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看客栏目出品。

无需被提醒,出门看到各种吃的、玩的、看的都变得火红光鲜,就知道快过年了。

三年前的春节,摄影师雷宝珠在南宁周边的小镇拍下了家乡的新年。

小镇上的人们,总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庆祝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除夕夜里,乡邻们会特意准备乡村春晚,节目是中老年广场舞、不好笑的小品、山歌和怀旧金曲串烧等,表演没多精彩,但大家都想看看亲戚和邻居在舞台上是什么样。大年初一有舞狮表演,舞狮队的成员也都是乡民,平日他们是菜贩或工人,这一天,他们穿上舞狮的装扮,挨家挨户地串门,讨要红包。

如今再回看,那竟是三年里最热闹的春节。而后很多庆祝活动被取消了,街道变得冷清,年味也慢慢淡了。照片里火红热闹的新年氛围,不知能否再来。

隆重的准备

逢年过节,我总要回到家乡,这个距离南宁30多公里的小镇,比城里有更多传统年味。

小镇每隔三天会有一次“圩日”,即趁圩赶集的日子。平日里小镇很冷清,只有圩日会热闹一点,这一天,村镇的小商贩会带着各类农产品聚集在镇上摆摊,也有一些外地过来的商贩,开着面包车来,兜售时下流行的生活用品或小玩意,一边叫卖一边演示,引来不少村民围观。

在这种热闹的农贸集市里,似乎更能切实体会到生活的质感,每个摊卖的东西都不一样,摊子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菜贩们在地上铺开一层布就摆上自家种的蔬菜、水果,那些表皮带着疤痕的不完美的蔬果往往很好吃。还有开摩托车来卖鸡鸭的,鸡鸭笼就架在摩托的后座。在集市里转一圈,听着商贩的叫卖,看眼前人来人往的忙碌和交易,很容易为一些细节感动不已,小镇好像多年来都没变。

除夕前的最后一次圩日是小镇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这天在外打工的人们多从外地回来了,街上人头攒动,家家户户都到集市上置办年货。这是一个人们有充足理由消费的节日,人们大肆购买鸡鸭鱼、水果、鞭炮、日用品等。摩托车是村镇上常见的交通工具,过年期间常会看到一部部摩托车载着三四口人来赶集,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赶集结束后摩托车还要载着三四人和一堆年货回家,村路坑坑洼洼,可车子就这样厉害地颠簸过去。

大柊叶长达三四十厘米,是用来包年粽的。过年包粽子是广西部分地区的风俗,年粽是我们春节期间必备的吃食,以糯米和去皮绿豆为配料,内馅放腌好的五花肉、板栗等。人的味蕾大概是有记忆的,临近过年我总会想起年粽的味道。小时候很喜欢吃年粽里的五花肉,入口即化香腴不腻,绿豆和糯米吸足了肉馅香味,吃起来唇齿留香。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几十个年粽,不仅自家吃,走亲访友也会带上一些赠人。每个粽子两三斤,祭祖走礼的则大到四五斤,一个粽子足够一家人吃。

包粽子的过程是漫长的,除夕前几天,妈妈们就要去山上到处找柊叶,也有人为了省事直接在市场上买。做馅料用的绿豆和糯米要提前浸水泡发,五花肉要提前放佐料腌制一两天。因为工作量较大,包粽子成为一项家庭活动,过年前常看到三五个妇女聚在一起分工包粽子。

我们家是妈妈和奶奶负责包,包的过程很简单,摊开三五张粽叶,先铺一层糯米,然后铺绿豆,中间放置五花肉,再铺绿豆和糯米把内馅盖住,最后把粽叶裹起来,用线或者草绳捆绑固定。

妈妈很擅长包粽子,常有街坊来找她帮忙包。包粽子看似简单,要想包得好并不容易。我每次都掌握不好糯米和馅料的比例,包的时候粽叶可能会裂开或是不饱满。因此,妈妈只让我参与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比如剪粽绳。

粽子体型大且数量多,一般的蒸锅蒸不了粽子。家中手笨的男性一般就负责简单的煮粽子工作,把包好的粽子拿到楼下或室外空地的柴火灶台上蒸煮大半天,期间也不能闲下来,要观察火势大小、及时添柴。锅中的沸水不断蒸腾,氤氲水汽中年味渐浓了。

除了年粽,粉利也是春节期间的必备食物。粉利是桂北、桂南地区的常见食材,一般只有过年前后才有得卖。它以大米为原料,磨成浆然后蒸煮而成,口感上相对于年糕更自然更柔和。粉利寓意来年有好兆头,所以广西人通常在过年期间吃粉利,以讨吉利。

吵闹的新年

我们家的年夜饭都是自己做的,鸡鸭鱼永远是年夜饭的主角,芋头扣肉、白斩鸡、鱼扣、酸笋鱼头汤是广西过年餐桌上常见的几道菜。除夕这天家人从早上就开始忙活了,为保证食材的新鲜,鸡鸭鱼都是当天宰杀。鸡鸭都是前几天就买好的,会拴在厕所里养几天。所以除夕前夕我家总能听到鸡鸭叫声,厕所总有鸡鸭屎味。等我和鸡鸭一起生活几天有了感情后,家人就开始杀鸡杀鸭了。

一大早,奶奶就煮好了一大锅热水,用来烫鸡鸭以便拔毛。妈妈们负责打理厨房,爸爸负责把食材拿到附近的江里清洗。洗鸡鸭是很繁琐的,要一边洗一边处理内脏,为了省水,村里人习惯到江边清洗食材。除夕的早上,总能看到一排男性蹲在江边洗鸡鸭,那天江面上会漂浮一些蒜叶、动物器官之类的东西。

我和姐姐负责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择菜、刷锅洗碗。其实每年年夜饭的菜式都差不多,重复的菜色对我来说很乏味,也早就吃腻了。但我很享受的年味是,一家人都在厨房忙碌、分工做菜、聊家常的氛围。

如果没有疫情,除夕夜里镇上会有乡村春晚,晚会八点半开始,街坊们吃完晚饭都会纷纷出门看节目凑热闹。表演场地在镇上的集市中心,舞台是临时搭建的,比较简陋。在舞台上表演的多是中年人,常见的节目有中老年广场舞、不好笑的小品、穿着廉价民族服饰唱山歌、怀旧金曲串烧等。上台的阿姨们对舞台表演很用心,除夕前会每天抽时间排练,准备统一的着装,年夜饭也要早点吃完以便准备化妆上台。

上台表演节目的都是街坊邻居,舞台没什么门槛,人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我妈也曾怂恿我上台唱歌,因为只要提供节目就能拿到红包(大概几十块),我想我还是不出来丢人了。

演出结束后我们就回家守岁了。春节期间,每个夜晚都无比吵闹。乡下从不禁放烟花鞭炮,哪里都可以放炮,炸水塘、炸牛粪,对于小孩子,鞭炮有一百种玩法。小时候最喜欢拿利是钱(红包)去商店买各种烟花鞭炮,火柴炮、摔炮、冲天炮等。我喜欢除夕夜里12点的烟花,眼前烟花应接不暇,耳边是连绵鞭炮声,此起彼伏,浓重的硫磺味在空气中弥漫,那是新年的味道。

每个年初一的早晨,我都是被鞭炮声和锣鼓声吵醒的。大年初一的舞狮表演是镇上多年来的传统。舞狮队出现在街头,伴随敲锣打鼓的声音,所到之处,都有一群人跟随围观。

舞狮队的成员并不固定,由乡民自愿组团参加。成员们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有的是菜贩,有的是工人,只在过年的前几天抽空进行排练。初一早上,舞狮队会从街头舞到街尾,挨家挨户串门。

街上很多人家为了讨个好彩头,会把家门打开,欢迎舞狮队进自家表演一番,寓意迎祥纳福、五谷丰登。舞狮动作有很多,跳跃、奋起、常态、鞠躬等,待舞狮队在屋内表演结束后,屋主会给舞狮队一个红包,然后燃放一串鞭炮以示舞狮仪式结束,舞狮队在鞭炮声中前往下一家。

最有意思的是红包环节,有的屋主直接把红包递给舞狮队,而有的屋主会把红包放在高处,或是从二楼窗户吊下红包让舞狮队想办法拿,这时候才看到舞狮队员叠罗汉取红包的招式,很精彩。

小时候我常常跟在舞狮队后面,从街头走到街尾,尽管舞狮队的动作都是那几样,但还是和小伙伴们看得乐此不疲。最近几年,年轻人很少会参与到舞狮活动中了。因为疫情,镇上也已经三年没看到舞狮表演了。

大年初二不能睡懒觉,这天是祭祖拜庙的日子,祭拜祖宗要赶早,先祭拜自家祖宗,再去宗族庙里上香。为祈求福运,有的人甚至夜里就去抢头香。

在我们镇上,大年初三至十八,周边一些村屯的居民要吃开年饭,每天轮到不同的村,俗称“赶大排”。村民们会准备最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即使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客人也会受到热情招待,家里来的客人越多,意味着新年越有福气。

我总觉得别人家的开年饭比我家年夜饭要好吃,开年准备的饭菜类似农村吃席的饭菜,硬菜很多,菜式也丰富。以前上学的时候,从初三到十五都会有同学邀请我去他们家吃开年饭,有时一天要赶几场饭局。只需带上几斤水果和零食,即使两手空空也会受到主人的欢迎。“赶大排”的时候非常热闹,原本冷清的乡镇道路会出现堵车的情况。很多商贩看到了商机,就去村里摆摊卖小玩具、小零食,过年期间的小孩总是不缺零花钱的。

期待又厌倦

对于过年,我其实有着复杂的感情。小时候自然是很向往春节,那意味着无尽的零食和玩乐时光,可以买新衣服、新玩具,还有红包可以收。家人的身体也都健康硬朗,生活无忧无虑,最浓的年味都留在童年记忆里了。

长大后就不像童年对春节有那么多的期待和兴奋感,我从享受乐趣的孩童变成提供乐趣的大人。当我给小孩和长辈发红包的时候,深刻体会了能量守恒的定律,小时候收过多少红包和礼物,长大后就要双倍奉还。小时候不分白天黑夜扔鞭炮,长大后就会不时被鞭炮声吓到。

最近两三年,我突然发觉家人老得好快,开始很珍惜过年时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尤其疫情这几年,年味越来越淡,很多传统习俗都在消失。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不仅乡村晚会取消了,大年初一也没有舞狮活动了。人们大多待在家里,很少出门,街上冷冷清清,亲友之间也不串门。近两年春节期间逐渐恢复探亲访友了,但乡村晚会和舞狮活动都没有恢复。春节越来越冷清了。

当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是需要一些丰盛而具体的物质来慰劳自己的,我仍然期待一个热闹的春节。赶大集、买年货、放鞭炮、拜庙等过年的诸多仪式,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忙碌热闹起来,心理上也跟着热闹起来,让人们在寒冬过去之际,辞旧迎新、怀抱希望。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

作者:雷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