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以来,随着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总体不振,国内资本市场也遭遇周期性危机,股权投资市场随之受到影响,退出端估值压力依然存在;经年累积的投资资本亟需寻找流动性,同时LP信心不足募资端吃紧,募资压力大大增加。

对于股权投资行业来说,2022年可能是最坏的一个时间节点,但其中也蕴藏着机遇与挑战。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坚强的“孤勇者”;千帆过尽,再出发当是行业的“价值派”。

2023年1月10日-11日,由融中传媒主办,融资中国、融中咨询、融中母基金研究院协办的融中2023(第12届)资本年会盛大举行。此次会议以“勇者·大道不孤”为题,此次峰会集聚政府主管部门、投资机构、经济学家、热点企业对新形势下的行业生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观点挖掘和问题探讨!

1月11日下午,主题为“如何摘取存量市场上的‘皇冠明珠’”的S基金专场顺利展开,本专场由歌斐资产私募股权投资董事总经理郭峰主持,光大控股S基金负责人李恒宜、上实盛世S基金总经理李岩、星能资产S基金负责人卢欢、深创投执行总经理兼S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吕豫、申万汇富副总经理王胜昔参与讨论。

以下为论坛内容实录,由融中财经(ID:thecapital)编辑整理:

郭峰:这场主题是S基金,这个话题也是在过去2-3年中国私募股权行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

首先感谢融资中国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春节前聚在一起分享一下过去一年看到的机会、挑战,以及未来在2023年或者未来更长时间里面怎么在这个领域跟GP形成合作。

我来自歌斐资产,歌斐在国内做S基金比较早,2013年就开始做人民币S基金,后面也有美元S基金。S基金管理规模有人民币100亿左右,这是在母基金的基础上长出来的,母基金是2010年开始做,管理规模大概1200-1300亿,这是歌斐S基金的情况。

接下来请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自己和自己的机构做介绍。

李恒宜: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光大控股S基金团队,光大控股是光大集团所属的,主要在集团内从事跨境资产管理和投资的一个重要平台,光大控股做PE投资已经有26年历史,光大控股在香港上市。

光大控股为了完善自己的产品线,在2021年推出第一只S基金,并在2022年初正式开始投资。也希望借助融中平台,和各位嘉宾,包括各位企业界的朋友多交流,共同把股权投资市场做好。

李岩:感谢融中和主持人,我来自上实盛世S基金。上实盛世S基金是由盛世投资与上海实业集团,联合发起的S基金管理平台,盛世投资过去12年一直在国内专注做私募股权投资的业务,累计投了400多只子基金,在2020年初的时候,发起设立了第一期独立的S基金,在2022年年初完成了第一期S基金的全部投资。2022年12月底,我们刚刚完成了S二期的设立,主要投资医疗健康、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的S份额,包括基金的接续和重组投资,希望后续和大家多多交流合作。

卢欢:大家好,我来自星能资产,我们是致力于打造中国S基金独立的发行商。2022年,我们重点打造了多只S基金产品,并为相关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一个S基金独立发行商的平台,为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创造更大的价值。

吕豫:非常荣幸参加这次会议,我来自深创投。我们是2020年年底正式启动S基金业务,整个S基金做了两年。

目前看来,我们基本达到了最早的布局和发展计划,我们S基金是深创投下面专门做S基金的团队,希望我们能够坚持走基金化、产品化和证券化的道路,走出中国特色的S基金的发展道路。

这两年有一些探索,在下面的环节再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的GP、LP多跟我们合作。

王胜昔:感谢融中,感谢主持人。我来自申万宏源集团,投S基金是我们的主要策略之一,我们的资金来源有自营和资管,我们在S基金上第一是新兵,第二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个朋友产生更好的合作关系,等下会介绍我们在S上的风险回报和策略的情况。

01S基金的参与机构类型越来越丰富

郭峰:我们看到不同类型的机构都有,有综合性的管理公司,有专门的独立的S基金,有国有机构,也有民营机构,也有券商的自营等等。

第一个问题问各位,在过去1-2年里面,在S基金行业里面看到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机构才决定进入到S基金行业里来。

李恒宜:我借这个机会,把我们进入S基金的想法和考虑,跟各位报告一下。

境内股权投资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十几万亿的存量资产。在决定设立S基金之前,我们与包括集团内外部主要的机构LP进行交流、对标国外发展状况,认为国内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S基金将会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发展或者爆发。

实际上,我们在2020年开始筹备第一期S基金,主要就是建立在和主要的投资机构沟通的基础上的,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市场可能会迎来一个爆发。

从2022年初落地的第一期基金的表现来看,确实也印证了我们当初的判断。我们自己在向国外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当中,已经认识到S基金会爆发,恰好也赶上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到了这么一个阶段,同时,再叠加这几年的疫情,包括一些特殊情况的冲击,实际上很多LP有退出或者变现的诉求。在多重因素下,2022年S市场突然爆发式增长,一下子进入大家的视野。我们团队在这块确实做了大量前期的研究和布局。

我们的一期基金在2022年刚开始起步,二期也在规划和推进中,如果顺利的话,可能今年二期、三期都可能会陆续推出。这是我们对市场大概的看法,我们觉得未来可见的两三年内,都是S基金比较好的布局机会和时点。

李岩:我们也是独立的S基金,第一期2020年初设立的,正好2020年是S基金元年,我们已经走了将近三年时间,这三年可以发现一个特别显著的变化,从台上的嘉宾也能看得出来,参与的机构类型多了,数量也多了。刚开始,市场上原来母基金管理人开始衍生做S基金,这种机构偏多一点,到2022年,市场上参与机构越来越多,除了原来母基金在做,国资也在参与,包括金融机构、券商、银行、险资都在参与S基金。

看数据的话,虽然去年交易体量规模不是特别大,估计有七八百亿的规模,但比2021年增长快很多,实际上这个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交易是越来越频繁,这是一个明显的感受,说明大家对中国S基金的认知和认可程度在提升。

卢欢:对于S基金在2022年的发展态势,我们做了比较前期的预判。从2020年开始,我们就对各大机构的GP做了档案管理,同时与一些优秀S基金的LP们,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2022年,我们集中发行了多款S基金,并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分拣拆出优秀的份额,并取得了一些比较不错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感觉到2022年S基金市场百花齐放,万众创新,很多机构的多样化策略在市场中得到了展现。我们星能资产结合2022年的发展态势,对2023年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对于国内的高净值人群和相关投资机构来讲,未来的市场只有越繁荣,大家在市场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投资机会。

吕豫:我们是做直投出身的,经过这两年琢磨和探索,深刻感受到“江湖险恶”,S基金确实不是好玩的,交易复杂,也特别考验人性,因为我们合作的GP、LP几乎都是人精。

市面上现在有好多捡漏机会,这个没问题,但我们认为捡漏模式不会长久存在,我们不排斥捡漏,但要把GP为什么把好东西卖给你,我为什么要买的逻辑搞清楚,如果这个逻辑说不清楚,我们不会再往后讨论的。

对GP资产的综合处置能力,可能是我们做S基金的核心能力之一,也就是说无论好的、差的、中性的GP资产,都能想办法帮忙处理掉,快速让GP轻装上阵,轻松去接下一个基金,开展新的业务,可能是我们重点的方向。

2021年,我们工作的重心是SPVS。目前设计的几个产品还不错,SPV的SLP非常满意,并且也成了我们主力基金的LP了。

除了主力基金之外,2022年我们设计和落地的SPVS基金将近10个亿,我个人认为未来S基金捡漏的同时,做SPVS组合性的资产组合和份额组合,最后把这个资产给予固收偏好型的大资金,可能是一个好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我们现在正在这样努力去做,今年可能推出一些存量的回购类资产股转债的S基金,这些都在我们探索中。我们团队中有一半是有金融背景的,希望在这条路上多一些探索。

王胜昔:从申万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以自营为主,最早进入这个市场,我们是考虑通过流动性溢价的方式获取短期财务回报。

从2021年左右参与到现在,大家都觉得2023年是资产价格的低位,究竟这个资产背后还有多少坑、多少雷,从配置策略和市场来看,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第一,在整个配置策略里面,因为我们是自营的属性,参与市场的时候,我们更希望先通过结构性的设计,较为安全的方式,先试水再逐渐放大投资份额。

第二,从整个组合配置角度来讲,因为我们资金的负债来源和保险公司比较类似,就S基金的比例而言,我们会根据对宏观情况每年有一个自配计划,再进行调整。

2023年,S基金也好,并购也好,甚至不良资产处置也好,是我们自营里重点关注的方向。

郭峰:大家从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包括S基金在大的产品类别里面的定位,以及过去这一年里参与者越来越多,参与类型越来越多,这几个角度做了分享。

歌斐从2013年开始进入S基金,在近10年时间里,我们也看到了S基金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从2013年到2018年这五年,S基金交易并不活跃,可能是因为S基金并不是特别多,只有少数4、5家左右。那时候我们的母基金想做一些卖出的时候,很难找到交易对手,这是第一个阶段,做卖出交易的都是一些中小型的财务型LP。

2018年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资管新规”出台。“资管新规”使银行出现大量违约的份额,以及实缴之后仍然要做处理的份额,这个体量跟当年的财务投资人一笔2000-3000万的份额不一样,都是几十亿上百亿的规模。

最近这两三年,尤其2020年以后,海外历史比较悠久的S基金,过去他们在中国也没有派人做投资,2021年开始在中国有几个案子,大家开始对中国S基金做系统性的配置。我12月份去了一趟新加坡和香港,跟这些同行做了交流,我问他们,在过去一年里面怎么看中国市场,怎么看S基金这个资产类别的机会。

过去一年中国变化比较大,现在这个时间点相对比较谨慎,但对于这些已经有40年历史的长线投资人来说,中国资产是他们不得不配置的资产类别,S基金作为更加明确的资产,可能会在2023年重新回到他们在中国做资产配置非常重要的品类。这是歌斐看到过去一两年发生的变化。

022023年S基金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郭峰:过去一年很魔幻,疫情的封控,12月份又突然打开,中间的两会等等,事情特别多,在座的GP也好、S基金的GP也好,可能投资的难度都特别大,正如吕总所说,过去一年胆战心惊,股票跌的稀里哗啦。

作为同行,你们的机构在2022年的投资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保持这样的投资节奏,怎么看当前市场的机会或者市场应对的挑战,第二个问题主要对过去一年的挑战做一个回顾,先从王总开始。

王胜昔:过去一年从我们主动调整策略来讲,我们确实放缓了投资的节奏。从我们的背景和属性来讲,作为国有金融机构,我们比较聚焦在成熟期或者中后期的项目。从策略来讲,我们在2022年,FSD的策略从配置比例上有所调整。

从2022年开始,包括在2023年甚至2024年,我们在中早期投资的比例会进一步压缩,这个不光是我们的观点,一批专注中国市场投资的海外基金管理人,也选择了压缩早期投资,包括成长期投资和中短期投资,特别是一些美元基金甚至把创投团队、天使团队直接砍掉,这和现在宏观环境有一定关系。

为什么2022年S基金的市场会火爆,甚至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会火爆,主要是受2022年宏观环境的影响,2023年经济有一个筑底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涌现出一批价格不错的资产,可能有捡漏机会,但是这个捡漏的机会对我们来讲,我们希望这个捡漏机会不光是S基金的方式,还希望通过份额转让、资产重组、不良资产收购、并购整合等方式来布局一批资产。这批资产里面,我们会对行业属性和情况有一些偏好和判断。

第一,现金流较好的资产,我们希望打底,比如现在兴起的,很多外资也在看的长租公寓,新基建领域里面的一系列资产,如果作为自营配置,我需要获得长期稳健的回报,可以去做一些打底。

第二,在负债端,从以地方政府和产业整合方为主的结构来讲,做一些产业链上下游,甚至资本市场的整合,我们觉得2023年上半年一二级市场是有机会的,我们可能会做一些配置,但参与是以一级或者一级半的方式参与。

第三,在垂类的行业领域里面,我们会有一些变化,过去看GP的时候,比较喜欢选大白马GP,但在2022下半年到2023年,我们更结合到自己自上而下的研究,去考察核心管理团队的核心合伙人是不是在我们认为的成长性行业里面具备相应的投资能力和投资资源。

从资管的角度来讲,从2022年布局到2023年,更多参与到地方政府的并购基金和产业方发起的CVC为主的基金中,这是我们根据对市场的判断而进行的策略调整。

从投放的角度来讲,投资团队在2023年可能比2022年的投放速度会加快一些,在选择企业阶段方面,会更偏向后期阶段。

吕豫:整个2022年一级市场都在放缓,不管是吓着了还是怎么了,都在放缓,S基金也有所放缓。2022年挺考验人的,在5月份之前,我们团队几乎开了半年的策略研究会,也请了一些专家,包括二级市场,探讨大的经济趋势,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赛道或者方向敢于all in上去的,到目前也没有想的特别清晰、特别好。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疫情过后,受2023年经济复苏刺激,2023年是配置S基金的好机会。

大家都知道逆周期去配置,在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但是知易行难,逆着周期去配置资产对于决策的判断方面,做S基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总体来说,但愿今年是一个大干快上配置的好年份。

卢欢:我们2022年每个季度都有不同的节奏点,一季度是受春节假期客观影响在尽调各方面存在迟缓,到了二季度很快就从现有的GP管理档案当中,以及优秀的LP伙伴中,选取了相关的优秀合作方以及份额。三季度,我们加快了脚步,到了四季度又受疫情的影响,对于后期的尽调产生了非常大的困扰,整体上四季度我们是稍微滞后的。尽管我们星能资产搭建了非常完善的价格评估体系,能够缓解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但尽调的重要环节,我们还是得坚持做到,无法尽调导致我们过会项目出现滞后。

对于未来,我们对市场有两个判断:

第一,我们对市场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2022年整个中国二级市场处在底部3000点上下徘徊,四季度国家将口罩问题常态化以后,2023、2024年将是大力发展的阶段,2022年如果能布局到优秀的S基金,那么在未来的几年,将会有长足的增长空间。

第二个预判,我们对市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目前个人投资者为主,专业机构投资者较少。我们星能资产早期的布局,实际上为现阶段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如果不是靠着前期的布局,我们到现在这个阶段才开始布局的话,作为一家民营机构,难度是非常高的,这个也得益于我们团队的前瞻性。

基于未来从个人投资者向专业投资者的发展过程当中,接下来S基金市场会有非常乐观发展的态势。同时,我们也会在优秀的GP、LP和相关的母基金等方向上继续发力。

李岩:2022年,从我们拿到的资产储量数,到投出的资产数量的比例,比2020、2021年的时候占比都有下调,相对来说,去年我们的投资还是比较谨慎。

市场的变化,包括资本市场主题切换的频率,要比前几年高了很多,上市的项目到底能不能挣到钱,这个逻辑可能跟以前也不是完全一样。就我们自己来说,从去年开始,我们还是先立足于自身,把自己真正的能力和内功先修炼好,比如说我们感觉想在S基金市场赚浮在水面上的钱,难度越来越大,但是想赚潜在水下的钱,需要有资源和专业的能力。

我们从前台业务搭建上做了行业赛道区分,希望团队更专注,在赛道里要有长时间的跟踪,在做具体投资的时候,对基金所投资的重点项目本身的价值和成长性,需要有更多验证的渠道和手段。不一定所有的项目都能上市,都能赚钱,这个逻辑跟前些年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首先还是立足于自身,持续提升资源把控能力,团队专注度,对行业的理解,对项目验证的能力等等。

S基金是一级股权私募市场衍生出来的业务,一级股权市场从过去十年越来越细分化,对S基金也会有传导性,未来做S基金的投资机构也会越来越细分,需要有产业深度研究能力和资源协调整合能力。

比如说Pre IPO的项目,许多商业模式过去两年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到底这些资产里面哪些有成长性,最后能盈利、有价值,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从更多的角度去做更多的工作。

郭峰:其实是回归投资的基本面了,S基金虽然是在投资上面是做交易,但本质上也是一个股权投资。

李恒宜:2022年我印象特别深,几乎所有朋友圈认识的人都希望2022年尽快过去。感觉对于所有人,这一年都在渡劫。我们每年都要做策略,我自己很深的感受是2022年和我们年初预期差异很大,超乎我们想象。

去年整体,上从公司下到具体的基金,投资策略都更加审慎。尤其是我们的投资节奏这块,去年上半年还比较正常,大环境对投资节奏的影响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下半年的时候,我们的整体节奏会更加审慎。

我们绝大多数的S基金份额是在去年上半年交割的,下半年进行了很多项目储备,也立了很多项,但没有最终投决、交割,我们希望今年的尽调工作能恢复正常,然后再把去年下半年储备的项目推进最终决策和交割。

具体到今年的看法,从大的方面看,我个人觉得S基金作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定价的相关性特别高,所以今年重点还要看二级市场的表现。

我们观察到,大家都有意愿让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尽快恢复活力,但从微观的主体来讲,要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仍需要一个过程,会比我们的意愿存在一定滞后性。但是我们相信,在这个时间窗口或者滞后的期间里,可能有更多好的投资机会出来。

最后,从配置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2023年可能是配置S基金的一个很好的时间点。

郭峰:歌斐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面,总体看得特别多,看到的机会比前面两年更多,二级市场跌了很多,GP、LP都有创造流动性退出的诉求,价格也有所松动。

实际去做尽调和做项目判断的时候,会发现基本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价格下来了,但是在逻辑和方向发生变化之后,仅仅是价格的变化,是否能够支撑我们去做这个投资呢?从最终结果来看,我们在2022年虽然看得特别多,但是最终出手的不多,跟前面2020、2021年相比的话,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下调。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S基金这个资产类别是慢慢向好,因为折扣也好、价格也好、标的也好,都有了可谈的空间,尤其跟2021相比,可以有比较多的挑选余地,这样的趋势也会在2023年延续。

2022年处于靴子刚刚落地的过程中,不应该在落地前做过多的投资,我想这也是跨越周期的一个方法。

03投资人谈S基金方法论

郭峰:S基金作为交易、作为投资,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策略打法和方法论,尤其在现在面对复杂的估值,政治经济变化,很多东西不可预期的情况下,你们怎么管理自己的S基金?核心的策略或者比较有独特的差异化打法是什么?不管是在投资、退出,甚至是募资方面,从策略的角度,从方法论的角度,向各位请教一下。

李恒宜:我们把策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长期的策略,或者叫愿景。我们做S基金的时候,也向国外优秀的同行“取经”,我们很羡慕国外的S基金,他们有的已经发到第七期、第八期,每期的规模也很大,几十亿个美金很常见,百亿美金的也有。我问他们的策略究竟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做S基金还是从需求,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出发。头几年,国外利率特别低,能做到提前配置,相当于提前把好的资产划拉进来,放在这儿。基本上机构投资者有什么样的需求,可以根据它们的风险偏好、投资偏好,做一些定制化的产品。在设S基金之初,我们希望团队未来能够打造满足国外各类机构投资者需求,随取随有的优秀S基金。

具体到短期,这两年我们根据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确立总结了“两高一优”的策略。

“两高”,一是投资项目要和国家的导向、国家的战略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比较偏好科技、医疗健康这两个行业,里面涵盖硬科技、产业升级、卡脖子工程等方面的资产,和国家目前的战略导向有较高的一致性;二是希望中短期有较高的当期溢价或者收益,既然是S基金,大家初期都愿意投一些“捡漏”的项目,这时候实际上有当期的溢价或浮盈。这也是很多机构投资者希望我们除了在中长期给他们创造收益之外,也能当期有一些浮盈或者安全边界。我们在看资产的时候,会注重当期的收益情况,要求略微高一点。

“一优”是希望底层资产相对比较清晰、比较明确、比较优质。我们团队本身是做直投出身的,对于直投项目的把握能力相当强,我们看一些基金份额都是穿透到底层资产,不是简单看当期折扣或者面上的东西。我们会以直投的眼光,一定把底层资产看清楚,以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

以上提到的“两高一优”,就是我们自己当前的主要指导策略。

李岩:我们S基金是在盛世投资母基金平台上来发展起来的业务平台,所以它本身可能跟自己的资源禀赋、跟母基金各个方面有直接的关联。盛世投资是比较早尝试做S基金的机构,早期系统化的机会相对稀缺。

S基金市场在中国还是一个初期市场,比较早期的阶段。我们在开始的几年,整体的策略保持着小步快跑,我们成立了两期S基金,每期单只体量不会超过10亿规模,希望能够根据市场不同的趋势及时调整下一期基金的策略,比较灵活地在整个行业早期阶段去做。

从节奏上来讲,最近这几年也会继续坚持小步快跑的节奏。

从投资的策略上来讲,我们有自己比较专注的行业领域,毕竟我们投过那么多子基金,跟市场上大量子基金有过合作,本身还是立足自己比较熟悉、有资源的GP和项目,我们更偏好在行业赛道里专业能力比较强,比较务实,投资业绩较好的成长型GP。

从我们募资的角度也是这样,我们一期LP是多个地方国企加上民营合作伙伴,第二期S基金除了国有投资人和民营的合作伙伴之外,我们又加上金融机构LP。募资策略跟整个资源禀赋相匹配,而且S基金产品本身对很多国企和金融机构而言,是比较适合去做资产配置的产品。

卢欢:我们的机制非常灵活,非常贴近市场,不管从高净值客户还是从机构客户的需求考虑,都要长期秉持一个思路:战略上广泛布局国内优秀的GP,战术上在定价体系的建立上要打造扎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优秀的GP中寻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

我们在未来将重点在两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有政府性质的引导基金,他们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完成了投资期,很快就要转入到退出期,在这个阶段,有些机会就会显现出来,我们的简单策略就是严肃认真,周到细致,把这些优秀的机会拿到手里,并经过良选以后,向投资者和机构进行开放,创造投资机会。

二是在市场化的投资方向。一些优秀的份额,我们也会积极参与进去,这里会涉及到另外两个层次,一个是周到细致,严肃认真,另一个就是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政府引导性的S基金份额实际上质地相对较优,而且底层逻辑非常清晰,而市场化的基金,我们的尽调将会提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

今天我们也看到很多合作过的伙伴,包括体系搭建当中像法所、律所、平台和中介等,后期大家真正比拼的是信息的可得性,只有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才能够为项目做到保驾护航,从根本上解决未来投资的方向。

从我们的数据储备和投资逻辑上来讲,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储备的还是非常丰富的。

吕豫:我们策略是非常清晰,坚定不移要走基金化、产品化和证券化的道路,这个是非常坚定的。

在基金化层面,重点打造几个能力:

(1)项目的快速判断能力。

(2)估值的市场认可能力。

(3)资金的快速整合能力。

我们对项目要有快速的判断,一个项目不能超过3-5个月的判断周期。我们现在正在建立基于我们多年直投经验基础之上的买方估值系统,希望将来这个系统对卖方来说能够认可,这样便于交易。

另外我们正在建立一个私域。更多固收偏好的资金方在跟我们形成私域,一旦有好的资产和份额会快速把资金组合起来,2022年下半年已经见效了,3-5个亿的规模可能在一个月就能快速组合起来,这个对买方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要坚定不移走产品化道路。一个是产品的S基金化,我们把整个资产打包成SPVS,这个将来是主流,量会大起来。

另外一点,S基金本身的产品化。一个S基金如果收益是OK的,收益能锁定价值,是不是引入做市制度,把S基金进行交易,如果S基金能够交易的话,对现在产业交易中心来说,交易S基金比做股权本身的交易更加容易。同时,我们S基金要找退路,我们在2019年就开始琢磨将来S基金有没有做到证券化的可能性,我们也研究相关的策略。

我们知道现在公募REITs已经推起来了,包括知识产权证券化也正在做,我们相信S基金的收益会高于不动产公募REITs,在价值判断和估值上应该会高于知识产权。

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共同努力,S基金会走到证券化的道路上,这才是我们未来的终极方向。

我们做中国的S基金,如果S基金能够作为固定收益类配置的考虑方向,同时S基金能作为一级的GP、资产的AMC,那时S基金在中国就做得像个样子了,那时中国S基金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如果沿着这个方向走,我们至少有希望大规模做买方,如果只是单个基金3个亿、5个亿、10个亿、50个亿、100个亿,我觉得在市场上不会掀起太大的波澜。

王胜昔:相比前几位嘉宾,我们这边的好处是没有太大的投资压力。从配置机构的角度来讲,在这个阶段大家试水S基金市场,特别像我们这个属性的基金,我要看到看得懂的项目,要看到谁在管、谁在做,他有没有能力把这个项目推得了,如果我看不明白,我一定在结构安排上有分层的需求。未来海外市场会发展比较成熟的结构化安排的情况,比较适合于大型的长期资金入池,这是助推S基金市场非常重要的来源。

整个产品设计体系在资产端和负债端,未来也是考验投资机构和管理人非常重要的竞争赛道。过去几年,负债端来源出现了向地方政府集中为主的特征,意味着未来的资产端可能是符合这个阶段投资的资产,这个资产和传统意义上纯市场的资产在做转让的时候,可能又会产生新的变化,我们认为,这是和不同时间节点资产负债与满足当下市场需求所形成的一个特定历史原因有关。

发展到那个阶段以后,市场化的机构怎么样来匹配,中间风险偏好的差异用什么样的产品来匹配?这是我们投资比较关心的问题。

从整个配置策略来说,我们更希望和在座的嘉宾,特别是管理S基金的嘉宾,更多深入探讨、合作,不管以后在基金层面还是在资产存储层面,能找到符合各自风险偏好的合理路径,共同把这个市场培育好,共同成熟、共同壮大。

郭峰:从策略角度,歌斐的S基金也是一个独立的产品线,人民币已经做到了第6期,美元做了第2期,2023年可能做第三期美元S基金,这是从产品角度。

从投资角度来看,过去10年也经历了一些变化,从最开始做尾盘阶段的S基金份额,中间做过一些四五年期限的大额报价式的收购,最大一笔单笔收购做了10个亿左右的份额。

过去两三年,海外市场非常多GP领导的交易,不管是接续基金、绑定式的组合交易、资产包的交易,还是单项目老股的买卖,我们都在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2022年,在市场大幅调整,退出变得更长更慢,退出估值没有那么理想的时候,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GP愿意把他们手里好的项目、好的资产,以老股转让、接续、资产包等方式,跟我们这些S基金管理人合作。

郭峰:大家还是非常看好2023年投资机会。追问一下,如果您觉得2023年是一个好的年份,您看好的一些方向会是什么?

李恒宜:我们重点还是多看一看科技以及医疗健康领域相关的项目。我们长期跟踪这两个大的赛道,同时也有专业的团队和相应的核心的人员在紧盯相关投资机会。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在这两个赛道里的持续关注,和在座的各位,一同把S基金市场、股权投资市场,建设的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希望未来大家多支持我们的S基金。

李岩:2023年总体的市场环境应该比2022年好,S基金不管是从资产的数量还是从交易的体量来说,2023年比2022年都会有比较大的增长。

我们比较能预期的,从今年开始,比如国资份额的转让,包括引导基金份额的转让,包括金融机构实缴出资的份额转让等机会在市场上会更多一点。

在未来一年里面,中国的S基金交易模式更多元化,过往几年LP份额转让比较多,现在GP的重组、接续,份额平台的质押融资等各种各样围绕着S基金的创新和交易模式在市场上都会出现。

卢欢:目前来讲,S基金还是相对新鲜的事物,毕竟我们国内的专业投资者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

2023年是承前启后的年份,国家的政策逐渐向好,不管国际大形势怎么样,国内的形势一定会向好,内生的经济性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三年疫情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坚持过来了。2023年开始,我们对于好项目的尽调,以及经济上给予在二级市场的支持,S基金将会呈现一个稳步上升的态势。我觉得2023年会发展很不错,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转折年。同时也是星能资产为广大优秀高净值客户,以及优秀机构投资者挖掘优秀投资标的、创造价值的一年。

吕豫:2023年大家都希望是更好的一年,不过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变量,不管怎么说,对于新增28万亿的M2来说,我们除了投出去,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希望2023年更好,当然也要靠一些运气。

我们希望过几年回头看的时候,2022年是不错的起步年份,而不是更差,祝大家好运。

王胜昔:我觉得2023年大家预期都挺好,这个世界总归是在变化中的,我们在2023年少朝人多的地方去,冷静一点,慢一点。

郭峰:感谢各位嘉宾非常深度的分享,大家对2023年都有更好的期待,无论是交易策略也好,还是对科技、医疗等行业的看好也好,最终需要实际的交易,去验证我们的投资策略,去验证投资判断。

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面取得非常好的业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