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不去的记忆。春节似乎是少年儿童的节日,充满期待和欢乐。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还不富裕,许多地方农村还在解决温饱问题。只有到了春节农村家庭才愿意买许多肉、鱼,糖果等,给孩子们买新衣服。最大的特色是买许多鞭炮、贴对联。从除夕到十五都能听到到处有燃放的鞭炮。所以,在许多人记忆里,春节最大的好处是有好东西吃,放鞭炮,跟着父母去走亲戚有几毛钱的红包(压岁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争抢放鞭炮时间早,有人在凌晨0点开始放,有人在凌晨3-4点钟放,7-8点钟就响成一片了。我记得母亲5点钟起床喊起床放鞭炮,放完鞭炮之后,去附近叔叔家敲门放鞭炮。叔叔家都是女孩,不敢点炮。农村这种情况比较多,没男孩家庭都是让侄子放鞭炮。有些家庭干脆点一堆柴火,把鞭炮扔进去乱炸一通。鞭炮点燃后一部分没有爆炸散落地上,孩子们会挨家挨户地上捡鞭炮收集后,手中拿着一个个点燃后丢出去。放完鞭炮后,每家都会把地上的纸屑打扫干净。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初一早上放完鞭炮后,分家的兄弟们按照长幼顺序把早上第一份炒凉粉(与一些地方销售炒凉粉不同,肉、豆腐、豆芽、海带丝、木耳等炒制后加水,然后放入凉粉煮一大锅分食)让孩子给叔伯送去致敬。当然在喝凉粉之前,母亲要先进行一些祭祀祈福活动。同时,孩子们要给叔伯拜年。当地习俗初一要吃四次饭,早上7点钟左右喝凉粉,9点钟左右吃早饭,中午1点钟左右吃午饭,下午6点钟左右吃完晚饭。正月初二开始各村会组织各种民间活动,如集市庙会,唱戏,高跷表演等。

有人说现在的年味不浓主要是人们比过去生活条件好了,不再集中在春节吃点好的。春节作为传统文化节日,不仅仅是体现在吃肉喝酒方面。燃放鞭炮、贴对联是春节的最大特色,放鞭炮在民间有驱邪避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种祈福形式。而贴对联是庆祝和祝福的意思。关键是放鞭炮让春节的气氛立马浓重起来。没有鞭炮的春节成了多数人睡懒觉的时间,而春节成了放假休息。

现在过春节还有一个不好的情况就是一些地方的红包数额越来越大。这让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人担心过春节。广东地区春节红包一直在10元水平是比较好的。还是怀念上世纪80年代春节孩子们每次几毛钱的压岁钱。一些人反对春节放鞭炮的理由是环境污染和引发火灾。交通事故天天有,也没有禁止汽车生产使用的。当初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时,各种科学根据一大堆,如今呢人口持续下降。长远来看,禁止春节放鞭炮的理由并不充分,也不科学。

电视机比较火的时代,春节看春晚成了大家的重大事项。如今手机的使用普及,刷短视频成了人们的乐趣。很多人平常都不看电视了,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少了。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春节越来越失去传统仪式,这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说现在的春节就是为了放7天假,促进消费的话大可不必。对于经济收入比较差的人来说,不希望放假。老百姓收入不宽裕就难以放开消费。放假造成底层民众生活负担加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节不仅仅是一次长假,春节是春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扬帆启航。贴对联,放鞭炮,走亲访友是春节的仪式感,希望春节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特色,一直延续下去,为人们的平凡生活增加些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