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土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五感的建筑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隈研吾

人类在不同时期对建筑的诉求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在宗教与皇权主导的文明形态中,建筑主要通过华丽、宏伟壮观彰显权力。进入工业化时代,再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主导的现代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时期,建筑本身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标准化的钢筋混凝土和造型夸张的建筑成为城市的制服和名片。

后疫情时代,人类对于未来建筑的诉求又会是什么?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提出了“五感的建筑”的理念,即通过建筑调动人类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感官全面参与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好的慰藉人类的心灵。

后疫情时代,未来建筑将有哪些趋势?戴蓓TALK出品人戴蓓采访了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隈研吾“五感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蓓:您为什么提出“五感的建筑”这一理念,即通过建筑调动人类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感官全面参与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更需要关照人类的心灵。后疫情时代,未来建筑将有哪些变化?

隈研吾:20世纪的建筑,基本上是通过照片、电视、电影等视觉工具来对外表达。借助这些视觉工具,人们能感知建筑。

但这只能传递出建筑的一部分,事实上,建筑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喜悦,比如听觉走在建筑内听到的声音的回响,或是在建筑内歌唱听到的回声,或是触摸建筑材料时触觉的喜悦,或是木材、榻榻米等材料的气味,建筑就是这样包罗万象。能以各种方式给人们带来喜悦。

但之前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误以为建筑是非常贫乏无味的,我认为我们应当再次找回建筑的丰富内核,所以这次我提出了“五感的建筑”的主题。疫情结束之后的话,我认为即使疫情之后,“五感的建筑”也意义深远。疫情之前,人们被束缚在室内,人们被迫宅在贫乏的室内空间办公、生活。

疫情之后我们需要走出去感受风的流转,感受室外的气味,这样能够体验到室外的各种元素,在室外可以获得非常丰富的体验。在疫情结束后,全民走出去的时代,五感也会格外重要。所以这次的“五感的建筑”中也融入了后疫情时代的五感的元素。

戴蓓:最近几年的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大多都是将民族性、地域性发挥的特别好的建筑师,但过于强调民族性、地域性容易带来民族主义设计思维,您如何理解全球化和地域性?

隈研吾:我认为这是历史的自然发展,没必要强行主张自己的国籍。相反,我认为比国籍更重要的是大家各自所处的地点,比如,日本国内就有很多地方,这些地方各具特色,超越了日本的共性,将这些地方的个性和特色传递出去,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不喜欢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性的做法,还是要和20世纪相比较。20世纪可以说是美国的时代,近代主义起源于欧洲,但基本上是在20世纪的美国开花结果,20世纪可以说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纪,建筑设计也是如此,而与此相对的相反的价值观,也就是美国式价值观。与工业化社会相反的价值观也就是亚洲文化,在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蓓:您说未来的世界将由亚洲来引领,建筑师参与世界的作用会越来越强。您觉得今天文化差异是更大了还是趋于融合?如何看东方和西方?

隈研吾:亚洲建筑界也出现了一批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建筑师,今后这一趋势会不断加强。到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亚洲并不是只有一种价值观,其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种文化多样性,未来的趋势是互联网连通全球,世界朝着均一化的方向发展,我们能不能抵抗这种趋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是我们今后最大的课题。

戴蓓:我们习惯了必须发展,而且要有一定的速度,我们被发展绑架了吗?我们对发展速度和新旧,似乎有着强烈的执着。有什么老建筑是今天依然打动您的?建筑的现代性是否能和传统共荣?

隈研吾:我认为问题在于很多人误以为发展就是经济高速发展,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经济发展就是幸福。经济发展就等于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如果发展有意义的话,那就在于个人,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想做的事情。

人类是不愿意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的,人会厌倦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断考虑接下来的事情。人类这种生物是非常质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的发展具有其意义,而扩大到整个社会上,去谈整个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必要。

我喜欢逛古建筑,比起看建筑的照片,我更喜欢实地去体验。这种令我感动的建筑散落于世界各地,比如中国的敦煌洞窟建筑,身临其境时我深受感动。我在中国、日本有过很多次这样的体验。

现代社会也需要这样的建筑,这些古建筑也给很多现代艺术家提供了灵感。所以我也希望以后能多看看古建筑,多从中获得启发。

戴蓓:当我们格外推崇设计要体现创意的时候,似乎越夸张越显得创意无限,什么是建筑的过度设计?

隈研吾:我认为做艺术设计的时候,恰恰是不够努力才会导致过度设计。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努力的成果。设计时需要考虑很多,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还要考虑建筑与周围人的关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创作出作品。

在不断地努力思考下,我才有了今天的作品。相反,那些过度设计的作品恰恰是因为缺乏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蓓:您的「负建筑」设计理念,自有一种东方的禅意,让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消隐于周围环境;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和纸等天然建材,并结合水、光线与空气,来营造一种建筑的通透和温情……这种温柔与坚定并存的建筑风格被业界称为「隈研吾流」。您觉得什么是东方的诗意?

隈研吾:禅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亚洲人外,西方人也能理解禅的理念。比如说,西方的基督教中有冥想的动作,这与禅十分接近。我的建筑理念之所以能在很多地方得到关注,是因为这种理念能够被世界各地的人所接受。禅的理念也可以用于思考全球环境问题,对于环保、可持续发展也有所启发。这种理念今后将越来越受瞩目。

戴蓓:您的不少作品为业主带来商业上的成功,您认为一个好的商业设计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隈研吾:我设计建筑时,基本上都希望能让人们主动探寻,感受乐趣。这是我设计的目标之一,那么相应地就会吸引很多人。吸引了很多人自然也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还有一点很重要。

我设计建筑时从不抄袭,追求唯一,并且也不同于我过去的作品,这是我设计的目标。所以大家到访的时候会有全新的、独特的感受,这可能也是能够取得商业成功的一个因素。

但是我追求的不只是商业上的成功,人类就是会想发现新事物,有一颗好奇心。我的目标是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建筑。

戴蓓:您已经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并设计有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成名声有给您带来一些困惑吗?2018年我采访原研哉先生时提起您,他笑着说:您不是一个“好榜样”,因为实在是太忙了。每年要做那么多的项目,如何保障出品质量?

隈研吾:没有特别大的困扰。但是能在世界各国遇到了解我作品的人,我觉得很开心,每次想到在这个国家也有人了解我,就会觉得特别开心。

戴蓓:本次展览中有您的好友冈先生对您20年工作和生活的影像记录,您一天睡5小时,好像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是最大的乐趣么?什么是您理想的生活状态?您之前做了猫和狗的主题设计,日常也养小动物吗?

隈研吾:我确实有在世界各国旅行,也正因为在各地旅行,才能体会到各个地方的特点与个性,才能创作出与各地特点结合的建筑物。

旅行确实是很忙,但我认为这不是坏事,我今后还是想继续这样。和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我而言最快乐的就是和工作伙伴同时完成建筑的时候,我的工作伙伴也就是客户、施工人员,他们和我们一起参与建筑工程,一起并肩作战很多年。最后建成的时候,大家一起喝酒,那是最开心的。

我一直在外面旅行,如果在家里养猫的话,旅游的时候没有人照顾猫,所以现在没有养猫。因为一直在旅行,所以没办法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隈研吾:这次展览的理念,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未来的建筑不再是只注重视觉的建筑,而是能引起五感共鸣的建筑。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也是第一次把这个想法通过展览传递给大家。

隈研吾:希望大家能够亲临现场,这次展览大家可以亲手触摸建筑材料,感知建筑的气味,所以希望大家不局限于在网上了解我的作品,也希望大家亲自去展览现场,体验感知我的作品,虽然仍在疫情之下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去现场体验。

「五感的建筑」是隈研吾建筑都市事务所在中国的系列巡回展。其中首次展出在北京的嘉德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后续计划前往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多个城市。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身处于一个视觉信息饱和的时代。隈研吾建筑都市事务所此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展览,能够向参观者的“五感”诉说作品,能够让来访者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设计的精彩。

隈研吾建筑都市事务所将迄今为止的众多作品以各种形式的媒体,如模型、绘画、实体样板、视频、装置、音乐、气味和专门为展览特别创作的书法作品放置在一个“竹园”内,为参观者创造了一个空间,用所有的身体感官与各种作品互动。

隈研吾建筑都市事务所没有使用传统的桌面式展示柜台,而是将模型直接放置在由对角线构件制成的结构上,使它们看起来像漂浮在花园一样的展览空间中。

本次展览以“五感”的体验为核心,希望来访者在疫情中逐渐淡化的”身体性“能够在这里被重新唤回。

“ 竹涧 ”起始于释放想象力的‘五感之庭’,这里是展览之旅的序章,也是映射出后疫情时代生活方式的希望之路。——隈研吾

「BAMBOO PASSAGE | 竹澗」是隈研吾中国巡回展“五感的建筑”中入口处的装置。现场使用10,000多根扁竹,设计了一个穿过竹林的通道式空间。通过平衡竹子本身的重量和其韧性产生的反作用力创造出隧道式的空间结构。

用15mm宽、3mm厚的“扁竹材”打造的有机的曲线框架,构成了一个长25米的竹隧道。在保证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让许多参观者可以直接在空间中穿行,触摸空间,享受空间。

“在东方文化中,园林和茶室起源于文人墨客交流哲学与艺术的空间,我愿和过去的文人们一样,通过Oribe、Tee Haus、Casa Umbrella等茶室和极小建筑的设计不断在提炼自身的核心理念与哲学。

本次展览‘五感的建筑‘,我带着回归到原始‘五感’和‘东方诗情’的怀旧思绪,塑造了一个新作品茶室《竹曲》。”——隈研吾

「BAMBOO FLOW | 竹曲」是为隈研吾中国巡回展“五感的建筑”设计的茶室装置。与主流线的动态空间相对比,将这座茶室置于一片宁静之中,以营造一个缓急平衡的“花园式”展览空间。

茶室由5厘米和2厘米宽,不同曲率竹条制成的半立体竹屏风,呈螺旋状排列。竹条固定在小木片上,木片附在由不同长度的构件组成的叉形钢板的末端。沿着结构框架安装了无数根有机的竹材,在安静的空间中,营造了一个有着丰富自然光影变化的茶室。

「BAMBOO FLOW |竹曲」仿佛是书法中的飞白,传统乐器中的气冲音,是一个体现东方艺术中那种不可控的“杂音”之美的装置。而这种源于人体的“杂音”之美,是简单的工业化方法和材料无法再现的。

“五感的建筑”,是隈研吾迄今最大规模体验式建筑设计展。展览现场也展出众多精彩的建筑设计。

小松精炼纤维研究所fa-bo

地点:日本,石川县

设计建造时间:2013-2015

©️TakumiOta

达令交流中心

地点:澳大利亚,悉尼

设计建造时间:2015-2019

浅草文化观光中心

地点:日本,东京

设计建造时间:2009-2012

©️Takeshi Yamagishi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地点:中国,杭州

设计时间:2009-2015

梼原木桥博物馆

地点:日本,高知县

设计建造时间:2009-2010

©️TakumiOta

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学馆(村上春树图书馆)

地点:日本,东京

设计建造时间:2019-2021

©️Kawasumi KobayashiKenjiPhotographOffice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邓迪分馆

地点:英国,苏格兰

设计建造时间:2010-2018

©️HuftonCrow

Coeda咖啡厅

地点:日本,静冈县

设计建造时间:2016-2017

隈研吾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师。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包括对自然材料的运用、思考光和轻盈性的新方式,以及起到改善而非支配作用的建筑。

他的建筑不同于多数日本当代实践,没有通过简单的姿态融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将传统元素巧妙地置于个性鲜明的建筑中,使其与所在地域仍然保持联系。这些传统元素与高科技的混合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被证明是流行的,而他的作品也已经走出日本,进入中国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