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著名蔬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方智远,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近六十年,方智远院士在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特别是在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技术上取得了全球领先成果, 先后培育了五代甘蓝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有力支撑了蔬菜科技的自立自强和种子的国产化。

近60载,他和研究团队创新出几十个甘蓝优异种质和10余个骨干自交系, 先后育成30余个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在全国各地推广,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

让“洋白菜”变身“中国种”

如今在百姓餐桌上司空见惯的甘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家品种还大都引自国外。在我国华南地区,大部分种植的都是由国外引进的中熟品种“黄苗”,不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种子,而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常常难以得到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7年,外商在“黄苗”甘蓝种子上刁难,导致第二年春天我国南方百万亩甘蓝出现大面积只开花不结球的现象,给广东等地的菜农造成了惨重损失。

方智远随专家们连夜赶往广东,看到菜农蹲在地里掉眼泪,方智远感同身受,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甘蓝品种!不再受制于人!”

甘蓝一年只开一次花,不仅育种周期长,而且不确定因素多,经常花费好大力气做了几千个组合也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好品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智远戴着草帽,拿着铁锹和锄头,带领课题组整地、播种,弯着腰、低着头,一个接一个为甘蓝进行人工授粉。

1973年,方智远团队终于培育出了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 “京丰一号”,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自己的甘蓝品种。搬掉压在头上的洋种子大山,方智远在这场科研持久战中,首次破围成功。

“京丰一号”,一、二月份播种,六月份收获。因为种子价格便宜、产量高,在大江南北被迅速推广开来。

把甘蓝当水果一样,砍下来就吃上两口,成了方智远和他的团队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方智远现在吃的这个品种,每年4、5月份上市。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 方智远团队先后培育出30多个甘蓝品种,上市期覆盖全年,甘蓝成了中国真正的四季菜。

从我们国家没有(甘蓝)优良品种变成我们有自己的杂交种一步一步地提高,从只有丰产到品种配套到抗病到优质,我们国家自己的品种已经主导了我们国家的甘蓝生产。 “大概百分之七八十是我们自己的品种,国外想‘卡脖子’卡不住了。”方智远说道。

一只手白、一只手黑的农民老师

在他的办公室,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是随时准备下地用的。因为患病不能久站,妻子还给他准备了一个板凳。

“要让农民得到实惠,种子不应该卖得太贵。”这是方智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把不同品种的甘蓝进行杂交,剔除不良基因后才能培养出最适合中国的种子。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要有种子资源。 方智远和同事们一起四处“化缘”,到全国各地的农科院、研究所甚至农民的菜地里寻找不同的甘蓝品种。

方智远40多岁的时候就戴上了老花镜。一棵甘蓝有近400朵花,方智远给甘蓝花人工授粉,要用医用眼科镊子小心地拨开每个花蕾,一朵一朵地授粉。因长年在试验田里劳作,方智远两只手也一只白、一只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只手捏着花蕊,它是这样向上的,(太阳)晒不到这个地方,这只手是这样的,晒太阳晒得多一点。这个手好一点。”方智远说。

北京的春天风沙大,方智远带领课题组几乎每天都要在试验地里度过。稍有几天空隙,还要奔波于北京郊区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了解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情况。‍

为了让农民兄弟尽快掌握这些技术,课题组采用典型示范、办培训班等方法,手把手地教他们,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共享。 在全国各地设立了30多个甘蓝新品种的生产、繁种示范基地,50余个良种销售网点,与许多种子企业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课题组克服各种困难采用典型示范、办培训班、召开新品种展示会等方法,建立了一整套甘蓝育种、繁种、区域试验、大面积示范推广一条龙技术体系,使团队培育成功的30多个甘蓝新品种迅速推广到全国, 高峰时期播种面积约占甘蓝主产区总播种面积的50%—60%,几十年来累计推广约1亿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多年前,课题组在当时的河南济源市王屋山贫困山区,建立起了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在当地政府、企业大力支持下,不仅种子产量质量大幅提升,而且甘蓝制种的单季亩均收益在6000元左右,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10多年前,在当时的内蒙古乌兰察布贫困地区,设立冷凉蔬菜工作站,示范推广甘蓝、胡萝卜、洋葱等冷凉蔬菜新品种。目前冷凉蔬菜已成为当地优势产业,每年种植的面积在60万亩以上,不仅远销20多个省区市,还出口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把时间花在地里,把百姓装在心里。退休之后的方智远似乎有了更多的时间,然而在夫人章振民的眼里,方智远却更忙了。 “他一天三班倒,上午上班,下午上班,晚上回到家还要‘上班’,一年也就过年能休息一两天。”章振民说,“之前不听我们的劝累倒了,好了之后他就又下地了。”

育种育人,心系蔬菜种业振兴‍‍‍‍‍‍

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91、1998、2014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1988、2001年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种业功勋人物。

“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这是方智远院士常说的一句话。1996年,方智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将1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献给研究所作为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培养年轻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课题组研究员孙培田 说,一听说哪一个组合好了,第二天就跑去了,虽然去这一趟可能拔回一棵两棵,但这一棵两棵就是宝贝蛋啊。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说,方智远院士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和农学界的一面旗帜,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结束了甘蓝品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为丰富我国菜篮子作出贡献。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牢牢掌握蔬菜发展主动权,培育更多国产蔬菜新品种,为百姓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许勇说,想当年,我刚硕士毕业带学生在蔬菜所实习,第一次在田间看到方智远院士发现甘蓝雄性不育,结业时您到场欢送; 遇难事,第一时间找到您救急,总是对我说:“没事,我帮你”; 携后人,我刚当中心主任,您说让我试试园艺学会的重任。2013年,您的成果与我们的项目一起申报国家奖,您对我说,一定会一起上的; 动感情,中心建所50周年座谈会上,您动情地说:“北京所领导与员工培养关照了您,我们两个所是一家人"!我们一定会团结协作成一家人! 挑重担,申请国重实验室时,您底下吩咐说,你留下改稿子,给我极大信任,我们团结合作一起成功获批国重,完成了您的心愿; 破“五唯",您才是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宗师!总是鼓励蔬菜中心把良种产业做大做强,这才是对国家真正的贡献。您以一己之力擎起中国民族蔬菜种业振兴的大旗!我们一直以您为榜样!

此前,记者问方智远:“您怎样看待自己?”

“我并不聪明,但比较勤奋,缺点是思想保守、中庸,对新生事物不够敏感,思想常常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他谦虚地说,虽然他是园艺学科最早的院士,但园艺界还有不少学术上比他强的人。

谈起令他感到遗憾的事,他说,生活上,早年工作忙忙碌碌,没有照顾好家中早逝的亲人;工作上,今年已八十有三,已心有余而力不足,育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生产需求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我国蔬菜育种与外资的竞争仍很激烈。希望青年同志继续努力,为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尽职尽责,培育出更多我国自己的蔬菜优良品种。”方智远说。

来源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人民日报、湖南卫视、中国农业新闻网等‍‍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