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位老太太在病房内照顾着卧病在床的老伴,看着老伴苍白的脸色,轻抚着他满脸的皱纹,心中满是不舍。

她手里握着一支陈旧的派克钢笔,这是老伴在1948年向她求婚的信物。

回想这56年来的点点滴滴,脑海里都是和她探讨病例的他,在手术台上从容镇定的他,给病人看病温和耐心的他,和她说着暖心话的他。

一想到老伴将不久于世,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自己的心里好像缺了一大块,忍不住落下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太太将老伴的手在脸颊边贴了贴,放进被子里盖好,拿出一个本子,用自己的派克笔慢慢地写着什么。

嘴里喃喃自语:“咱们都捐吧,为研究做个贡献,说不定等我死后,咱俩还能摆在一起呢。”

而纸上赫然写着遗嘱两个大字,内容基本都是遗体捐赠的处理。

遗体捐献

2004年的时候,曾经的“开颅第一人”,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有名的神经外科医师李秉权因为这些年劳累过度,身体积累下了不少疾病,最终需要进入医院治疗。

李秉权也明白这是自己上了年纪的原因,作为一个医生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所以他并不畏惧死亡。

他只是有些担心妻子的情绪,也在不停思考自己死后遗体的处置方式,不知不觉间就萌生了想要在死后捐献遗体的念头。

究其原因还是他觉得在医学实验等研究中,可供作为医学标本使用的遗体供不应求,太难寻觅。

比如他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每当遇到解析课时,都会因为遗体数量不多,而不得不让好几十名学生一起用一个遗体当研究模板。

即使是这样,也不足以满足研究所需,很多时候他们都需要重复地去研究同一个遗体。

每当遇到想要进一步研究的时候,他们便有些手足无措了,甚至不得不前往乱葬岗搜集最重要的遗体。

制成骨骼标本,需要经历很多个步骤,当标本制成之后,他们便用找来的医学标本进行研究和学习。

在他工作的这些年中,可以让从医者进行研究学习的遗体数量稍微多了起来,但还是远远达不到实际所需。

一想到这些,李秉权便迅速行动了起来,他喊来自己的家人,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他们。

叮嘱他们“我走后,把我的遗体捐献给母校,我的器官、'臭皮囊’让他们用来做解剖。

我得过脑梗阻、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更好地供他们研究病理,只有在我身上练熟了病人才能少点痛苦,剩下的骨架也做成标本吧,让他们研究骨学”。

他的儿女们很是不解,正如平常人的想法那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父亲离世后能够以体面的方式下葬,也给自己一个能纪念父亲的场所。

但是李秉权态度很是强硬,不容儿女们辩说,表示自己这事情已经心意已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出李秉权的坚持,儿女们含泪答应了下来。

而当他的妻子胡素秋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她果断地立下了一份去世后将遗体捐献出来的遗嘱。

多年风雨同舟,胡素秋明白丈夫李秉权心中的想法,也愿意支持和了结他的心愿。

在家人的陪伴下,李秉权没有遗憾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在病床中去世。

这一年他83岁,也成为云南医学界中首位家里遗体捐献出来的人。

在李秉权离世之后,胡素秋的情绪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一度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好在最终她撑了过来,她继续按时按点出现在医院的办公室里,也对自己的日常作息进行合理规划,保持健康养生的方式。

但她还是非常想念自己的丈夫,书房是两人在家中,最有回忆的角落,她一直不愿意变更书房物件的摆设方式,每当想丈夫的时候,便会来这里坐一坐。

而他们小院背后也有她在丈夫离世后栽种下的小竹苗,如今竹子长势颇好,看上去翠翠幽幽。

就这样又过去了10年,到2015年12月27日胡素秋93岁的时候,她也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眼角膜,脾肾肝,进口晶体等器官都按照她的要求捐献了出来,希望遇到有需要的人。

然后专业人士也对她的遗体进行了解剖,留下了一副干净的骨架标本。

两位老人的举动让很多人深为感动,并尊敬他们,向他们献以崇高的敬意。

2019年9月25日,两人的骨架标本转移到了昆明医科大学生物科学馆中进行摆放,他们又有机会站在一起了。

并排站列的两具骨架为他们这段爱情增添了更多的意义,很多路过这里的人都忍不住向他们鞠躬。

正如昆明医科大学生物科学馆的入馆须知中写到的“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他们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让人泪目。

自由恋爱

婚后相濡以沫,互相扶持,而婚前两人的结合也算是轰轰烈烈。

那时李秉权还是云南某地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小子,家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早亡,他是由哥哥嫂嫂抚养长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秉秋从小就立下了想要好好学习医学的愿望,因为父母都和疾病有关。

他天资非凡,用功良苦,家长们哥哥嫂嫂也愿意支持他,尽可能地织布修鞋,给他积攒学费。

而胡素秋的家境则和他截然不同,那时的胡素秋是别人眼中的千金大小姐,走在哪里都是人群视线的中央。

因为她不仅长得漂亮,身材苗条,还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家境。

因为她的父亲是人称桃源三杰之一的胡瑛,接受过黄心的悉心教导,不仅是辛亥革命的组织者之一,也是护国战争的参与者。

家中父母的精心教育让她本身就有一股截然不同的气质。

但也因此她的三观很正,并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在和人相处过程中,大多数是以看重人品为先。

两人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机会,而两人认识的是因为他们就读了同一所大学。

1941年的时候,李秉权凭借着漂亮的分数成功地进入到了云南大学医学院学习。

高昂的学费让家人们难以支撑,好在他能够拿到一些学校发放的奖学金,虽然不多,但是也能维持基本生活。

而他也不注重物质条件,专心致志地学习,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医学修养。

也因为一次,他早出晚归,常年坐在图书馆里学习。

每当到了图书馆关门的时间,他还不愿意放下手中的书本,只是拿起包,前去校外的青云街茶馆。

在这里他可以点上一杯水,找到一个位置,就着灯光继续学习。

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一些专业能力出色的学生,比如胡素秋,便被抽调充当远征军伤员医师,对他们进行救治。

虽然本身基础知识掌握的很牢固,但是胡素秋每当完成自己的救助工作之后就会来到图书馆看书,希望能够弥补自己落下的课程。

有时来的比较晚,无法在图书馆找到一个位置,她也只能前往茶馆进行学习,也就是在这里她看到了认真看书,好几次还直接在茶馆通宵的李秉权。

在茶馆见面的次数一多了,两人便有了交集,志同道合的两人关系也还不错,很快确定下来了恋爱关系。

面对两人关系的结合,胡素秋的家人刚开始并不看好,但是他们并没有多说什么,他们一直很尊重女儿的意见。

而胡素秋也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希望能够自己对自己的婚姻做主。

其实李秉权除了家庭一般,其他方面挑不出什么错,看到站在一起郎才女貌的两人,胡素秋家人也渐渐同意了他们的爱恋。

到了1948年的时候,李秉权用一支派克笔向胡素秋求了婚,第二年的年底二人顺利便举办了婚礼。

工作楷模

婚后两人都以医师的身份进入了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工作,胡素秋来到了妇产科,而李秉权则留在了神经外科。

作为新中国首批医师的他们从进入工作领域第1天起就怀抱着120%的热情。

他们任劳任怨,很少请假,很多时候都因为突如其来的急诊而加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素秋可谓是妇产科的顶梁柱,这些年来完成过很多高难度的手术,积累了大量的手术经验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少生命因为她才有了抢救过来的希望。

她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也让她对女性身体构造和健康状况有了透彻的理解,最终让她写下了《妇女更年期卫生》的文稿。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如此专注过妇女更年期这一方面的知识,可谓是造福了很多女性。

而李秉权在神经外科领域也十分有名气,他医疗技术过硬,主持过很多堪称案例的手术。

而且,无论多么繁复精细的手术,他都没有出过任何差错,都是一次又一次地成功,被誉为医院最优秀的外科医生之一。

同时也为神经外科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写的《临床实用神经系统解剖学》《脑肿胀》等著名书籍涉及了很多新领域、新想法,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是他毕生的骄傲。

而同时两人对于工作的认真负责,也让他们在很多时候疏于对家庭的照顾,缺席了三个孩子们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时刻,他们对自己的三个孩子抱着十分内疚的心理。

最让儿子李向新印象深刻的是一家人很少有过团圆的时候,就连阖家团圆的过年时节父母也很少能够坐下来一起吃顿团圆饭。

每当胡素秋或者李秉权能够抽出时间陪一陪家中的三个孩子了,他们也会忍不住和对方交流在医院的日常,更多时候是探讨关于病人病情的治疗方案。

住在分散的宿舍院子里,他们离医院非常地近,时不时地就能听到有人喊父母出急诊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两人便会放下碗筷,迅速地赶往医院。

有时候家里没有人能够照看孩子们,也会造成一些突发事宜。

比如因为两人工作的性质,很难把控时间。

从早上进入病房后,他们经常要到中午才能出来,期间不能喝水,一天只能吃一两顿饭。

胡素秋有一次需要前往医院进行手术,考虑到丈夫还没有回来,便让儿子留在屋里,担心他年纪小乱跑,便将房子锁了起来。

可是没有想到到了饭点的时候,原本要回来做饭的李秉权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手术,没能够及时赶回家,忙着忙着也忘记了家里的儿子。

等再发现的时候,他们的儿子李向新已经跑到了窗台边上,想要跳下楼找爸妈。

好在被附近的住户及时阻挡了下来,才没有让他们留下终身的悔恨。

自此以后,三个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跟随父母一起在医院的值班室里度过,上学也是直接从医院里出发。

虽然两人都是同事,但是他们两人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彼此之间见面的机会也很少。

就连有一次胡素秋身患重病,连续进行了三次比较重的手术,可是因为李秉权源源不断地手术,导致于他无法抽出时间前来陪伴妻子。

而胡素秋十分理解自己的丈夫,叮嘱他专心工作,也为他抵挡住了外界人员的抱怨和议论声。

对待妻子的理解,李秉权很是感动,也在后来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无法时刻陪在你身边,但我会守护你一辈子”。

而那次事件便是步入老年的胡素秋因为不幸摔倒而导致脑出血,情况十分危急。

而李秉权主动申请为妻子主持手术,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这场手术,让胡素秋转危为安。

这份浪漫是独属于两人的,他们喜欢在空余时间一起坐在书房里读书看报,拿上一本难得的医学书籍,一起探讨里面的案例。

他们对于医学有着虔诚的追求,并终生为这份梦想而不断地前进着。

直到后来李秉权病逝,10年后胡素秋离开这个世界。

而云南昆明医科大学有关于他们的传说则一直留存着,并在最后等来了他们的骨骸标本。

两位教授的生平都在骨骸旁边的纸板上记录着,这是他们曾经相知相爱的地方,也是他们终结生命后骨骸标本留存的地方,或许这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献身医学,敬畏生命”,他们没有说过一句高尚的话。

但是他们的行动,却闪烁着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光芒,他们的勇气和爱心,显示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温柔和力量。

他们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自己所爱的一切,这份无私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值得尊敬。

文 | 鸣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