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在东奥舞台的聚光灯下,一群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之音演唱了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他们质朴而优美的歌声不仅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更是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信、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群在鸟巢体育场内唱响世界的孩子们背后,是一位退休老人默默奉献、无私耕耘数十载的成果,十几年来,老人每年数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不仅为当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倾尽心血,更铸就了他们的音乐梦。

2022年3月19日下午,退休民警、中国新闻家邓拓长女、马兰村人民教师、红色基因传承人因突发脑血栓倒在了去往马兰村的崎岖山路上,最终经抢救无效,于3月21日23时48分在北京天坛医院逝世,享年7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风雨无阻的18年岁月里,邓小岚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安逸的退休生活,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马兰村以60岁的高龄做起了一名义务支教老师,她不仅将全部的退休金捐给了马兰村,还主动协调各方帮助村民们修路、盖教室、发展红色旅游,2019年,在她和全村人的努力下马兰村终于实现了全面脱贫。

而她之所以和马兰村有如此深厚的羁绊,还要从他的父亲、无产阶级革命家邓拓说起。

冲锋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1912年,邓拓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乌石山麓,父亲是前清举人,曾做过知县,清朝灭亡后,便回到福州以教书为生,虽然在当地邓家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却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邓拓亦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在父亲和兄长的影响下,自小便饱读诗书,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和文化名著,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926年12月北伐军进入福州,受革命思想影响,年仅14岁的邓拓便主动办起了“我的图书会”小图书馆,传阅“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受新思想洗礼,革命的种子不知不觉的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

高中毕业后,邓拓怀揣着美好的愿景,为追求真理、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独自一人来到了思想更加开阔的上海,在这里他得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先进思想和革命报刊,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思想上也有了本质的变化,对中国的未来也有了新的向往与期待。1930年,邓拓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革命道路,并先后担任了中共上海法南区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和中共南市区工委书记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被日本攻陷,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此时邓拓一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边参加群众示威,在闹市街头宣传演讲,为抗日救国四处奔走。然而不幸的是,在参加广州起义五周年活动中,邓拓不幸被捕,后被关押到国民党苏州反省院,但在被关押期间他坚贞不屈,并作诗“生死浮云浑一笑,人天义恨两无穷”,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赤胆忠心。

邓拓被家人取保出狱后,继续到河南大学深造,并于1937年9月在朋友的安排下,奔赴晋察冀根据地,开启了革命斗争新的起点。

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邓拓创办并主编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党报之一“抗敌报”,从此开启了他的新闻生涯,1940年“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担任社长。同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而日军为了报复八路军,掀起了疯狂的大扫荡,在岗村宁次带领下,试图以“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彻底消灭晋察冀的共产党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敌我斗争形势如此严峻下,晋察冀日报的重要性凸显,如何在如此复杂的斗争下,将党的声音及时地传递到各地群众中,安抚人心、鼓舞士气成为了重中之重,而随着晋察冀日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邓拓等晋察冀日报的骨干便成为了日本鬼子扫荡中的重要目标。

于是为了躲避扫荡并将晋察冀日报继续办下去,邓拓等一行人用几十匹骆驼驼着他们的“印刷厂”,沿着弯曲的山路,绕过大山深处,来到了几乎与世隔绝的马兰村。

当地的村民虽大多都不识字,但质朴的他们知道邓拓等人是要办大事的。

就这样靠着当地村民们的掩护下,邓拓等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继续出版着日报。并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出版了最早一版的“毛泽东选集”。

当敌人搜山时,还没等到山下,乡亲们便推倒‘消息树’,邓拓等人就迅速将设备坚壁好,报社人员藏起来或转移出沟。等敌人一走,再把设备挖出来,继续出报。

1943年11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终于失去了耐心,他们包围了晋察冀日报的驻地马兰村,抓了当地群众32人,并向他们逼问报社机器的掩埋地址,然而被抓的人却都齐答道:“不知道”,没有一个人泄密,最终日本鬼子残忍的杀害了马兰村19位村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兰惨案”。

1943年12月24日,邓拓的妻子丁一岚在一次突围后生下邓小岚。可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邓拓和妻子不得不将邓小岚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里,直到三年后抗日胜利,夫妻二人才将三岁的邓小岚接回去。可夫妻二人对马兰村的深厚感情却没有断,马兰村也一直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为此他们特意将一枚“马兰后人”的特制印章留给了邓小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筑造一个新的梦

全国解放后邓拓是第一任人民日报社长,而邓小岚的母亲丁一岚则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二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建设、人民幸福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在父母勤俭节约、朴实做人的教导下,邓一岚也如野草般,快速地长大了。

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后,邓小岚被分配到山东工作,并于1995年被调回北京,退休前一直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

1997年,邓小岚为追寻当年父辈们战斗过的足迹,第一次回到离北京350公里外、驱车也需要5个多小时的大山深处的马兰村,然而眼前破旧的房屋、狭窄的道路、低矮的教室,立刻让马小兰湿了眼眶,她万万没想到父辈们曾经战斗的革命圣地,如今竟如此破败不堪,她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做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当马小岚顺着破败不堪的道路走入孩子们读书的教室的时候,她更加惊呆了,她不敢想象这个四处漏风、几近倒塌的地方竟然是孩子们长大的地方,她当即联系自己的兄弟姐妹,凑够了4万多善款为孩子们翻新了教室。

2003年,邓小岚陪着晋察冀日报的老人再一次来到马兰村,为在马兰村牺牲的晋察冀日报的英雄扫墓,恰逢此时马兰村小学的学生也在为烈士扫墓,邓小岚一时兴起便建议让马兰小学的学生为烈士们唱首歌,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孩子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无论是少先队歌,还是学习雷锋,学生们都不会,最后在她的带动下,孩子们唱起了国歌,可即便是国歌,也只有少数的几个孩子会唱,这让马小岚心里酸酸的。

此刻邓小岚终于知道她能为马兰村做什么了,给孩子们一个拥有音乐、自信的童年。

邓小岚高中时开始学拉小提琴,大学时加入了校乐队,而在父亲含冤而死、母亲被批斗的那段艰难岁月里,小提琴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大学毕业后,邓小岚被分配到山东泰安,直到50岁才回到北京,几十年的平凡岁月里,音乐是陪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自己对音乐的特殊理解,她才知道音乐是多么重要,而没有音乐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航

2004年邓小岚退休后,承担起了为马兰惨案遇害者修建纪念碑的工作,暂住在马兰村,此时她便有更多的时间教孩子们唱歌。

初次接触音乐的孩子们,很快就从音乐当中汲取了不一样的快乐,他们模仿着邓小岚的样子欢快地唱着,尽管他们对音乐只是一知半解,但自此潺潺的胭脂河边不仅有追逐嬉闹,还有了悦耳的歌声。

一年多以后墓碑修建完成,但马小岚的心里却牵绊着马兰村的孩子们,为此她仍旧常年往返于北京和马兰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岚每一次进山都是早上8点从北京的家中出发,先坐火车到定州,再从定州坐班车到阜平县,再从阜平县坐班车到马兰,顺利的话晚上7点能够到达马兰。而这样的情况直到2010年阜平县通了高速路,这段路程才缩短为5个小时。

每一次到马兰村邓小岚至少要呆一周,长则一个月,她将音乐的梦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乐器,起初她自己出钱购买、后来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凑了一批、再后来政府赞助了两批乐器,孩子们才算有了属于自己的乐器。

由于孩子们的音乐基础较差,她就带头苦练,一段歌谱几十次奏,一首歌曲上百次唱,一个弹奏动作成千次练。在邓小岚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从不识谱子的“大白嗓”到挑战外文歌曲,从独唱到合唱,从小提琴独奏到多种乐器合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邓小岚组建了马兰村小学第一支乐队“马兰小乐队”,为了能够让这支乐队达到演出水平,邓小岚既要对他们单独辅导,又要经常组织乐队合练,于是为了节约时间,邓小岚索性就在音乐教师隔开一个空间,放上桌子和床,用作自己休息。

在邓小岚的坚持和努力下,从五音不全到能完整唱出一首歌,再到成功演奏一首曲,孩子们用音乐回报了邓小岚。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能够有一个表现的机会,一向不爱求人的邓小岚主动联系了电视台,为孩子们争取了一个表演的机会,而这第一个舞台就是学校的操场,观众就是十里八村闻讯而来的乡亲。

这次演出不仅让孩子们登上了电视,更让孩子们用音乐展现了他们的自信的一面。

2008年10月,邓小岚第一次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来到北京,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马兰乐队小型音乐会”,为《晋察冀日报》报社的老报人们演出。之后他们的足迹遍布湖南、浙江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6月,孩子们登上了《红歌嘹亮唱响中国》演唱会大舞台,与著名主持人、歌唱家同台献唱,共庆建党90周年。在2012年北京卫视春节联欢会上,他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合演的节目《我们的田野》受到广泛好评。他们还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欢乐英雄》等节目的大舞台,为全国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2013年8月,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全国同类音乐节开创者之一。马兰小乐队同将军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演出团体同台演出。

2015年,在马兰小学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三层音乐城堡,自此孩子们在浪漫的城堡里享受美妙的音乐,希冀灿烂的未来。

随着马兰小乐队的影响越来越大,邓小岚心系马兰的故事也打动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他们决定让乐队的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然而这却是一首演唱难度极高的歌曲,而从接受任务到开幕式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邓小岚和孩子们争分夺秒,每天要进行5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合唱训练,甚至连春节都没有休息一天,最终在孩子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力、超越自我的精神,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用纯真、质朴的歌声完美地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让孩子们想不到的是,2022年3月19日下午,他们亲爱的、敬爱的邓小岚老师因突发脑血栓永远地倒在了去往马兰的路上,只可惜她没能再看孩子们、及她热爱的那片土地最后一眼。

邓小岚生前虽没留下遗嘱,但她早已向家人表露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安葬在马兰村,最终经过家人及阜平县领导和马兰村村民的协商,决定将邓小岚安葬在晋察冀日报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七位先烈身旁。

在邓小岚的墓碑上,镶刻着她生前说过的一段话:“音乐就像朋友,无论快乐与忧伤,只要你不放弃她,她永远都不会离开你。通过学习音乐,对自然、对祖国、对家乡的爱会沁入到孩子们的灵魂中。教孩子们音乐使我收获了极大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墓碑的背面是邓小岚的生平介绍:“邓小岚是晋察冀日报社长、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的女儿,出生在艰苦的反扫荡岁月中,太行山母亲的乳汁哺育了她。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在山东省泰安制药厂、北京市公安局工作。2004年退休后来到马兰义务辅导山村孩子学习音乐,默默坚守18年,2022年孩子们在第24届冬奥会上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纯净的歌声感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