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产房不仅意味着马上要与宝宝见面,也意味着妈妈要进入月子期,月子期间对饮食要求严格,这不能吃那不能吃,为何不在进产房前把想吃的都吃个够呢?”相信大部分准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借用“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孕妈进产房前吃什么最合适?

“都说生前吃火锅比催产素还厉害,不知道真的假的。大家都来说说进产房前一天,吃了啥?”来自网上一位孕妈妈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产房前一天,看看网友都吃了啥?

网友:

临近预产期看到一篇报道,说英国王妃吃凤梨催产,然后我也吃了半个凤梨,第二天早上就见红了。

网友:

和平时吃的一样,不太记得了。

网友:

我也是去吃了一顿火锅,因为生完好久不能吃到我心爱的火锅。

吃火锅比催产素还厉害吗?

其实,快到预产期吃火锅是没有催产作用的,我们来看看火锅的营养,一般火锅里面有一些红油汤,有时还很辣,属于比较刺激性的食物,而且有些小火锅店卫生环境不达标。

进产房前吃啥好?

临近预产期,建议孕妈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比如吃点小米粥和蒸鸡蛋,也可以吃一些瘦肉类食物如

鱼肉、鸡肉

等。在这个阶段不需要过度关心和改善饮食,保持与平时一样就行。除了注意饮食之外,更要注意身体的活动,可

适当的散散步或者是走楼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三种饮食仅供参考

第一、喝红糖水

生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口渴,这时可以喝点红糖水,

一来补充水分,二来糖分可以补充体力

。有人说喝红糖补气血,进产房前喝红糖水估计无法起到补气血的功效了,因为补气血也需要一个过程,才能看到效果。

第二、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我们生活中常吃的碳水化合物,如

面条、包子、馒头

等,均属于能迅速产热的食物,而且易消化,吃下后可以帮助产妇提供体力。

举个例子:

同事就说生之前吃了十几个饺子,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也没有吃巧克力等食物补充体力,仅饺子就足以补充能量了。后来,生下来的宝宝小名就叫“饺子”。

第三、选择粥类为辅食

除了以面食为主的主食外,在汤类方面可以选择小米粥或白米粥类为辅食,这样既可以有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又容易被消化吸收,对将要进产房的产妇来讲再合适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赶去医院前,先吃顿好的,再洗个澡,然后收拾东西去医院。

”这是很多过来人的建议,但有些产妇认为的好吃的就是

火锅、烧烤、酸辣粉

等。

要知道,有些食物不仅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还会让你在产房里非常尴尬。

第一、重口味的食物

很多孕妈妈偏

好韭菜、大蒜

等食物,当然没有说这些食物不好,只是在进产房前吃它们不太适合。想想产房内医生正忙碌给产妇接生时,突然

的一个韭菜味的嗝,或夹杂着大蒜气味的“尾气”

,足以让医护崩溃,陷自己于超级尴尬的地步。

第二、高蛋白的食物

很多地方产前会让产妇吃一些水煮蛋,认为这样生孩子的时候有劲儿。实际上,分娩顺利与否与产妇身体素质、正确使劲方法,以及呼吸调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果一味吃过多鸡蛋,

这些高蛋白食物只会增加产妇肠道充盈,让肠产生胀气

,生产时引起各种不适,也会影响到产程进行。

第三、粗纤维的食物

孕期的时候,很多过来人都建议孕妈妈要吃粗纤维的食物,这样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排便。这些,都无可厚非,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但是,如果要进产房了,还是不建议吃过多的粗纤维食物。因为,

生孩子时用力很有可能会顺带将粪便一起排出来

,粗纤维食物正好有这样的助力的效果,到时候尴尬难看的只会是产妇自己了。

产妇的能量补什么时候最合适

如果产妇一切正常,生产前有正常的食欲,那么可以在进产房前适量多吃点。因为一旦进了产房,可能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十几个小时都吃不到东西,再加上频繁宫缩疼,根本也没有心情去吃。

进产房前适量补充能量,足以在产房内消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食物方面,分娩前一周孕妈应注意

①避免大吃大喝

有些孕妈妈在生前胃口大好,但也得注意控制饮食,大吃二喝的还是算了,吃撑了或引起胃肠不适均视为添乱,

清淡、易消化、补充体能

,是饮食选持三原则。

②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有些孕妈妈快要生前,会不停的爬楼或走道,认为增加运动量有利于顺产。其实,运动可以,但要注意度,保证

精力充足、养精蓄锐

才能在分娩前关键事项。

③避免焦虑、熬夜、失眠

还有部分孕妈妈临近预产期,吃不香,睡不着,听到其他人讲分娩时候很痛的事情后,显得非常焦虑。其实,焦虑是正常的,但如果焦虑过度就没有必要了

,孕妈妈要多调节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才能利于顺利分娩。

写在最后

就像过去戏里唱的“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希望各位孕妈们都能放松心情,进产房前吃饱喝足,保持好充足的精力迎接宝宝的到来~

本文为【天天话育儿】的原创内容,【天天话育儿】专注育儿领域深耕细作,默默日更,提供更专业的育儿科普。

关注

@天天话育儿

,分享更多母婴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