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自古以来都是万家团圆的好日子,可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对唐朝大诗人韦应物来说,他的春节只能写诗发发牢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面这首诗可以看出,韦大人的牢骚不是一般的大,而且发牢骚的原因也说清楚了:别人春节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他却要在春节值班,独守着那冷冷清清的衙门,孤寂而无聊。而且年年如此,自从当官后,他就没回老家过年。

韦应物是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他14岁就参加了工作,职位是“右千牛”,给唐玄宗李隆基做侍卫,后来到地方上做官,再后来回到朝廷做官。可以说做了一辈子的官。写上面那首诗的时候,韦应物已经不是右千牛了,早已做了郡守也就是现在的市长了。

从韦市长所发牢骚看,似乎唐朝官员春节期间是不能回老家过年的,都得上班。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唐朝有7天的春节假。唐玄宗曾经颁布《假宁令》,明确规定重大节日放假7天:

“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上面的元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春节具体的放假日期是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四。按理说,7天时间不多,也不少了,跟我们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的春节假一样多,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双亲、兄弟姊妹了,为什么这个韦应物就不能呢?

原来,此中另有玄机。

要知道,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不像现在的高铁、飞机、轿车,出行往往能做到“一日达”。那时候,出行靠骑马和坐牛车、马车,车马速度慢,离京都长安远的地方如广东、福建,得几个月;离京都长安近的地方如山西省,也得好几天时间,一来一回,7天早过去了。还回去干啥?

所以,对于外地官员,放假7天并不足以让他们回老家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问题来了,这个韦应物,他并不是外地官员,而是本地官员。安史之乱前,他至少在京都长安做了7年官(从750年到756年),安史之乱后,韦应物做过地方官,也回过长安,任京兆府功曹、高陵宰等职。韦应物是“京兆杜陵人”,也就是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朝的都城长安也在陕西西安。也就是说,春节7天假,足够韦应物回家的了,他不回,还发牢骚,是何道理?

其实,这涉及到唐朝另外的一些规定,就是长安官员和地方大员们,在正月初一是必须要给皇帝拜年的。这个规定,等于将7天假腰斩,腰斩后前后只有3天时间,能够活动的范围就小多了。

不过3天时间对于韦应物来说,仍然可以回趟老家,只不过匆忙一些而已。他之所以不回,是因为还有公务拖累着他。

或许有人问,放假了还有公务吗?有的,跟现在一样,哪个单位都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有人值班,有人照常在处理事情。

韦应物给唐玄宗当侍卫时期,执行的是换班轮休制度,一昼夜内有休息时间,但几乎每天都要值班,假期也要值。值班就是他的公务。

后来他到地方上做官,做过河南兵曹这样的军职,做过鄠县县令、栎阳县县令、滁州刺史、苏州刺史这样的父母官,更加是公务缠身,假期也有公务。

因为唐代的假期制度规定,放假期间,军务必须处理,而且放在首位,有延误军情者,严惩。刑事案件必须处理,一旦出现伤人、杀人事件,衙门管事人员必须迅速到位解决问题。若出现突发灾情,比如火灾、水灾等,也必须第一时间去了解情况,组织人力、物力赈灾……

其实,越是像春节这样的节假日,越是容易出事情,因为大家都放假了,都在外面玩,人流如潮,熙熙攘攘,事故率大大提高。

所以在唐朝,为官者想回老家过年,与父母团聚,实在是一种奢望。

那么,是不是其它朝代就好一些呢?

我们从唐朝往前看,汉朝是第一个真正将春节的时间固定下来的朝代,根据《汉律》的记载,春节假期为3天,比唐朝还少了4天。

再从唐朝往后看。宋朝,《宋史》记载,宋太宗赵光义规定春节假为7天,与唐朝一致,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明朝的春节假前紧后松,明初,朱元璋自己工作勤奋,也要求他底下的官员工作勤奋,春节假居然只有1天。朱元璋死后开始增加,达到5天,有《明会典·节假》为证:

“凡每岁正旦节,自初一日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

据说明穆宗、神宗时,明朝官员有二十六天春节假,其实那是将小年假、春节假、元宵假合并的结果。不准确。

到了清朝,春节假也是5天。不过清朝的假期很特别,是上一年的腊月26到腊月30。《清史稿》记载,清朝皇帝在每年的腊月26日“封笔”和“封玺”,不再工作了,官员们也跟着进入休假期。可是到了大年初一,老百姓过年的高潮时节,皇帝却要举行“开笔”和“开玺”的仪式,又开始工作了。所有官员不得不结束假期,跟着皇帝一起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历朝历代的春节假,主要是7天,也有5天的。这么短的时间,在古代那种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回老家过年是很难的,也是不划算的。唐朝诗人韦应物所发的牢骚,应该代表了古代所有官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