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江阁一道人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美国看不到过去,中国看不到未来。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多少体现了大众对美国的认知特点——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历史不过三百余年,更有甚者甚至认为,美国根本没有文化。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显然,资先生的《THE UNITED STATES of TWENTIETH CENTURY》,比较全面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首先,美国历史固然短暂,但却是资历最老的实行代议制的共和国政权。美利坚政体的建立者大部分虽为具有一定资产的白人男性,但是却基本秉持以风物宜放长量的精神,换句话说,即给民间声音(无论支持反对)以可释放空间;给现行制度以改进完善的余地(比如奴隶制的废除);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尊重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其中的第三条虽有极端的一面,即社会达尔文主义,但却构成了美国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在力图维护贫富不均现状的同时,批判的声音也伴随其而成长,这样的一种互动不仅强化了美国人思辨(或反思)的精神,也是一个国家前进的思想源泉。彼邦礼教,何陋之有?
其次,本书所写的大部分是20世纪的事情,但都多少追溯了相关思想或事件的根源,并深入探讨了美国难以出现社会主义的原因,具体而言,这仍与美国社会对内外部变化的反思有关,问题太大,暂不深探。

最后,针对美国是否衰落的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只要美国尚未丧失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他就不会衰落。而当下,也将继续保持其对别国强大的优势。
事实的确如此,有人以为,特朗普的执政将会把美国引向绝路。不可否认,这样的看法有一定合理性,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布什时代留下的烂摊子;由警惕恐怖主义而衍生的政府对个人自由的侵蚀;乃至于现在的中美贸易战,都对美国的发展构成了一定挑战。

但是,也应明白,美国社会的前进有政府顺时而动的功劳,但民间力量的活跃,亦成为了政府政策贯彻中的缓冲剂与安全阀。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他们在中国培养教育人才,却被当作帝国主义侵华急先锋加以打压,而在美国,他们被冠以“通共”的罪名,这些再讽刺不过,而讽刺的背后,却让美国真正的希望所在愈发鲜明,那就是以教育缩小地区、人种、阶层的差距,和平渐进的孕育有独立人格和奋斗精神的现代人。这一目标虽有理想之成分,也容易遭到人误解(不计其数)。

但是,热忱之心终不可泯灭,如果我们摘下有色眼镜,终会看到庐山面目的真实一面。
需要声明,笔者的这些思考并不是在为美国一切行为(行为主体应区分开)辩护,但鄙人也极度反对那些将美国政府推行海外霸权同民主本身虚伪划等号的行为,那是思想懒惰的表现,也可能成为自己不思进取的借口。

说到底,认识美国是为了多一面镜子,以正衣冠,而不是给回避自己的缺陷寻找理由。美利坚前景几何?还需冷眼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