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广东省地级市。位于中国南海之滨,地处广东省西南部,背靠祖国大西南。辖茂南区、电白区,代管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设茂名滨海新区、茂名高新区、茂名水东湾新城三个经济功能区。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3279.31 亿元。当然茂名市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两位近当代人物,他们一位官至副部级,一位是中科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位:林砺儒

林砺儒(1889.07.18 - 1977.01.20),原名林绳直,广东茂名市信宜市北界镇上村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历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现已改为广州市协和中学)校长、勷勤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解放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及副部长。

1905年,林砺儒进高州高郡中学堂读书。他学习十分勤奋,各种各样的书都读,曾积劳成疾吐过几次血。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即应信宜县中义学堂之聘到该校任教,同年又参加公费留学日本的考试,选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抱定了终身服务教育的决心。1918年3月,林砺儒从日本回国。1919年4月,林砺儒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先后担任过斋务课学监、校长办公处干事、秘书、庶务主任,担任伦理学和教育概论课程老师,后来又任教育系主任。同年,五四运动爆发了,他支持学生运动,帮助学生办平民学校,办识字班。他对学生说:"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

1922年9月,林砺儒奉命就任附属中学校主任。在就职演说中,他指出:“中学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全人格包括文化素养的人格化、思想道德的人格化和理想情操的人格化等等,目的是使中学生人格独立,健全发展。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大学,改称第一师范学院,林砺儒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他便着手对第一师范学院进行改革,增设了社会系,支持师生参加社会上的进步活动。他的这些做法不为当局所容忍。到1931年,国民党教育部决定对第一师范学院严加整顿,停止招生一年,并解除了林砺儒的职务,派来了新校长。林砺儒愤然离开第一师范学院,南下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不久又兼任广州师范学校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大搞独裁,发动内战。林砺儒再也坐不住了,投身到民主运动中去。1946年,他不顾国民党特务恐吓,毅然加入民主同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控制桂林师范学院,决定将该学院迁往南宁,并撤换了院长,林砺儒愤然辞职。这时,他身患肾炎,便回广州治病,194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49年4月,林砺儒离开厦门大学,取道香港赴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和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接着,又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兼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长。并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面对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教育事业,他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先后主持起草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并就少年儿童教育、中学教育、民族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写下《中等教育的两个问题》、《了解少年儿童是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因材施,材也由教成》等论文,提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办好教育的主张。 1957年11月,林砺儒代表我国政府,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越南在中国设立学校的议定书》。1959年,他率领中国教育代表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参观访问。

第二位:甘子钊

甘子钊,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茂名信宜,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54年甘子钊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9年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首届主任。

20世纪60年代初,甘子钊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中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1960年至1965年间,甘子钊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导体中的电子隧道过程、杂质电子状态、磁共振现象等方面进行过理论研究,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1970年至1978年间,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和燃烧型气体动力学激光器的研制,气体激光器的频率特性等方面进行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发展中国的大能量气体激光做出一定贡献。1978年至1982年间,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子分子光致离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

1982年至1986年主要从事固体电子状态的研究,曾在半导体中杂质的自电离状态、量子Hall效应、绝缘体—金属相变、磁性半导体中磁极化子、低维系统中电子输运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1986年开始,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

2002年,甘子钊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发言,题目是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四点意见》,他认为: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对国家的贡献都是很不够的,甚至是远远落后的。不能把落后情况只归结为客观条件,只归结到领导和社会环境身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深入认识基础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争取适当增大投入。二、深入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集中力量,力争在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方向上有所突破。三、当前影响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争与求成心态和浮躁风气。四、科研管理上过于行政化,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多的非业务干扰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