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3日起至今,已有10余家上市银行率先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快报,普遍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部分银行净利润双位数增长。

亮眼的财报数据也为银行股新的上升行情带来驱动力,银行股终于扬眉“兔”气了。

事实上,过去一年,受疫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居民、企业信贷需求减弱,房地产市场低迷,上市银行营收增速承压,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2023年,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仍在不断加剧,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仍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总基调。伴随着稳增长政策加码、疫情企稳、房地产风险缓释,市场主体信心不断修复,有效需求逐渐扩大,经济预期提振。银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估值修复可期。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齐发力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持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当前,外部环境风云激荡,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帮助居民和企业信心回升,主动增加全社会的需求和供给,才能实现经济自身动能的修复和常态化经济增长均衡。

货币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提出,2023年的货币政策要坚持“总量要够,结构要准”,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

在这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持续发挥定向支持稳信贷、稳投资的作用。从此前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大约6.4万亿元。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政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支持将继续,结构性工具仍将是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

光大证券表示,货币政策定调“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信用需求或因刺激性政策驱动而稳定。信贷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实质性缓解,但伴随疫情企稳、政策驱动、市场预期修复,信贷需求复苏节奏有望加快,2023年增量规划预计初步按照不低于2022年水平进行安排,预计全年新增贷款22万亿元至23万亿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使用,体现精准性,货币出现一定“活化”迹象。

扩内需、促消费,消费贷前景乐观

近期出炉的2022年12月和2022年全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信贷稳步增长反映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

从结构来看,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同比大幅增长,其中,中长期信贷明显多增,主要得益于稳增长政策下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持续发力,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领域支持。

不过,与此同时,居民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也十分明显,其中,2022年12月新增居民短期贷款减少113亿元,同比多减270亿元。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在短期贷款方面,受不确定性因素扰动,居民消费继续放缓。”

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银保监会也表示,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下一步将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

从趋势看,周茂华认为,随着国内疫情影响减弱,经济活动限制减少,此前受抑制的消费活动逐步释放,国内就业和收入改善,消费者信心回暖,有助于带动消费信贷需求扩张,加之目前信贷产品的成本相对处于低位,整体上今年业务前景乐观。

为发挥消费贷款促消费的作用,去年下半年至今,银行不断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升贷款额度等方式持续提升贷款投放。与此同时,不少大中型银行在去年还下调了存款利率,部分中小银行也在近期进行了跟进。

市场观点认为,目前存款成本率降幅明显低于贷款收益率,净息差压力持续加大,银行盈利水平承压,存款利率下调不仅有助于稳定银行息差水平,对于居民端消费也有一定刺激作用。长期来看,同步调整存款利率应该是大势所趋。

在信贷利率企稳和存款成本压降措施成效逐渐显现的带动下,多位专家认为,2023年银行业经营有望稳中向好,净息差预计保持稳定。

房地产政策转向,银行资产质量稳定预期增强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风险持续暴露,对部分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

“银行资产质量演变的核心关注点在涉房贷款方面,”天风证券指出,原因一是房地产行业表内外资产在银行信用敞口中占比较大;二是银行抵押品价值也主要与房地产相关。

2022年,房地产市场在多重压力影响下经历了非比寻常的严峻挑战,行业频现房企债务危机、各地商品房销售规模也出现了大幅回落。

为稳定楼市,2022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频繁释放积极信号,地产行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松动,从需求端到供给端不断加码,稳地产态度坚决。

需求端方面,5年期LPR下调,各地政府“因城施策”引导合理住房需求,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等持续性的宽松政策齐上阵,对需求端进行刺激。

除了“需求端”利好政策不断释放外,“金融16条”出台后,房企融资支持节奏明显加快。2022年11月地产供给侧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强力为房地产化解金融风险,有力提振了行业信心。

不少机构认为,随着房地产相关政策加速落地,房企流动性得到改善、偿债能力得到提升,房企风险化解也将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改善带来利好。

湘财证券认为,随着房企融资“三支箭”政策逐步落实,房企资金来源改善,存量项目风险暴露将减少,房地产风险趋于收敛。“银行房地产业务直接风险敞口有限,按照楼市融资政策,新增贷款向优质房企倾斜,房地产资产的风险总敞口预计将保持在可控水平,上市行仍可保持整体较低的不良贷款率。”

不过,也有声音指出,目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明显增加,隐性债务风险压力依然较大,也可能会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

另外,房地产政策的放松也将为银行涉房信用业务带来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长期贷款新增相对低迷,主要还是受到房地产销售不佳影响。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推动市场回暖的积极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相对疲软领域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光大证券指出,房地产贷款边际正在恢复,但景气度恢复需要时间,伴随着更多需求侧刺激政策落地生效,按揭投放有望边际恢复,开发贷延续恢复性增长。

据光大证券预测,2023年全年新增按揭贷款规模约1万亿元至2万亿元,同比多增0.3万亿元至1.3万亿元;预计开发贷新增0.8万亿元,同比多增约4000亿元。综合上述两方面,2023年全口径涉房类融资增速有望触底反弹至4%至5%,新增规模1.8万亿元至2.8万亿元。

当前,银行股估值正处于近十年来的低位,估值修复空间大。各大机构均表示,宏观经济预期的好转,将进一步促进银行股估值修复。

财信证券表示,展望未来,在房地产风险缓释,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稳增长扩内需等多重因素共振下,市场主体信心有望加快恢复,2023年信贷“开门红”可期,对应商业银行业绩稳步提升。

对于银行股下一阶段的走势,中泰证券戴志锋团队预计,2023年政策放松的力度有望超预期,地产需求端的政策有望较全面放开,同时稳经济增长的政策会大力推出。多重政策向好的背景下,将推动银行股进一步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