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个叫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年轻人,在网上分享了一个故事。

他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和爸爸在家具店吵架的过程。

没想到,这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网友的关注。

尝到走红的滋味后,巴克曼延续幽默的风格,接连创作了几部小说,成了畅销书作家。

其中,他的代表作《外婆的道歉信》,一经问世就轰动全球。

这本书持续霸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榜50周,版权出售到40个国家,还助他登顶美国亚马逊作家排行榜的第一名。

书中,他以七岁女孩爱莎的视角,讲述了一群人从各自沉沦,到相互治愈的故事。

他们分别经历过被排挤的无助,遭背叛的痛苦,以及失去亲人的绝望,心底刻下了深浅不一的伤疤。

然而,触目的伤会慢慢结痂,刺骨的疼也会渐渐消退。

他们怀着希望,鼓起勇气,斩断了往事的锁链,走出了可怕的炼狱。

这群人与命运周旋的身影,让无数读者看见了迷茫无措的自己。

人这辈子,谁没遇过苦难的突袭,遭过意外的伏击?

但能为你拂去灰尘,将你一把拉起的,只有你自己。

1

  • 穿行于世间,没有人身上不带伤。

书中,爱莎、外婆和妈妈都住在同一栋公寓楼中。

这栋楼是外婆年轻时买下的,共有四层,九间公寓。

它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对公寓住户来说,就像是一座“失意之人收容所”。

住在这里的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和难以言说的伤痛。

顶楼的爱莎年仅七岁,却性格孤僻、沉默寡言。

在家里,离婚后各自组建家庭的父母,都对她疏于照顾。

得知妈妈与继父的孩子即将出生,她更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时常躲起来偷偷痛哭。

在学校,她跟同学们没有共同话题,处处遭受排挤。

高年级的孩子见她独来独往,一有机会就欺负她、弄坏她的东西。

只有面对住在自家隔壁的外婆时,她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撒娇、胡闹。

外婆曾是一名外科医生,年轻时四处行医,晚年则尽享天伦之乐。

在外人看来,外婆过得潇洒自在,似乎没有任何烦恼。

但实际上,她过去常年在外奔波,与女儿感情疏离,关系紧张。

直到爱莎出生后,女儿也常跟她吵架,责怪她没有尽到做母亲的义务。

住在外婆楼下的,是生活优越的家庭主妇布里特·玛丽。

她衣着光鲜,举止得体,总是摆出一副富太太的架子。

只有熟悉她的人才知道,她大半辈子都活在被忽视、被抛弃的阴影中。

小时候,她和姐姐遭遇车祸,只有她幸存了下来,偏心的父母却埋怨道:“为什么死的不是你?”

长大后,她先是被恋人辜负,婚后又遭遇了丈夫的出轨,整日以泪洗面。

布里特·玛丽家的对面,住着一个不苟言笑、爱穿黑裙子的女人。

一场海啸夺走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也抹去了她生命中所有的色彩和欢乐。

与她相比,二楼的莱纳特和莫德夫妇,看起来要和善、亲切很多。

但他们有一个恶魔般的儿子,吸毒、赌博、家暴儿媳和孙子,几乎无恶不作。

还有一楼的“怪物”,看起来高大魁梧、凶神恶煞,实则比谁都胆小。

他曾被迫参军入伍,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后遗症,一直拒绝与外界接触。

无论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什么阅历,每个与生活厮杀的人,都难免会带一身伤。

工作上的压力、感情中的伤害、生活里的无常,像一支支利箭,狠狠地扎在我们心上。

正如作家木心所说: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命运的汪洋中有漩涡,也有暗流,人人都自顾不暇,无法全身而退。

然而,就算你我被苦难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心向阳光,继续向前。

日子不是过从前,而是过以后,眼下所有难熬的瞬间,终会成为不痛不痒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 苦难只能困你一时,心灵枷锁才会困你一世。

外婆不只是公寓的主人,还是大家心目中的“超级英雄”。

早年周游世界时,她拯救了无数饱受战争、暴力和灾难折磨的人。

她从战场领回了沾满鲜血的“怪物”,又从海啸灾区带回了伤心欲绝的穿黑裙子的女人。

她还救下了车祸后奄奄一息的布里特·玛丽,接纳了躲避儿子的莱纳特和莫德一家。

外婆本以为,这群各怀心事的人,会在安定舒适的环境中渐渐淡忘痛苦。

可任凭岁月流逝,世事变幻,他们始终走不出破败的过往。

布里特·玛丽偏执地憎恨着这个世界,变得愈发尖酸刻薄。

她总是拿条条框框约束别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人吵架,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因为担心被人看笑话,她执意不与变心的丈夫离婚,苦苦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

穿黑裙子的女人是个心理治疗师,帮很多人走出了困境,却治愈不了自己的心病。

她不跟人打招呼,也从不微笑,每天早出晚归,企图在忙碌中逃避现实。

她还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在楼道里大喊大叫,把日子过得一团糟。

莱纳特和莫德夫妇,在离开旧房子,摆脱儿子的威胁后,依旧不敢放松警惕。

他们时常紧闭房门,刻意与邻居保持距离。

他们对儿媳和孙子也心怀愧疚,一家人难以自在相处。

“怪物”则害怕与人接触,白天从不出门,也不跟左邻右舍打交道。

一旦有人靠近他,他就忍不住情绪失控,立马转身逃跑。

在焦虑和恐慌的折磨下,他晚上经常做噩梦,还患上了重度洁癖症。

面对命运的无常,他们都选择筑起围墙,困锁其中,在无尽的痛苦中沉沦。

村上春树说:

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那是他们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的。

很多人过得不好,并非命运太过残酷,而是习惯自我封闭。

撞了南墙,就固执地画地为牢;受了伤害,就偏激地远离人群。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一时的苦难,而是一辈子把自己活成孤岛。

封闭的心,就像没有窗户的房间,只会将你拖入永恒的黑暗。

敞开心扉,走出被阴影笼罩的方寸之地,你才能在阳光下重获新生。

3

  • 活着就是不断受伤,又不断自愈。

在爱莎快满八岁时,外婆患上了癌症。

弥留之际,她放心不下爱莎和邻居们,便为爱莎安排了一场冒险。

她写下九封道歉信,要求爱莎一一按照名字送出。

在外婆的鼓励下,爱莎敲开一扇扇紧闭的门,试着与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对话。

一开始,她去邀请穿黑裙子的女人参加圣诞聚会,还与她交换礼物。

她的善意,让女人卸下了心防,开口向爱莎倾诉了自己对丈夫、孩子的思念。

当情感得到宣泄后,女人逐渐释怀了伤痛,脸上重新展露了笑容。

紧接着,爱莎去陪莱纳特和莫德的孙子一起玩耍,与他分享玩具和童话故事。

她的温暖,给予了莱纳特和莫德莫大的安慰,消除了他们心中的芥蒂。

他们与儿媳、孙子拉近了关系,还主动邀请邻居上门做客。

后来,爱莎跟“怪物”成为了好朋友,鼓励他走出房间,拥抱世界。

有坏人强行闯入公寓时,“怪物”终于战胜了内心的恐惧,站出来守护了大家。

随着公寓里的氛围日益融洽,布里特·玛丽的内心也逐渐变得柔软。

她扯下了满身的利刺,放弃了所谓的体面,决定离开出轨的丈夫,独自去远方旅行。

就这样,爱莎完成了外婆的心愿,为一个个悲伤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与此同时,她也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与现实握手言和。

她坦诚地告诉爸爸,想每个周末都与他见面,了解他的新生活。

她接纳了妈妈的现任丈夫,并决定与刚出生的弟弟和谐相处。

新学期开学后,她还鼓起勇气,主动与转学生打招呼。

当她停止抱怨,解开心结后,原本灰暗的世界,一下子变得缤纷多彩。

父母给予她更多关怀和陪伴,让她拥有了加倍的亲情。

与她性情相投的新同学,很快就成为了她最好的朋友。

所有被她帮助过的公寓居民,也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守护她。

曾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爱莎,最后收获了比童话里更温馨美妙的结局。

想起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一句话:

看看你自己,你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有义务拯救你。

一路走来,人人都免不了受几下现实的重锤,挨几下生活的耳光。

咀嚼痛苦的滋味,只会让伤口溃烂得更快;种下怨恨的荆棘,也只会刺痛自己的灵魂。

唯有唤醒你的自愈力,才能缓解内心的痛楚,填补精神的缺口。

所谓自愈,就是一个人屡屡被不幸掀翻后,依然有不服输的勇气,不后退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受伤,又不断自愈的过程。

苦难可以摧毁你,让你一蹶不振;也可以成就你,让你愈挫愈勇。

学会消化怨气,懂得自我疗愈,纵使命运万箭齐发,也无法伤你分毫。

巴克曼在《外婆的道歉信》中说:

悲伤和失落是永恒不变的,但如果一生都一直背负着它们,我们将无法承受。

人这一生,欢欣也好,悲叹也罢,都像是写在沙滩上的字,迟早会在潮起潮落间了无踪影。

而那些散不去的阴霾,停不了的风雨,其实都来自你对苦难的耿耿于怀。

生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

停驻原地唉声叹气,终会被生活掀起的巨浪吞没;

自我疗愈、重塑内心,方能在泥沙俱下间寻得出路。

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就是自己生命里最强大的救世主。

点个赞吧,释怀过去的苦,解脱自己的心,你终会抚平生活所有的褶皱。

作者:洞见·许朝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