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个动态会计平衡等式进行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是虚增利润,表达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而虚增利润必然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科目。因此,在利润存疑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异常,往往更容易发现财务造假的线索。

  • 比如康得新,虚增收入成本与费用,最终主要进了银行存款,银行存款造假。

  • 比如广州浪奇、獐子岛、,虚增收入成本与费用,最终主要进了存货,存货造假。

  • 比如万福生科,虚增收入成本与费用,最终主要进了在建工程,在建工程造假。

  • 比如尔康制药,虚增收入成本与费用,最终主要进了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造假。

  • 比如康美,虚增收入成本与费用,最终是进了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等,多个资产科目造假。

事实上在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时候,资产负债表才是最重要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是最常见的藏污纳垢的地方,甚至货币资金都不靠谱,而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是最容易暴雷的地方。

假闲:上市公司的财报根本不能看,看了也不能信,我想大概只有一个数据没法做假,就是分红。我就不信,他能把分红1分说成1块。还能不让人发现!

马靖昊:是啊,总不能拿假币去分红吧。利润可以造假,现金可造不了假。

用一句话来说,如果虚增了利润(利润表),就无法产生真实的现金流(现金流流量表);造假者就会通过虚增资产(资产负债表)来圆谎。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底层规律,那就是无论用何种方式虚增利润,都会带来对应的虚增资产。

目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即它会通过成立表面上看起来非关联公司,让它们扮演“真实”的客户和供应商进行造假。客户与供应商是“真实”的,与上市公司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上市公司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存在“真实”的经济业务往来,伪造“真实”的资金流,真实的原始凭证,搞假账真做,达到同时虚增收入、资产的目的。这种造假方式很隐蔽,所有的资金划转都是真实的,其毛利率非常稳定,每年收入、资产、利润增长速度也十分匹配。但如果沿着资金进出的轨迹追查,就会发现资金实际是在循环转圈,从体内循环到体外,再由体外循环到体内。在资金循环过程中,资金会不断流失。

这种假账真做,虚构业务需要缴纳各种税费,如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造假成本非常高。另外,为了保证业绩增长,需要虚增更多的收入和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除了提高资金周转的频率,更重要的是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更多的资金。因此,一旦实施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一旦没有更多的资金维持业绩增长的假象,当资金无以为继时,泡沫就会破裂。不是玩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税务局居然也成了赢家。

幸运的一棵小树:三大表做平了还真看不出来,这也就是股民的悲哀。

马靖昊:确实是难以发现。

企业的财务造假案例,很少是专业会计、审计机构事先核查出来的,大多是通过公司内部出问题,比如内斗,或者造假成本过高造成现金流枯竭,导致造假行为败露。

用精炼的语言阐述深刻的财务逻辑,如文章得到您的认可,希望您看完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一路陪伴,一起地老天荒,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