诊结束,唐由之回到家里等消息。此后,他又接连参加了两三次这样的会诊,虽然都没有见到病人,但对病情却是越来越了解了。经过眼科组的讨论,大家都认为:此人需要手术,而且要尽快。

方案给出后,主刀医生的筛选开始。凭着多年的经验,唐由之被选上了。这年春节,一位40多岁的解放军战士敲响了唐家的门,那人告诉他:“有一些事,需要唐医生出去几天。”

唐由之

唐由之明白,既然解放军同志不说其他信息,那自然就是不能问的。匆匆收拾完随身换洗的衣服后,他便跟着解放军同志直奔机场。在那里,他见到了比他先一步到达的助手:高培质。

高培质和唐由之一样一头雾水,直到两人在飞机旁边发现了一位重要人物:毛主席的警卫人员汪东兴。此时,两人基本判断出:那位神秘的病人就是毛主席。当时,毛主席在南方休养,唐由之等人此行的目的地正是杭州。

第二天,唐由之和高培质平生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多年后,唐由之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当天的情形:

“当我们进去后,看到一位老人身上穿了一件带补丁的旧毛巾衣,脚上一双旧拖鞋,头发很乱,身子靠在沙发上。”

这是82岁的毛主席。

很显然,这与唐由之早前在书上、新闻纪录片里看到的形象,很不一样。

他想象中的毛主席声音哄亮,神采奕奕,一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振聋发聩;但现实中的这位老人亲和、朴素得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东方大国的最高领导人。

唐由之等人紧张得很,倒是毛主席表现得颇为幽默。当听到秘书张玉凤介绍有位眼科专家叫“张晓楼”时,主席笑道:“那你住的房子永远大不了,你是小楼嘛!”主席的一句话,让众人都轻松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接下来的日子里,唐由之等人便开始了一段与主席相处的日子。作为一位医生,正是这段日子,让他有机会了解这位“倔强”的病人:

这位病人始终相信国产。

周总理要求唐由之,务必提前准备好整套的手术设备和器械,一定要精细再精细。唐由之看得出来,对于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来说,没有什么事比毛主席的身体更令他焦心。而毛主席本人对这些事似乎并不放在心上,他对于手术器械只提了一个要求:“不要进口的,全部要国产!”

这位病人始终很自强。

或许是因为年轻时形成的习惯,毛主席一贯认为人的意志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平时就是感冒发烧了,他也极少吃药,总是希望靠自己的抵抗力来自愈。

这位病人一直担心眼科手术会耽误工作。

要说服毛主席下定决心做手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始终放不下手上的工作。为此,唐由之想了个办法。

一天,在跟主席谈病情时,唐由之特意吟了两句唐诗:“盒中空燃决明丸,金针一拨日大空。”唐由之的意思是:病情已然这样了,吃药已经没多大作用,还是要动用手术才行。

这句唐诗显然说服了毛主席。

二:要听《满江红》

1975年7月23日,是最终定下的手术日期。整整一天,唐由之等人都在等待主席的随时召见。但直到晚上11点多,他们还是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很显然,哪怕是手术当天,主席仍然坚持要干完当日的工作。

终于,唐由之还是忍不住,进屋问了一句:“我们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您看做不做啊?”毛主席似乎到此时才想起当日手术的事,他笑着做了一个招手的动作,说道:“做!

主席一发话,众人便开始准备了。等到唐由之和张玉凤把主席带到手术室门口时,有两个人早就在等着了,他们是:周总理和邓小平。

周总理和邓小平

唐由之明白,此时这二位首长跟自己一样紧张。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两位始终关注着这件事,显得比主席自己还重视。

唐由之本准备向总理汇报一下接下来的具体安排和情况,但总理显然对他很有信心,他摆了摆手说:“不用汇报了,你看好主席就行了!

对于这一切,主席没有提其它任何要求。但凡周总理亲自盯着的事,主席一向是非常放心的。他只问了一个问题:“音乐准备了没有?” 这一问,让张玉凤和唐由之都颇为惊讶。

得知没有准备音乐时,主席笑着说:“张玉凤,你去放《满江红》的弹词吧!”手术期间要听《满江红》?唐由之此前接触过那么多病人,没有人要求过听这么激昂的曲子做手术。

周总理和邓小平都颇为紧张,但毛主席却能笑着要听弹词。唐由之很难想象,这样的曲调对于这位年过8旬的病人,意味着什么?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首800多年前的词作,关于它的创作背景,目前学界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得到较多认同的:此词作者为岳飞,创作时间是公元1132年前后。

岳飞画作

清代词家陈廷焯评价这首词:“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

很快,张玉凤便准备好了唱片。一时间,在这间由书房改造出来的临时手术室里,慷慨激昂的音乐响起。

毛主席听的版本是由著名艺术家岳美缇先生唱的(学界对于这种国宝级的女艺术家,常称之为先生)。主席之所以非常喜欢这一版本,除了因为唱得确实有水平外,也因为岳美缇是岳飞后人。而岳飞,是毛主席极为敬重的人之一。

建国后,有数件事都体现了这种敬重:

第一件事,发生在1952年。

1952年11月,毛主席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乘专列视察各地。专列驶入河南汤阴时,毛主席突然想到这里是岳飞的故乡,便临时做出决定:要下去看看。

虽然临时改变行程可能会有危险,但主席坚持这么做。此后,毛主席在当地详细地了解了岳庙的有关情况,并默读了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阴岳飞庙

第二件事,发生在1954年清明期间。

当时,身在杭州的毛主席突然把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的王芳叫过来。主席问王芳:你知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是谁说的话吗?

王芳回答:“这是岳飞的名言!”毛主席很满意他的回答,并特意叮嘱他:“马上清明了,请你替我给岳飞献个花圈!”当天下午,一个没有标明敬挽人的花圈,被送到了岳飞墓前。

除上以上两件事之外,毛主席对岳飞之死的思考也很深刻。

对于岳飞之死,毛主席显然十分痛心。但除了强烈谴责大奸臣秦桧之外,毛主席还特别强调宋高宗在岳飞之死一事上,难逃罪责。毛主席认为赵构的求和之心早就表现出来了,正因如此,才给了秦桧这样的宵小之辈可乘之机。

毕竟,对于像秦桧这种善于揣测君心的人来说,他如果不确定赵构的真实想法,是不会轻举妄动的。因此,赵构和秦桧一样,都该受到世人的唾弃。

理解了毛主席对岳飞的敬重,就不难体会为何手术时,他要听《满江红》。整个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在激昂的音乐中,毛主席陷入了沉思。直到唐由之对他说“手术已经完成了”时,他才愰过神来,说道:“那么快?我还当没做呢!

没有人知道在手术过程中,在《满江红》的曲调里,毛主席想到了些什么。对于当时的唐由之和守在外面的周总理、邓小平等人来说,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做好术后护理: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书不离手,不能轻易落泪……

三:手术后曾3次落泪

然而,这两点毛主席都没有做到。特别是关于落泪的问题,身边的人总是劝不住。术后的毛主席,曾3次落泪,每一次都令人心疼。

第一次,是被唐由之发现的,时间是在手术后不久。

那天,是唐由之值班陪护,忽然听到一阵呜咽声。他赶紧起身去看,发现主席正捧着一本书落泪。

毛主席

唐由之吓坏了,赶紧劝:“主席,千万不能哭,眼睛要坏的!”但毛主席没听劝,他泣不成声,老泪纵横。

唐由之赶紧去看了看书里的内容,只见上面印着一阙《念奴娇·登多景楼》。南宋词人陈亮写的,其中下阕是这样的: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公元1188年,陈亮登上多景楼,感叹南宋无法统一,伤怀而作。很显然,陈亮的词刺痛了毛主席。想起新中国还未统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毛主席后来的第二次落泪,是在1976年的春节期间。

那天,毛主席看了一部名叫《难忘的战斗》的电影。屏幕上,一排排老百姓正在欢迎解放军进城,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战争年代,老百姓是怎么对解放军的,主席一直很清楚。晚年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仍感怀不已。

毛主席的第三次落泪,是在去世前不久,这一次是因为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份,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非常不好。6月份发作的心脏病,让他时常处于半昏迷的状态中。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由于北京的震感也很强烈,工作人员便把毛主席抬到中南海新建的平房里。此后,主席就在这间平房里了解地震相关的情况。

毛主席当时规定:关于当地相关的报告、请示、通报等文件,他都要亲自圈阅。而那份《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正是主席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央文件。

毛主席

当秘书把地震的死亡人数、以及各方面难以估量的损失汇报后,毛主席嚎啕大哭。他见不得百姓受苦,任旁人怎么劝,他的泪水都止不住落下。此后,他紧急调集解放军部队、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赶往灾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百姓。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带着对唐山灾后重建的牵挂……

尾声:

从听着《满江红》做手术,到术后的这3次落泪,暮年的毛主席有壮心不已时,亦有为苍生而痛时。

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在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