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那为什么她姓李不姓毛,则是由于毛主席在战争年代使用过“李得胜”这一化名,就让女儿也姓了李。

至于名字中的“敏”,则是毛主席从“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这句古语中摘出来的,毛主席另一个女儿李讷的名字也来源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毛主席的掌上明珠,李敏一直深得毛主席的喜爱,但毛主席的爱不同于寻常人家的溺爱,他对儿女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

正因如此,李敏尽管身为主席的女儿,却并没有享受多少福利,乃至于最后是作为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生活。

但让李敏没想到的是,在父亲去世五年后,中央办公厅突然找到她,并通知李敏去领毛主席的遗产。毛主席究竟给李敏留下了什么东西呢?

一、李敏年幼去往苏联,期待见到父亲

2015年的4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给一位中国人颁发了一枚“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章,用以纪念其在卫国战争中的贡献。

这个被普京表彰的中国人,正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这就让大家好奇起来,毛主席的女儿怎么会和苏联的卫国战争扯上关系呢?难不成李敏去苏联参战了?事实倒也并非如此,但李敏确实是在卫国战争期间生活在苏联。

1936年,在陕北志丹县的一座窑洞中,贺子珍又一次生下了一个婴儿,这次是一个女孩。得知消息的毛主席很是兴奋,因为对他来说,这是难得一个好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毛主席和贺子珍有过好几个孩子,其中就包括一个叫毛金花的女儿,只是这些孩子要么夭折,要么就与父母失散,没一个留在父母身边。可想而知,此时再次喜得千金的毛主席心里会有多高兴。

但高兴之余,毛主席却在给女儿起名这件事上有些犯难。这时,多亏了一旁的周总理提醒,毛主席才决定给女儿起名为“娇娇”。

严格来说,这只是一个乳名,并不是正式的名字,但也体现出毛主席对孩子的喜爱与期望。按照毛主席的想法,等到这个孩子什么时候不娇了,再给她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在后来,毛主席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李敏,而这却是后话了。因为在娇娇还不满周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贺子珍负气去了苏联,而李敏当时留在了延安。

贺子珍在苏联的境遇并不好,去时就怀有身孕的她后来在苏联生下了一个儿子,只是这个孩子感染肺炎夭折了,这对她打击很大。

得知此事后,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贺子珍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照顾李敏,毛主席就把李敏也送到了莫斯科,让她与母亲团聚。

此后,贺子珍就和女儿,还有毛主席与杨开慧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他们四人在苏联相依为命。

苦难的日子还在后面。由于二战的全面爆发,苏德之间最终也走向了全面战争,而战争直接冲击着人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为了救亡图存,实施严格的物资配给制,纵然贺子珍是毛主席的妻子,也不得不通过织毛巾和袜子来换取食物。偏偏这个时候李敏也感染了肺炎,这让贺子珍在承担生活压力的同时,也饱受着精神折磨。

幸运的是,李敏被救了过来,这其实也相当于救了贺子珍,否则一个母亲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接连失去孩子的痛苦。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不止是贺子珍在从事物资生产,还有毛岸英更是作为红军的一员直接参与到对德国的战争中。因为作战勇敢,毛岸英还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并被赠予了一把手枪。

至于李敏,她当时太小了,不足以为战争直接做出贡献。但是,李敏毕竟是战争的亲历者,她的母亲和哥哥都为战争出过力,普京颁发给她一枚纪念章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后,国内的形势也在不断向好发展。此时,在苏联生活了近十年的贺子珍母女等人终于要回国了。对此,李敏很是期待,因为她就要见到自己的父亲了。

早在战争爆发前,小小年纪的李敏就看到学校的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而哥哥毛岸英告诉她:“那就是我们的父亲。”

对此,李敏一直不敢相信,直到回国的前夕,她还写信给毛主席说:“别人都说您是我的爸爸,但我从未见过您,您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您赶快回信告诉我。”

因为长期在苏联生活,李敏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了,她写的信也是用俄文写的。而毛主席在收到信后,看到歪歪扭扭的俄文,一时间不明所以,在别人帮他翻译后,毛主席被逗得哈哈大笑,于是立即给女儿发去了一份电报,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报到了哈尔滨,是贺子珍用俄文翻译给李敏听的,这下李敏也终于相信毛主席就是她的爸爸了。

贺子珍一行抵达了哈尔滨,李敏随后就被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接走,带到了毛主席的面前,他们父女分别多年,如今终于相逢。

此时最开心的就是李敏了,她一个劲地喊爸爸,并激动地扑到毛主席的怀中。在那以后,李敏就和毛主席生活在一起,他们父女二人总是一起散步、聊天,就如同普通人家的父女一样温馨。

二、嫁给孔令华,父亲逝世十分悲痛

再往后的故事,就没有这样的曲折离奇了,处处充满着温暖。李敏进入了中学,随后又考上了大学,也谈了一个对象。李敏的男朋友名叫孔令华,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毛主席和贺子珍对这个女婿都很满意,也很干脆地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于是,李敏结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在较长的时间里,李敏依旧是住在中南海,和毛主席生活在一起。直至1964年,他们一家才离开中南海,搬到了北京兵马司胡同的一座平房里。

自那以后,李敏与毛主席之间的走动也逐渐稀少起来。并不是说李敏有了自己的家庭,便不再关心自己的父亲,而是有些事情她无能为力。

1976年的八月底,李敏终于又一次进入了中南海,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但此时,毛主席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在看到女儿的那一刻,毛主席的眼睛里还是焕发出光彩,只是他的语气多少有些埋怨:“娇娇,你怎么不经常来看我呢?”听到这些话,李敏早已泣不成声。

此次相见,成为了这对父女的人生告别。几天后的9月9日,组织突然派车来接李敏,此时的李敏心头一凛,一股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她的心绪变得慌乱而沉重。果然,当她到达毛主席住处的时候,才知道毛主席已经逝世了。

毛主席走了,李敏自此失去了她敬爱的父亲,这让她万分悲痛,乃至于大病一场。好几次在睡梦中,李敏都隐隐约约听到父亲在对她讲话,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枕头都被自己的泪水打湿了。但不管怎么样,李敏终究是要回归生活,她也只能把对父亲的思念深埋心底。

让李敏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毛主席去世五年后,也就是1981年的一天,组织再次找到了她。面对疑惑不解的李敏,来人说明了此行的用意,他们是来和李敏商量毛主席的遗产处理事宜的。

三、收到组织的三件东西以及毛主席稿费支出情况

作为毛主席的长女,也是毛主席现存的儿女中最有资历的一个,这件事应该和她商量。在得知对方的用意后,李敏的态度也很干脆,她并没有拒绝给自己遗产,但只要父亲留给自己的那份。

几天后,中央的干部再一次来到了李敏的家,他们给李敏带来了三件东西,一个装有八千元现金的信封、一台二十寸的彩电以及一台冰箱,这就是毛主席留给李敏的最后的东西。

说到这,那就不得不提一件事,也就是毛主席的收入以及资产情况。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就是他的工资。

根据建国后的工资标准,毛主席一开始是享受大元帅级别的工资,也就是每月610块钱。但毛主席并不想拿这么多,他对周总理等人开玩笑说:“你们让我当这个大元帅,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因此,毛主席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工资降低两个等级,他的工资就变成了404.8元。这笔钱,要支付毛主席一家每日的衣食住行等等开支,其中房租和水电燃煤是大头,另外还有李敏和李讷的上学费用。如此一来,毛主席就成了“月光族”,甚至工资还不够花。

但毛主席还有另外一笔收入,那就是他的稿费,这笔收入十分可观。毛主席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其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写了不少著作,后来他也坚持创作,留下了众多的作品。

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都是要给毛主席稿费的,而因为毛主席的著作遍及各个公务单位以及被群众欢迎,发行量巨大,这笔稿费自然是不少的。

1967年,毛主席曾查过自己的稿费累计情况,当时就已经达到了570万元。毛主席去世后,汪东兴再一次对毛主席的资产进行了清点,此时稿费已经累积到了7582万元。2001年,这笔钱更是达到了1.3121亿元,这自然是一笔巨款。

毛主席对待这笔巨额稿费,从来没有将其完全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这些钱都是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分两个账户储存,其中一个是以公家的名义开的户,而另外一个是以毛主席的私人名义开的户。其中,毛主席的私人账户,账面上只有七八十万元。

也就是说,毛主席把自己的大部分稿费都充作了公家财产,只留了一部分给自己备用。1967年的那次查账后,毛主席看到五百多万元的存款,直接大笔一挥,要将其中的五百万交党费,但这一想法被劝阻了,没有实现。

在平时,毛主席的确也频繁使用稿费。一部分开支是用于补贴生活,当家里钱不够用的时候,毛主席就会批条子,让管家吴连登去支取一些钱。

但这一用途花的钱不多,毕竟以毛主席那种一双拖鞋都能修补七八次的简朴作风,生活上花钱的地方太少了。

毛主席花钱最多的地方,是给别人送钱。毛主席在对待身边有困难的工作人员、家乡那些贫困的亲朋好友以及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同志时,往往都会不吝钱财对他们提供资助。

从1959年到1961年,毛主席就曾分批提取二十二万元给七位党外知名人士,其中有十万给了章士钊。

章士钊在革命年代的时候,给困境中的毛主席提供过两万元的资助,所以毛主席后来就以“还债”的名义给家境困难的章士钊提供资助,事实上这笔资助一直持续到章士钊逝世。另外,毛主席还曾在1966年给著名爱国人士程思远送去过十万元。

在毛主席的身边人中,机要秘书张玉凤、保健医生吴旭君、警卫局局长汪东兴都曾接受过毛主席的馈赠,毛主席曾先后两次给汪东兴给了四万元,其中一万五千元是用来让汪东兴盖房子的。

还有卫士长李银桥以及多位卫士,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多或少也都接受过毛主席的帮助,少则几百,多则上千。

还有就是亲朋故旧,毛主席在老家韶山有很多亲戚,他们中一部分人的生活很穷困,这些毛主席也都看在眼里。比如毛主席的堂弟毛泽连,早年因为跟随毛主席干革命,落下眼部残疾。

后来,毛泽连去北京见毛主席,毛主席在给他提供衣食的同时,还安排给他治病,在送他回去的时候也给他拿了几百元作为生活费。

毛主席此后还多次问候毛泽连,每次也都会给他寄钱。还有毛主席的另一个堂弟毛泽荣,他后来到北京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在分别的时候也给他塞了钱。

另外,像福建莆田的一个小学教员李庆霖写信反映学生的生活困难;湖南一位叫伍如春的老先生写信反映自身的困境,他曾是毛主席的同学,也和毛主席一起干过革命;罗哲烈士的遗孀曹云芳写信反映家庭的困难;毛主席曾经的保姆陈玉英的女儿写信反映自己的升学问题。

像这样的事情简直数不胜数,但毛主席都一一回信并附赠钱款。虽说这一次次基本都是几百元,但林林总总的事情加起来,也是不小的开支,而钱都是从毛主席的稿费中出的。

等到毛主席去世,积累下来的稿费还是有不少。按照毛主席的意思,他是希望儿女自力更生的,但因为毛主席从未给儿女谋过什么特权,不管是毛岸青,还是李敏、李讷,他们的生活都十分清贫。

四、李敏婚后生活压力很大,晚年十分简朴

自从搬出中南海后,李敏一家就长期住在兵马司胡同的小平房里,生活一度十分拮据。后来,李敏生了二胎,两口子的生活压力就更大了。

毛主席就因此在1975年的时候给过李敏一笔钱,让她补贴家用。但李敏既要照顾两个孩子,又要照顾年老多病的母亲,肩上的担子还是十分沉重。

1979年,李敏的妈妈贺子珍去福建探望哥哥贺敏学,回来后就中风了,从此只能依靠轮椅出行。为了照顾母亲,李敏不得不在上海和北京之间来回奔波。而没两年,贺子珍的病情再度恶化,直接住进了ICU。

但此时的李敏在北京既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一时间分身乏术。最后,还是李敏的丈夫孔令华特意请假从河北赶到上海,照料着岳母。也是因为这件事,李敏困难的处境被组织知道了。

首先是秦基伟将军,他因此特意将孔令华从河北调回了北京,让他们一家能够两头兼顾,也是帮了李敏的大忙。

李敏为此给秦基伟打电话表示感谢,而电话另一头的秦基伟则说:“孩子啊,我知道你不愿意麻烦人,但有困难不能憋心里,要和我们讲。就算是一名普通士兵,有困难组织也要解决,你们也需要组织的帮助。”

而就在这不久后,中央便从毛主席的遗产中拨了八千元给她,另外还送来了两件电器。对此,李敏也是非常感激。

在那以后,李敏一家依旧过着平淡的生活。而在1984年,她的母亲贺子珍最终还是去世了,李敏又一次经历了失去至亲的痛楚。1999年的时候,李敏的丈夫孔令华也因为车祸和医疗事故去世,这次打击几乎使李敏一病不起。

此时,李敏的儿子在国外从事外交事务,女儿也在读书。李敏的病倒几乎将这个家庭再次推向谷底,女儿孔东梅不得已给组织写信,最终,他们一家渡过了难关。

也是从这次之后,李敏一家的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她的女儿从了商,经营着一家书屋,儿子的工作也有了起色。

在自家的日子向好之后,李敏首先想到的却是回馈他人,她后来曾多次给有困难的亲人提供帮助,尤其是家乡的两个叔叔,也就是毛泽连和毛泽荣。

毛主席在生前曾特意嘱咐李敏以及李讷,以后要替自己多照看这两位弟弟,两个女儿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

不管是李敏还是李讷,都一直关心着两位叔叔,后来毛泽连去世,李敏还联合家里其他人,大家分别给老家寄去三千元。这种种事情,无不说明着毛主席一家的人情味。

结语

作为毛主席的长女,李敏与父亲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纵然他们曾分别近十年,但毛主席对女儿的爱一直是浓烈的。

毛主席对女儿的爱也是立体的,不止是生活上的宠溺,还有精神上的塑造,他始终以一个严格的态度要求着李敏,让她以一个普通人的方式生活着,教导她简朴节约。

这些对于李敏人格的养成意义很大,也正是因为父亲对她的巨大影响,使得毛主席的去世对李敏成为一个沉重的打击,让她一度病倒。

而李敏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父亲去世五年后,居然还有自己的一份遗产。对于当时生活十分拮据的李敏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八千元、一台电视和冰箱,成为了毛主席留给李敏的最后念想。

但其实我们要说,钱并不是毛主席最大遗产。毛主席最大的遗产,对于儿女来说,是他的精神宝藏,而对于新中国来说,则是一个旭日喷薄的国家。

毛主席去世时的中国与建国前相比,人均寿命提高三十岁、文盲率下降60%、近七亿人摆脱了饥饿、工业化初具雏形、社会风貌极大改观......这些才是毛主席最伟大的遗产,因为这些功绩,他老人家无愧于一代伟人,人民也将永远怀念他。

参考资料:

五十三位中国公民获苏联卫国战争纪念勋章,包括毛泽东女儿——新华网

伟人毛泽东的婚姻和子女们——晋城党史网

贺子珍、李敏、孔东梅,毛泽东家三代女性的百年传奇——中国共产党新闻

毛泽东为什么每次资助他人都是三百元——凤凰资讯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稿酬——中国新闻网

毛主席诞辰123周年,看看这位伟人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