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纵横四海

公元1514年秋天,在位于今天土耳其东部最大的湖泊凡湖一带,超过八万的萨法维王朝骑兵,向深入到此地的奥斯曼土耳其远征军发动了冲锋,骄横的伊朗骑兵向对手两翼包抄而来,丝毫没有把缺乏补给且疲惫不堪的土耳其人放在眼里。

可是,就在他们逼近对方阵中的时候,突然刮来的炮火,瞬间摧毁了萨法维王朝引以为傲的骑兵军团,而扭转奥斯曼方面不利态势的,正是奥斯曼苏丹的杀手锏——耶尼切里军团,即奥斯曼新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耶尼切里军团的兴起

早在帝国开创者奥斯曼摆脱对罗姆苏丹国依附之时,他与自己的继承者乌尔汗就在征战之余,通过挑选战俘中精壮者,来补充自己的作战部队,而到了穆拉德一世在位的时候,这样一种获取兵源的方式已经被新的征兵模式所代替,那就是从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家庭中挑选幼童,中间通过层层选拔,把他们送到伊斯坦布尔或小亚细亚,学习土耳其语并改信伊斯兰教。当这些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后,就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与忠于苏丹理念的灌输,并编成作战部队。他们是奥斯曼帝国苏丹所着意于培养的一支精锐力量,是只属于苏丹个人的近卫军团。这样一种独特的培养途径,使得他们不同于普通的部落兵或雇佣军,而是一支新军,土耳其语称"新"为"耶尼切里",这便是耶尼切里军团的起源。

耶尼切里军团的官兵负有重要的使命,首先,他们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尤重视火炮和火枪的使用,过紧张的军营生活,不许结婚,此举意在维持其强大的战斗力。苏丹每当遇到硬仗,为了增加获胜几率,就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们投入战场,例如在与前文提到的萨法维王朝骑兵作战中,与东欧的基督教王国军团作战中,耶尼切里军团都是以一挡百,冷酷无情,他们是"胜利的象征",即便在苏丹巴耶济德一世被帖木儿的蒙古和突厥骑兵重重围困的时刻,耶尼切里依然死战不退,直到几乎全军覆没,此可见其战斗力之不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科堡战役,奥斯曼军队大败东欧十字军)

其次,除了保卫苏丹,替苏丹的征服战争效命外,耶尼切里军团中一部分官兵还服务于帝国的中枢机构,如帝国的宫相维齐尔即多由其担任,行省的财政或者军政官有时也由他们充任,耶尼切里军团中的佼佼者们,和德米舍梅制度选拔出来的文书官员一起,支撑着奥斯曼帝国这台庞大军政机器的良性运作。

最后,耶尼切里军团数量有限,多维持在帝国作战部队的十分之一左右,即便到了苏里曼大帝在位的帝国盛世,亦仅有1.2万人左右。他们不像其他部队一样直接靠私有土地产出来谋生,而是享受着丰厚的军饷与苏丹不定时的赏赐,而这在稳定军心的同时,实际上也为其日后腐化败落埋下了伏笔。

02干预苏丹废立,侵蚀帝国财政

骁勇善战的耶尼切里军团,绝不甘心局限于军事领域,在巴耶济德二世在位的时候,他们开始公然的干预苏丹废立,当时,本无缘苏丹高位的王子赛利姆一世野心勃勃,暗中笼络耶尼切里军团的骨干,利用他们的支持把父亲赶下台,然后屠戮自己的兄弟,给自己上位铺出一条血路。赛利姆误认为对方从此可以服膺于自己,可是在远征阿塞拜疆的战争中,耶尼切里军团公然抗拒苏丹继续追击残敌的命令,要求返回大本营过冬,否则要发动政变。无奈,赛利姆一世只能宣布班师,并把大部分战利品赏赐给了新军,以避免遭遇和前任相同的命运。从此我们会看到,新军虽以"苏丹的奴隶"自称,可是16世纪之初,他们就已经开始影响苏丹的决策,甚至反制对方。

(描绘查尔迪兰战役的画作)

不过,由于此一时期耶尼切里军团装备先进,多把主要精力放在外战上,又有忠心于苏丹的军官来控制底层官兵,所以其尚无法威胁到帝国秩序的正常运转。从穆罕默德二世到苏里曼一世时期,新军为苏丹开疆拓土,西起多瑙河,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都被奥斯曼土耳其收入囊中,可是,此一时期,西方的军事力量也在崛起,例如西班牙等基督教国家联合起来与奥斯曼方面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在陆地上,神圣罗马帝国也联合东欧的波兰与立陶宛等国发动对奥斯曼方面的反击,并且成功抵挡住了耶尼切里军团的凌厉攻势。

(1683维也纳战役中的东欧援军)

随着胜利的远去,新军从直接战争中可获得的财富越来越少,而后继位的苏丹中,多数人又不愿意像赛利姆一世一样慷慨,所以新军的不满声音越来越多,少数中下层官兵甚至策划政变,奥斯曼新军,此一时期已经开始成为内部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奥斯曼二世在位的时候,帝国对外扩张乏力,但耶尼切里军团却是欲壑难填,无奈,苏丹决定同近臣维齐尔与黑人大太监商议另外招募作战部队,以此抵销新军的影响。不料,事情过早的被泄露出去,耶尼切里军团趁着苏丹不在伊斯坦布尔之时发动政变,先后杀死了包括苏丹在内的改革派官员。此时,新军愈发难以驯服了,到了18世纪30年代,他们又在伊斯坦布尔发动暴动,抵制苏丹削减军饷的举措。

事实上,苏丹降低耶尼切里军团的待遇,也是无奈之举,一方面,此一时期,连接东西方的主要贸易路线发生转移,地中海东岸的地位,已经被大西洋沿岸与印度洋所取代,来往商旅减少,税收不上来,奥斯曼苏丹自然要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耶尼切里军团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耶尼切里军团此时也发生了变质,新的兵源不再从基督教家庭中获取,而是由已加入军团的穆斯林老兵分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的涌入并非是为了建功立业,而是可以领取军饷,享受不劳而获的生活,这便加重了帝国财政的负担。大量穆斯林平民的渗入,还带来了有别于枯燥无味的军营生活的另一种市井文化,不少官兵受此影响,不再安心服役训练,而是偷偷离开军营,在市集做起了小买卖。军队经商,这在任何时期都是严重事件,而其最糟糕的后果,便是进一步削弱本就堪忧的战斗力。

耶尼切里军团很快为他们的内部腐化,付出了代价,在与经过彼得一世改革后加强的沙皇俄国军队激战中,奥斯曼帝国丢失了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大片土地,在与东欧的基督教王国作战中,新军也是一触即溃,连巴尔干半岛的希腊人起义都无法有效弹压,狼狈不堪。

03新军虽被消灭,但帝国已然积重难返

耶尼切里军团,此时已经不复15、16世纪时的锐气,逐渐堕落成了一支暮气沉沉、亦军亦商的杂牌军。公元1826年,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动用西方军事顾问训练的炮兵,在伊斯坦布尔市民支持下消灭了这支帝国改革的拦路虎与财政的寄生虫。五万多耶尼切里军团官兵死于内讧的战火之中,可是,取代他们的新式部队,同样被证明是不中用的。在与埃及争夺叙利亚控制权的战争中,马哈茂德二世辛苦训练的西化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得,此时苏丹光消灭掉耶尼切里军团,已经无法阻挡帝国的颓势。要让古老的伊斯兰帝国焕发生机,必须来一场伤筋动骨的大变革。

19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向西欧军事院校派出了大量种子军官前往学习,试图以此作为帝国中兴的基础。可是,沐浴西方自由主义的军官们回国后,并不愿作苏丹忠实的仆人,而是秘密组建自己的政治组织,并对伊斯坦布尔宫廷的贪污腐败和尔虞我诈的权力争斗,表示深恶痛绝。

巴尔干战争中,被派到前线作战的青年军官突然回师伊斯坦布尔,发动军事政变,建立起了由他们控制的新政权。只是,此时帝国已经是积重难返,为了保住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等广袤的土地,帝国高层中以恩维尔为首的军人主战派刚愎自用,他们不顾大部分官员反对,加大盘剥农民与手工业者的力度,同时还叫嚣所谓的"圣战",而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加速了自己的毁灭。看来,耶尼切里军团虽然早在19世纪就已经覆灭,但由其所开启的军人干政与派系冲突等弊病,却始终折磨着已进入晚年岁月的帝国,直到凯末尔革命的到来。

(土耳其共和国国父凯末尔)

参考文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卡罗琳·芬克尔《奥斯曼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日)林佳世子《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北京日报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