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可能会揭开长期以来关于气候和地质现象的谜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一项令人惊讶的新研究,地球的内核最近停止了旋转,现在可能正在反转其旋转方向,该研究利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探测了我们星球的最深处。

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表明,地球的中心在一个持续约 60 到 70 年的周期性周期中暂停并反转方向,这一发现可能会揭开关于在类似时间范围内发生并影响我们星球上的生命的气候和地质现象的长期谜团。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或多或少是 2003 年灾难片《地心历险记》的情节,但我们无需担心通过向地球中心发射核武器来避免即将来临的世界末日。虽然地核的自转会影响地球表面环境,但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周期性的自旋开关是其正常行为的一部分,不会对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构成威胁。

地球的内核是一个固体金属球,大小是月球的 75%。与我们的星球相比,它可以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旋转,因为它位于液态外核中,但科学家们不确定它的旋转速度到底有多快,也不确定它的速度是否会随时间变化。

核心位于我们脚下约5000公里处,经受着与太阳表面相当的高温。由于它如此遥远且难以研究,内核仍然是我们星球上了解最少的环境之一,尽管很明显它在使我们的世界适合生命居住的许多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地球保护层产生磁场,阻止有害辐射到达表面。

现在,根据周一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SinoProbe 实验室的一对研究人员杨毅(化名)和宋晓东(化名)捕捉到了“令人惊讶的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内核在最近十年几乎停止了旋转,并且可能正在经历一个转变-回到多年代际震荡,另一个转折点出现在 70 年代初期,”

“有两种主要力量作用于内核,”杨和宋在给外媒的电子邮件中说。“一个是电磁力。地球的磁场是由外核中的流体运动产生的。作用在金属内芯上的磁场有望通过电磁耦合驱动内芯旋转。另一个是重力。地幔和内核都是高度异质的,因此它们结构之间的引力往往会把内核拖到引力平衡的位置,即所谓的引力耦合。”

“如果这两种力不平衡,内核就会加速或减速,”他们补充道。“磁场和地球自转都具有很强的 60-70 年周期性。我们相信,所提出的内核 70 年振荡是由电磁力和引力驱动的。”

几十年来,宋一直试图通过研究穿过这个遥远区域的地震波来揭开内核的奥秘。他所在的团队于 1996 年通过测量地震产生的这些波的轻微时间(或“时间”)变化首次报告了内核旋转的 证据。

然而,自那以后,时间变化的起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一些科学家认为波型是由外核和内核之间边界处的现象引起的。

“一些研究人员仍在争论时间变化不是来自内核旋转,而是来自内核边界的局部变形,”杨和宋说。两人通过他们的新研究“试图在更长的时间内收集更多的数据来测试不同的模型。”

为此,该团队研究了自 1960 年代以来发生的地震所产生的穿过内核的地震波。根据该研究,他们特别寻找“双峰”事件,即“在普通接收器上重复发生几乎相同波形的地震”。通过分析这些双峰之间的细微时间变化,杨和宋能够探测到内核的旋转。

事实证明,时间变化在 2009 年左右达到最小值,表明内核在这段时间左右停止了旋转,从而产生了看起来更静态的地震观测结果。当他们在 1970 年代初期发现一个类似的转折点时,该团队更加惊讶,这表明核心在周期性循环中停止并反转旋转。

“我们的结果进一步支持内核旋转,更有趣的是,揭示了旋转的多年代际模式,”杨 和 宋接受摩托采访时说。

研究结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审视了我们星球上的灼热坑,这个区域一直在回避明确的解释,而且它对于理解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的熟悉世界也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该团队指出,在地球气候系统中也观察到了相同的数十年周期,因为全球平均温度和海平面上升似乎每 60 到 70 年就出现一次震荡。地球日的长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略有变化,似乎也与建议的周期同步。出于这个原因,根据这项新研究,新发现“可能暗示固体地球系统最深层和最浅层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我们指出了不同观察的相似周期性的存在,形成了共振系统,”

杨和宋说。“然而,目前这种联系还不太清楚。内核与地幔之间的引力耦合可能导致地球表面变形,从而影响海平面。海平面和地球自转的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温度。不同系统的共振也可能会放大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

想象一下我们最平凡的经历——比如我们一天的长度,以及引导我们当地天气的气候模式——可能是由我们世界中心一个奇怪的金属球的旋转周期雕刻而成的,这很诱人。理清这些细微差别将需要新模型和对地球神秘中心领域的持续观察。

下一步是“建立多年代际振荡系统物理机制的定量模型”和“监测未来的旋转变化,”杨和宋说。

“我们预计它会在未来几年和几十年内相对于地球表面向西旋转,”两人总结道。“地震波仍然是最好的方式,因此高质量地震台网的持续运行在这方面至关重要。”

参考:

《地球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