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的大量剩余船只,有些外销、有些拆解,还有一些进行现代化改装后继续使用。现代化改装可能涉及武备、电子设备、上层建筑、动力系统甚至内部布置,加装,拆除,变更或重建,但船体的外部尺寸通常是无法改变的,自这条船建造完成就无法改动。

然而,这些动作也有改变了船体长度和排水量的大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首异处的“纳瓦索塔”号油船(USS Navasota ,AO-106)正在进行切断接长改装,摄于1960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被完全切断船体的 “普罗秋斯”号潜艇供应舰(USS Proteus ,AS-19)。切断接长改装可能是计算机时代前最复杂的工程之一。

第一部分:油船

战争阴影出现在地平线上的1939年,美国政府与标准石油公司签署了12条T3-S2-A1“国防油船”的合作协议,一旦需要,它们可以快速改装为军用船只,因此区别产生的额外开销将由政府补助,这就是著名的“西马龙”级舰队油船,最初8条由标准石油公司使用,另4条直接编入海军——战争爆发后自然全部被军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4月杜立特空袭东京时,涂装着MS12迷彩的首舰“西马龙”号(USS Cimarron ,AO-22),自“企业”号航空母舰拍摄,舰首可见2座单装5寸炮塔,后以敞开式高炮取代。该舰未进行切断接长改装,1969年退役。

二战期间,又建造了三批次共计19条西马龙级,各批次外形特征有所区别,战时有“尼奥肖”( USS Neosho ,AO-23)和“密西西尼瓦”(USS Mississinewa,AO-59)号被击沉。这些航速达18节的油船有5条进行了切断接长改装,但其余也都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密西西尼瓦”号1944年11月被日本“回天”自杀鱼雷击沉,2001年,应密克罗尼西亚政府要求,美国海军从残骸中抽走了近200万加仑残油,约为被击沉时载量的一半。“尼奥肖”则是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被日本舰载机当成航空母舰炸沉。

幸运的战利品

1945年,美国获得了德国海军幸存的“迪特马欣”号(KMS Dithmarschen)辅助船。与美国的单一功能但全面服务理念不同,德国海军的辅助船只专门为一类作战舰艇设计,如鱼雷艇、潜艇或扫雷艇,但可以满足此类船只的燃油、弹药和备件等综合需求。航速22节的“迪特马欣”则是专为供应大型水面舰设计,除了数千吨的燃油外,还能提供弹药、轻质燃油、润滑油、备件、食物与淡水,甚至维护人员的“一站式”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结束后数周被美军看押的“迪特马欣”号,仍保留着德国海军迷彩。

美国海军评估该舰时留下深刻印象,次年该舰以“柯尼库”号补给油船(USS Conecuh, AOR-110)名称重新在美国海军服役至1956年,1960年拆解。此时,该舰的建造和使用理念已将美国海军的海上补给构建出新的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在弗吉尼亚海岸锚泊的“柯尼库”号,重新服役后更换了美制火炮、雷达、无线电台和最重要的补给索具。

新方法

1947年,曾在马里亚纳和硫磺岛指挥辅助船只单位,被誉为海上补给技术专家的爱德华·帕雷(Edward Paré)上校在美国海军军事学院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讲座。帕雷首先明确了二战期间对海上补给需求的增加:“饭量”显然更大的航空母舰取代了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相比之下,前者搭载的舰载机要消耗大量的航空燃油和武器,在战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尤以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年为甚。

而随着更大,耗油率也更高的喷气式飞机上舰,油弹等配套物资所需吨位会更多。帕雷指出,战列舰时期的补给模式效率不足。二战后期,航母战斗群的作业流程是减速到几节,让缓慢的辅助船只和航母并排航行到足够靠近,钩住,输送货物,脱钩,分离。燃油,弹药,干货,逐次进行。帕雷认为,“迪特马欣”号的“一站式”补给最高可将效率提升3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补给问题的穿梭模式示意图:1-单一功能的补给船只从岸上装载对应物资;2-低速补给船与快速战斗支援舰(AOE)汇合将货物输送至后者;3-AOE与航母战斗群汇合进行一站式补给;4-与此同时,低速补给船返港重复开始此循环。

但二战标准的西马龙级无法满足一对一补给AOE,而为一条AOE配备两条油船又会导致功能的浪费,只需第二条油船一半的运输能力。1960年代初期,令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想法被定为解决方案:把现有的二战油船物理层面上放大!

首批改装

自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末期,美国国会未对战后新造油轮提供任何拨款,导致1962年只有6条新型“尼奥肖”级(使用了战沉舰的名字)能够一对一为AOE供油,急需更多同级别船只。

美国海军估计,切断接长一条二战油船需要2000万美元(合2022年1.857亿美元,下同)而建造一条大型新船要4500万美元(4.18亿美元)。改装5条西马龙级可以将补给能力翻倍,短期内可以省下上亿美元。长期考虑,新型油船的运行周期为30年,而高强度使用了15-18年的西马龙级,即使完成改装也只剩下一半寿命,考虑到这一时期美国海军海上加油能力的明显不足,这一缓兵之计还是得以实施。

1962年,国会在海军FY63预算听证会上通过了“纳瓦索塔”号和“瓦卡莫”号(USS Waccamaw ,AO-109)改装项目,次年“米斯皮里安”( USS Mispillion ,AO-105)“帕瑟姆斯克”( USS Passumpsic ,AO-107)和“波科达”( USS Pawcatuc,AO-108)三舰也获得了拨款。

作业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帕瑟姆斯克”号新的中段船体在俄亥俄州洛林(Lorain)的美国造船公司下水。

进入干船坞的船体以乙炔气自船首区域后的某肋骨切断,占大部分的后段船体注水后浮起,移出船坞。新的120米(394英尺)船体中段则是全新制造的,进入干船坞后再排干,焊接到船首上。然后,旧的后段船体回到船坞,上层建筑尽量拆除零件减重后,从船体上切割下来,用一台190吨吊机移到新船体的预留位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吉特湾桥梁与疏浚公司(后为洛克希德下属的造船子公司)承担了若干切断接长业务,瓦卡莫”号的中段船体外包给了日本川崎造船厂制造,再上溯十几年简直无法想象。

旧的中段船体也要与后段船体切割开送去拆解,当然比新船体短了不少。尾段则焊回新的中段上,构成了一条头尾旧而躯干新的完整船体。每一步只需要几天时间,最后的注水步骤(将切断的旧船体移出,并移回船尾)可以在同一天内完成。

当然改动不仅局限于船体:美国油船之前使用多种软管和油槽,二战期间最常见的是各种直径以外部绳索加固的软管,改装后统一为英国皇家海军设计的7寸管,较小的船只则使用2.5寸管。蒸汽绞盘被电动液压的新型号取代,吊臂也从悬臂式改为桁架和吊杆,软管则以冲压张紧的绳索强化,一系列措施使补给作业时两舰距离可拉开至95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时期软管(上)和新型7寸管(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悬臂起重机(上)和“纳瓦索塔”号改装后,与现代补给舰基本相同(下)。

长度和排水量的增加意味着改装后的船体航行特性也有显著区别,加油过程中迅速的配平和吃水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二战时期的船舵被两具现代的配重平衡舵取代,以使其获得最大的螺旋桨尾流接触面积。桨轴和支架也进行了更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斯皮里安”号的方向舵特写,上方的护架是为了避免拖船碰撞方向舵或螺旋桨安装的。

加装了一座柴油发电站,以应对现代船只电力需求的大幅增加,因此在后甲板上竖起另一座称为“笨蛋下水道”(Donkey Funnel)的细长烟筒(下图箭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装后的“帕瑟姆斯克”号。

新船体在原有的舰首炮位后方空出了一大块甲板,此处强化后作为直升机平台。这些油船并没有搭载直升机,也没有配套的维护设备,只能供垂直补给作业时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卡莫”号的直升机平台可见多条引导进近标识,天气状况和平台上货物分布都会使降落航线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C-4战斗支援中队(非今日装备CH-53E的同名单位)的一架UH-2A“海妖”直升机正准备降落在该舰上。注意机头指向与甲板标识线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移交军事海运司令部前,二战时期安装的武器仍然保留。可见“纳瓦索塔”号安装的2门敞开式Mk22型3寸炮,以及当中的Mk51射击指挥仪。

改装完成的“米斯皮里安”上面安装了一个扎眼的橙色大球——美国著名联锁加油站“石油联盟”( Union 76)的商标,如今已不知究竟何时来到船上,但在1968年越南外海执勤时已经在了。顶个大球当然是违反条例的,但无数舰长甚至舰队司令在加油作业中目睹后,并未下令处理,直到1970年代中期某日才拆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烟筒后方的“石油联盟”商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东京湾为“美国”号航空母舰加油的“米斯皮里安”号,灰色的舰体上橙色大球确实特别显眼。

越战期间,这些加长油船有时会直接为作战舰艇加油,虽然与穿梭理念背道而驰——这一理念是为了与苏联打一场远洋高强度海战预计的,北越没有驱逐舰,潜艇和远程侦察机,北部湾航行的特混舰队只要离开对方陆基雷达和鱼雷艇的作战范围即可。这些油船也能像它们在二战时期一样四平八稳的航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基站(北部湾)的航母战斗群每3天一个补给周期,迪克西站(南越外海)则是5天。这里遵从主流资料采用音译,实则为“北佬”和“南蛮”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2年在杨基站为“珊瑚海”号航空母舰直接加油的“纳瓦索塔”号。

这些改装船在另一方面体现价值:美国海军的预备航母舰长必须有很强的海军航空背景,另一先导要求则是指挥过深吃水的作战舰艇,此时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已经退役,油船恰好符合了要求。

除了标准化7寸软管,另一显著进步是加油探头的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的海上加油装置图,中心(Probe)为探头,与海军飞机的受油管相似,但介质流动方向相反。

探头在锁扣前方装有一道提升阀(与气缸进气门原理相图),与受油嘴互锁后,提升阀开,进行流体输送。受油嘴自身有一定的移动余量,以免恶劣天气或突然位移产生过大应力。两者分离后,提升阀在阀芯内弹簧作用下立即关闭。

相对二战时期的加油设备,这无疑是一个飞跃。旧式的接口上面只有简单的沟槽与加油软管咬合,平时以法兰封闭,每次作业都需要人工解口和紧固,有些船只甚至连这都没有。如果输送航空燃油,还需要连接特制的黄铜制装置,以消除钢质构件可能产生的静电和电火花(与在可燃气环境中使用铜合金防爆工具原因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代美国海军照片,一根旧式6寸软管以绳套系留。

用上了新型的加油探头之后,就可以随时输送任何特性的燃料,如果需要,甚至可以两根管并联作业加倍流量,当然受油嘴也需要两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科达”号改装后安装的7寸管和加油探头。

海运司令部

越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承受着巨大的预算压力,节省开销的方案之一是将舰队油船转至军事海运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MSC)部分私有化。MSC是美国海军部的一部分,但并非 海军 的一部分。隶属MSC的船只由商船水手而非海军人员驾驶,只有少量现役人员负责加密无线电通讯等特别任务。法律上,MSC船只不得武装,因此所有武器都被拆除。从技术层面上,它们并非“现役”但确实在军用序列中,名字前缀为USNS——美国海军的船只,而非USS,舷号前加T-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SC名下的一条“切断接长”油船,烟筒上涂装了蓝/黄识别带。

以人均薪水计算,商船水手比海军人员更高,但五角大楼不需要送他们进兵营,也不用为他们准备牙医,给他们的妻子建房或者考虑他们的退伍军人待遇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代的“帕瑟姆斯克”号,舷号已改为T-AO-107。

在1970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程度),让民间船员驾驶无防御武器的油船为航母编队补给是充满争议的。五角大楼的应对措施是将这一概念扩展到拖船、救援船和海洋地理考察船等其它非作战船只。

离场

到了1970年代末,踢跑的空罐子又来到了美国海军脚下——这些船只都已经接近或达到预计寿命。内部管线漏油、金属疲劳或电气故障逐渐开始出现。但先是卡特消减预算推迟了这些老家伙的退役时间,又有里根的海军扩张计划,对油船的需求骤增。

以上“双重打击”使得这几条切断接长的油船只能超期服役,而不是由于“值得”或者“经济”。1980年代美国海军为了让所有特混舰队能在公海航行一直承受很大压力,一旦爆发大规模海上战争,哪怕一条油船损失都可能导致局势来到悬崖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的“纳瓦索塔”号,此时最前方一组补给装置已经拆除。

“帕瑟姆斯克”号状态实在太差,1990年底在日本直接除役,次年在印度拆解。“纳瓦索塔”号1991年退役,1995年拆解。同年退役的还有“波科达”和“瓦卡莫”号,但要等到2005年拆解。最晚的“米斯皮里安”号1995年退役,2012年拆解。

第二批次

最后三条切断接长的二战油船,改装原因和结构都截然不同。四条“萨克拉门托”级AOE实现了一站式多功能补给,但成功的代价就是昂贵——单价6600万美元(6.17亿美元),是直到当时价格最高的海军辅助船只,运行开销也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萨克拉门托”号(USS Sacramento ,AOE-1)使用了未完工的“肯塔基”号战列舰(BB-66)的蒸汽轮机以减少支出。

进一步增建同级舰的需求被冻结了,取而代之的是7条“威奇塔”级综合补给舰(AOR),后者要小一些,速度也稍慢,但实惠的多。在“威奇塔”级设计过程中,对3条二战油船的切断接长方案就进行了考虑。这并非全新的想法,早在1950年7月,将一条油船改为“一站式”补给船的提议已经得到初步认可,但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不可能腾出一条油船来做实验。

来到1960年代 ,方案变成了将切断接长的二战船只变成“半条AOE”:具有后者的许多特征,但是慢很多。与节省的开销比起来,速度算是能接受的抵值。

1964年年通过了海军FY65预算的拨款,选中“阿斯塔布拉”号(USS Ashtabula ,AO-51)、“卡卢萨哈奇” 号(USS Caloosahatchee,AO-98)和“卡尼斯蒂奥” 号(USS Canisteo,AO-99)的原因是这些船是留下来的二战油船中最新的,如前所述,美国海军想要“缓兵之计”拖的久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尼斯蒂奥”号二战结束后3个月才入役,照片摄于1946年 “跳高行动”( Operation Highjump)南极军事考察时。

改装流程

这三条油船的切割位置与前述5船相同,但新的中段船体长400英尺(122米)与尾端焊接。前部船体的一段被切下,剩余船首与后3/4(新船体)连接得到完整船体。上层建筑则被全新替换,不需要进行切割和吊装。切割和焊接共计需要两周左右,进一步的变更和之前的切断接长一样,包括新型船舵等。

1968年改装作业中的“卡卢萨哈奇” 号,新船体中段的连接位置非常显眼。螺旋桨已提前拆下放置于栈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质量大的物体自海洋中通过时,周围的压力分布如a图所示,首尾的流体被“挤压”,侧舷则因压差产生“吸力”。当被补给船只驶过两区域界面时,如图b所示船体两侧受力会出现瞬时变化,需要立即操舵以避免变向导致碰撞。这一问题在二战后期船体很长的“中途岛”级航空母舰和“衣阿华”级战列舰首次出现,在战后“福莱斯特尔”和“企业”等超级航母上更加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海军辅助船只都是单轴,“卡卢萨哈奇”号船尾两侧书写“双桨,远离”以提醒接近的其它船只。

虽然和第一批切断接长的油船一样液体输送能力获得了提升,第二批三条船最大区别是它们被重新划分为多功能船只,除了船用和航空燃油外,它们还能输送弹药、冷冻和罐头食品以及其它干货,通过张紧的架空索道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例为使用绰号“蚱蜢”的输送装置补给一枚RUR-5“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该导弹是冷战时期驱逐舰的常用反潜武器,实际是火箭助飞自导鱼雷(或核深水炸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的“卡卢萨哈奇”号,可见第二座桁架顶端的2具AN/WSC-3卫星通信天线(左右上角轮圈状物),这是二战时期无法想象的科技。图片右侧可见一条“诺克斯”级护卫舰。

这三条船的改装是很成功的,开销远远低于建造AOE,性能与AOR相当。尽管具备了一站式补给能力,它们的舷号还是归在油船(A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基站的“阿斯塔布拉”号,星条旗左侧挂着一面R信号旗。

红底黄十字的R旗首先在补给船一侧挂起,显示接收船只应从哪一舷靠近,后者同时应将R旗升到一半,表示自己已理解补给船信号。昼间,每一吊臂上有告示牌标出传递的物资类型,夜间则以灯光显示。补给作业中,两船均挂出红色的B旗。预计距作业完成还有15分钟时,接收船应将“准备”三角旗升到一半,完全升起该旗则意味该船不需再接收补给船的物资,可以终止作业。

一站式补给的关键是高效的措施,这三条船改装后安装了6组吊臂,有些可以两舷同时进行补给作业。比如说,左舷是一条航空母舰这种有多个接收点的大型船只可能有3个双联软管、1个单根软管和4个索道同时连接,而右舷的驱逐舰只有双联软管和索道各一。在91分钟内,可以向航空母舰传递460万升航空燃油、220吨机载弹药、44吨食品和其它物资,同时驱逐舰接收33万升燃油和8吨5寸炮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卢萨哈奇”号正在同时对“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和“福莱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补给。

由于补给吊臂占用过多空间,没有地方布置直升机平台。此外这些二战底子的油船航速只有18节,较24.75节的“威奇塔”和26节的“萨克拉门托”慢了不少。但美国海军赢了赌注——改装后的船只老化速率比1940和1960年代估计都要低,直到最后两条船到了服役期时,冷战都已经结束了。“阿斯塔布拉”号于1982年退役(该舰1944年被一条日本91式航空鱼雷命中,是最后退役的在鱼雷攻击后幸存的军用船只)“卡尼斯蒂奥”和“卡卢萨哈奇”号分别于1989和1990年退役,三舰拆解过程在先前文章已有详述,不再重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为里根总统的“600舰海军”计划中的二战老舰,“卡尼斯蒂奥”号正在为“衣阿华”号战列舰(BB-61)加油。

第二部分:供应舰

1944年服役的“普罗秋斯”号潜艇供应舰(USS Proteus ,AS-19)是二战前设计建造的7条“富尔顿”级的最后一条。与别国比起来,美国的潜艇供应舰体型巨大且结构复杂,“普罗秋斯”号完工时长161.8米,排水量9400吨。该级舰设计用于满足一整个潜艇分队的需求,是浮动的潜艇基地,除了能够补充柴油、鱼雷和食品之外,可以进行任何不需要入坞的维修工作,有专门的光学仪器、鱼雷和电气等维修车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造中和完工后的“普罗秋斯”号。富尔顿级最初配备4座单装5寸炮塔,前后各二。

虽然该级船只有武器,但18.5节航速的它并非为公海作战准备的。对这种级别排水量的船只罕见的配备了柴-电混合动力,目的是在停泊时可以使用柴油发电机为潜艇的电池充电。此外,还考虑到了行政管理的需要,船上不仅有潜艇分队指挥官的指挥部,还有军需官、军法处、随军牧师、训练资料库和医疗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后期的“普罗秋斯”号,摄于中途岛,注意桅杆顶SK-1对空搜索雷达的大型天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左侧是日本投降后进驻本土的“普罗秋斯”号,中间是已被美军缴获的日本I-14和I-401号大型潜艇。

1947年11月26日,“普罗秋斯”号被从作战舰艇序列中除名并重新列为“特殊在役”,停泊在康涅狄格州新伦敦的海军潜艇基地,只保留少量船员作为锚泊的潜艇支援船只,这种情况在战后屡见不鲜,虽然将一条船完全除役可以免去年检和大量繁复文件,但它还有一些用途,故仍暂时保留。

北极星冉冉升起

UGM-27“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Polaris SLBM)自出现时就是彻底改变冷战核战略的革命性武器。195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经过研究认为,发展一种固体燃料的远程导弹,携带百万吨级核弹头并由水下发射是可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射出水的“北极星”导弹。

世界上第一条核潜艇“鹦鹉螺”号于1954年服役,如果这种导弹配备给“永远不需要浮出水面”的核动力潜艇,将会是几乎不会被击毁的报复性打击体系。导弹和配套潜艇的开发始于1956年,首次成功试射比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USS George Washington ,SSBN-598)服役还要早几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治·华盛顿”号驶过珍珠港的亚利桑那纪念堂。

SSBN改变了冷战核力量平衡的游戏规则。哪怕一方第一轮打击就把另一方的轰炸机基地和弹道导弹发射井全部端掉,击沉全部作战巡逻的潜艇也是几乎没有可能的。一条“乔治·华盛顿”级可以装载16枚导弹,每一枚都能搭载一颗威力超出长崎原子弹的Mk3型核弹,如此报复兵器足以让对手忌惮到不敢发动核打击。

“北极星”服役时的问题是射程与时间。SSBN一次巡航时间是两个半月到三个半月,这期间内不会浮出水面。不像今日洲际的UGM-133“三叉戟”II,UGM-73只有2500海里射程,要想覆盖苏联全境,潜艇必须在东北大西洋、地中海和西北太平洋航行。

如果从本土出发,可观的巡航时间都会浪费在路途上了。对拥有珍珠港、关岛和苏比克湾基地的太平洋方向并不是大问题,但苏联最大的几座城市都在欧洲部分,需要从大西洋方向攻击。早期确定了在英国建立前进基地,这样反过来又需要能够维护和操作导弹的供应舰。新型的还在绘图板上,为了即刻解决问题,计划将一条二战供应舰进行切断接长改装,选中了“普罗秋斯”号。

然而相比改装油船,改装潜艇供应舰的难度是指数级的。油船的切割和连接位置除了钢板几乎再无其它,除了油槽空无一物。但潜艇供应舰是一座浮动的城市,任何一层甲板的左右舷舱室都可能是不对称的,相邻上下层甲板的舱室布置也可能不同,全舰320个舱室在切割作业中不可能完全避开。还有无数纵横交错的通道、液压和气压管线、电缆、淡水管线、通风口等等。

因此需要找到两个影响最小的位置下手,新的“塞入”一段前后两端需要与船体截面完全吻合,需要极其精确的操作,一英寸误差就可能前功尽弃(见后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初,“普罗秋斯”号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进行切断接长改装的准备工作。

改装作业

第一步是设计44英尺(13.4米)的嵌入段,这段新船体由70个舱室组成,中部可贮存20枚保存在发射筒内的“北极星”导弹,由与潜艇耐压壳体材质相同的HY-80合金钢制成。由于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载荷挠度不同,需要海量的数学计算。

1959年6月8日,切割作业启动。经过两天三班倒施工,船体完全断开。后段船体开口封堵后移出船坞,前部船体的最低层甲板有意进水以在船坞中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离前后两段船体过程。

与油船改装不同,“普罗秋斯”号新的中段船体进入船坞时并非100%完工,导弹筒的衬套和防辐射层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加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将施工完成的导弹贮存区。

最后一步就是把旧的船体后部接回去。由于两段船体冶金性质的不同,在某些特定部位涂上白色油漆以反射热量,并以消防系统喷射水雾降温。两段船体的焊接作业在刚刚擦黑时进行——太阳不会直射船体,又没有完全落下地平线。

如前所述,所有东西必须严格对齐。内部焊接刚刚开始时,发现两部分有1英寸的微小缝隙。船厂找到了原因:船体一侧比另一侧温度略高。从消防水带稍加喷雾降温后,船体完美的接合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时期建造的船体后段正在准备装回,可见切割位的多道水密门。

两部分结合处采用连续焊缝,强度与钢铁相当。船体完成后,电力和无线电系统的升级工作就开始进行了。4座5寸炮塔只保留最前方一座,加装了AN/WLR-1雷达告警接收机。1960年7月6日,一年零半个月的工程终于按时完工,也没有超出预算。耗资2600万美元的杰作完全由铅笔、白纸、计算尺和水平仪进行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切断接长后的“普罗秋斯”号,右舷停泊着一条弹道导弹潜艇。

再次服役

第一座弹道导弹潜艇的前进基地选择在苏格兰的圣湖(Holy Loch,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罗秋斯”号自1961年初开始在圣湖发挥其价值。虽然在媒体看来,搬运导弹可能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但该舰的大部分任务要平淡的多,和二战一样进行日常维护以保障潜艇的正常执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正在为“帕特里克·亨利”号(USS Patrick Henry ,SSBN-599)装填UGM-27“北极星”导弹。白色套筒并不进入潜艇的发射管,而是由桥式起重机吊起后悬挂在潜艇上方,套筒底端打开与潜艇发射管口相接,套管内的滑车将导弹降下。这个流程避免了装载过程中两船的意外运动造成导弹损坏。

1964年,“普罗秋斯”号暂时配属被选为第二处前进基地的罗塔海军基地(西班牙),同年返回圣湖。1968年,专门为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的“哈恩利”号(USS Hunley ,AS-31)接替了这条二战老船。

1971年,新型的UGM-73“海神”导弹出现,由于海军需要让新弹与已有潜艇兼容,射程并没有较“北极星”有明显提高,新建造的潜艇从一开始就装备“海神”,现有潜艇则逐步进行改造。考虑到该舰几乎不可能参加作战,1974年最后一座5寸炮塔也被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拆除所有主炮塔的“普罗秋斯”号,此时主桅上的AN/WLR-1也已经被AN/SPS-10雷达和AN/WSC-3卫星通信天线取代。

1978年,UGM-96“三叉戟”I进行部署前的测试后装备。除了专门为配合该弹的“俄亥俄”级,海军决定改进部分“本杰明·富兰克林”和“詹姆斯·麦迪逊”级,让它们也能发射射程更远的“三叉戟”。从此就不再需要前进基地了,1982-85年,较早建造、只能发射“北极星”的5条弹道导弹潜艇退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代初,YTB-796号港口拖船正在协助“普罗秋斯”号进入关岛的阿普拉港(Apra Harbor),图片清晰反映了桥式起重机的折叠方式。

即便如此,这条老式供应舰仍在为美国海军发挥作用。新型攻击核潜艇需要的,它也能做到。自80年代末起,“北极星”和“海神”相继退役,对潜艇前进基地的需求彻底没有了,“普罗秋斯”号于1992年9月30日退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代,“普罗秋斯”号在韩国某港口为一条“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供电,注意左舷伸出的电缆导轨,如该舰早年为常规潜艇充电一样,这样核潜艇在停泊时可以关闭反应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访问澳大利亚,参加珊瑚海海战50周年纪念时涂装了二战时期的MS31迷彩(MS31出现于1944年,珊瑚海海战时多使用MS12式样)。内侧可见“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标志性的巨大舰桥。

最后一次返场

“普罗秋斯”号退役后封存在布雷默顿,1993年中,乔治·G·夏普公司将其改装成一条住宿用驳船,舷号也改为IX-518,1994年初完工后供其它检修船只的船员临时居住。舰桥上部的桅杆、天线、起重机等都被拆除,动力系统也永久无法使用。一些新角色不需要的区域被封死,为空调系统划定工作范围以降低开销。工程的最重要目标是为1000名船员提高居住,餐饮和训练区域,小型机修车间等面积较小的区域,被改装成了训练和娱乐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装为宿舍船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烟筒被切割后吊离船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舰以令人陌生的状态又服役了5年,直到1999年9月完全除役,2008年在布朗斯维尔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