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大医 | 马孔多在下雨 | 寻找意义 | 暮色将尽 | 不得往生 | 手机大脑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的认知里,法律是理性的、中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容不得半点私情;法律讲求事实和证据,不受感性左右,像一把剑,是守卫正义的最后防线。

当我们遭遇不公,我们往往求助法律,它是维护公平正义最有力的武器。

但法律又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法条,在每一份判决中,都是情理与法理的交融,是价值观与法律的融合。

法律,也是守护温情和正义的骑士。

翻阅这5本法治随笔,感受威严法条背后的态度和温情。

01

正义的回响

童鞋怎么说:

陈碧老师的文字,有女性学者特有的温柔和力度,简洁明快,如银针落地,硬而清脆。

@读者 春阳小帝

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的法律随笔集,近几年的热点案件都会在本书中看到。不同的是,陈教授以专业法律人的立场,聚焦拐卖妇女儿童、性别暴力、弑母案等多个热点案件,从法与情的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陈教授认为,法律并非纯粹的理性,法律的功能在于指引。我们期待的是有力量的判决,既有法律逻辑,也有人性的关照。

在江某案一审判决中,我们感受到法律对道德的守护,对人心的安抚,和对社会底线的维护;

在鲍某某涉嫌性侵养女李某案中,陈教授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偏见和伪善保持警惕;

在网剧《开端》中虚构的爆炸案中,思考一个人在绝望中求告无门的时候,如何对法律和他人心怀善念,探讨集体责任究竟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在一份份真实判决中,真切体会法治精神的传递,让法律精神做事成为我们的日常才是每个法律人的由衷愿望。

所有法律人的付出都是为了换来正义到来的一刻,正如陈教授所言,“法律应该有强大威力,可以无远弗届,可以虽远必诛,但它同时也要有温度,要符合社会大众对最基本道德底线的期待。”

02

法治的细节

童鞋怎么说:

罗翔老师YYDS!每一次读他的书,都能感受到一种深刻而温暖的人文关怀。

@读者 啵冬

罗翔老师的全新法律随笔,解读热点案件,思辨法治的要义。

解读“张玉环案”:生活远比戏剧更荒诞与沉重,但荒诞不是让我们绝望,而是让我们重新滋生勇气与信心。

解读韩国N号房案:日光之下别无新事,案件暴露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有没有学会去尊重他人。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罗翔老师讲案件既有法制科普也有哲学反思,充满人文关怀。

让小蜗读得更加感动的是最后两章,他谈读书、谈成长、谈怎么做一位好老师。

他说政法大学校园里有一块石碑,上面有老校长江平先生所写的“法治天下”四个字。

他每天路过都能看到,开始只是心有所感,做了多年老师后才明白,那是来自前辈的庄重邀约:

你愿不愿意做一束光,把个人的微光传给你的学生,让法治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无法撼动的参天大树?

所以他体会到:热爱,不等于称职。把热爱转化为持续的行动,才是称职的开始。

可能这就是他面对重重非议也要坚持网络普法的原因吧,罗翔老师这样的学者,是令人尊敬的。

03

正义之殇:美国检察官反思犯罪、处罚与法治

童鞋怎么说:

多么朴素真诚且充满正义感的文字,人永远是最可亲的生物了。

@读者 南加小书虫

普里特·巴拉拉此前是以强硬风格著称的联邦检察官,他身居高位,积极打击犯罪,被称为是“击溃华尔街的人”。

通过调查、指控、判决、处罚这四个司法环节,一桩桩真实复杂的案件:朴树迷离的兄弟弑亲案、内马齐大规模银行诈骗案等一系列案件中,讲述了联邦检察官视角下,对公平与正义的所思所悟。

回顾过去,让我们更好地反思现在,思考如何实现和弘扬正义。

正是由此,也能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维护正义事业的一份子。

04

大地的法

童鞋怎么说:

战争是如何从作为政治的工具演变为毁灭的工具。博学、洞见迭出又揉杂进个体遭遇自辩的伟大政治学作品。

@读者 年方十八发如雪

这是一本西方传统经典文集,倾注了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对法学40多年的思考,让人为之动容。

歌德在诗文里说:

“所有无关紧要的事物终将消散,只有海洋与大地于此长留。”

几千年来,不同的土地孕育了不同的文明。法是文明中关于空间分配的基本进程,施米特称之为“大地的法”。

现代文明已进入全球化新纪元,随之也需要新的“大地的法”。

追随施米特的思路,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法的基本概念,力图发现大地更丰富的意义和人类文明更长久的使命。

05

法治漫笔

童鞋怎么说:

借着某个机缘,这两日读完这本随笔集。这些闲文更多是高鸿钧老师的心路与回忆的呈现,当中能解读出一位法学家对待学问的态度。

@读者 Lee

高鸿钧教授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在这本书中,他回顾了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法治建设,也思索了西方历史悠久的法律文明。

这本书是他对法学的思考与学术集合,也是一代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明的解构与展望。

从儒家的性善论开始,对比制度文明与古代中国制度构建的缺失;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真切解读法治要义、司法专业性和民权保护的关键因素。

高教授文笔优雅,引经据典,在优美流畅的语言中,领略他对法理和法学的漫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