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微博军事巨佬“沉默的山羊”发布了两张图片,内容是很简单,航空工业上电所的飞行训练模拟器“驾驶”现场,画面平淡无奇,但其中一个显示屏上显示飞行姿态的飞行器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架梯形翼、无尾、可能是鸭翼气动布局的飞行器正飞行在空中,不用解释,基本就是这架模拟器所要展现的飞行器状态!上电所可不简单,一直从事航空器人机交互界面的研发和配套,是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系统解决方案的翘楚,如此官泄,真是我国未来的六代机?

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网友争执不下

比较有趣的是,“沉没的山羊”大佬发的几张图被军迷们称为推特盗图大王的“彩云香江”盗了,笔者翻了两边军迷的留言,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有朋友认为这可能是中国的六代机,也有人则认为这是中国下一代轰炸机,笔者精选几条留言:

  • 1、有点JH-20的感觉;
  • 2、与去年爆出的模型一样;
  • 3、很像是六代机的感觉

以下是推特网友的留言,显然就不太友好了:

  • 1、中国人为何那么喜欢鸭翼?六代机还要上鸭翼?
  • 2、中国人能造一架没有鸭翼的飞机吗?
  • 3、这对高超音速的边界层来说太接近了。
  • 4、哇、中国人的第六代战斗机出炉了;

国内微博和国外推特的留言总结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 1、中国人很喜欢用鸭翼,到处用,六代机还用;
  • 2、到底是六代机还是未来轰炸机,目前流言两个极端化;

这两个问题都很有趣,但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这个鸭翼是怎么来的,因为在“沉默的山羊”大佬发的“纳米”图中似乎没有鸭翼,但又有一点鸭翼的感觉,所以在“推特盗图大王”的推文中加上了一张这样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也是质量相当高的CG图,作者是微博大佬四川地产高层 军事画匠,所以很多网友才会留言为何又是鸭翼,下文试着来各个回答,先来讨论下鸭翼的作用:

创造历史的飞行者1号

有朋友认为鸭翼是现代飞机的产物,但其实最早使用鸭翼的是莱特兄弟的“飞行号”,当年的飞机的“尾翼”是朝前的,那个就是鸭式布局,鸭翼和水平尾翼一样都能平衡机身控制姿态,但水平尾翼的起飞的抬头力矩是负升力,而鸭翼却是正升力,现代战斗机上比较有名的鸭式布局是瑞典的Saab 37和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前者1967年首飞,后者则是1988年首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首开先河的鸭翼战斗机是J-10,之后则是J-20,虽然没有像推特网友说的那样到处用,但从四代机用到五代机,应用面涵盖两代机型确实够广的,但美国人似乎不喜欢用鸭翼,尽管验证机很多却没有现役战斗机有鸭翼,而问题据说是隐身不利,但近期央视爆出的J-20与F-22以及B-1b对决中美方在目视接触前都没有发现J-20,并且在“环岛游”中台湾雷达也没有发现J-20,这表示鸭翼对隐身没有影响或者极小。

鸭翼:还为J-20解决了发动机推力不足的大问题

J-20的体型要比F-22大一圈,但J-20机翼面积却只有73平方米,远小于F-22的78平方米,原因是获得小展弦比,J-20的展弦比为2.2,略小于F-22的2.3,目的是在发动机推力不足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速度,而J-20做到了。

J-20是如何解决小展弦比下的低速升力的呢?为了在低迎角下提供足够升力,歼20采用鸭翼和边条翼复合耦合增升 ,其在低迎角下升力系数提高很大,改善了起飞速度(大大降低),还提高了超音速升阻比。

这就是鸭翼和边条翼符合耦合增升技术,在J-20使用AL-31F以及WS-10的早期发动机时解决了高速与低速机动兼顾的大难题,未来WS-15装备后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因此在新一代战斗机中,设计师是否会再次采用鸭翼和边条翼复合耦合增升这个实在很难说,但不得不说这个技术带来的增升效果诱惑相当大。

到底是轰炸机还是战斗机?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因为在各位军迷看来,这就是一架战斗机,或者最多也只能是一架战斗轰炸机,而不是一架单纯的轰炸机,答案很简单,但原因却挺复杂的,因为轰炸机的要求已经和过去大相径庭了,我们以美军B-21“突袭者”轰炸机的要求为例,简单分析下气动布局需求:

  • 更低的可探测性(隐身性能)
  • 可选择“载人”和“无人”两种驾驶模式(可以使用无人模式)
  • 亚音速为最大速度(没有超音速性能)
  • 按2010年的估算,每架造价限制在5.5亿美元
  • 远程打击能力(超大航程)
  • 能够投掷氢弹(战略核打击能力)

其他项目暂时不讨论,与气动布局有关的就两个要求,一个是更低的可探测性,另一个则是亚音速,当然这是美军对B-21的需求,并不代表我们对未来的轰炸机的需求,但有一个指标一定是想通的:更低的可探测性(隐身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要求其实对气动布局基本就出来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隐身性能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 1、电磁波段的雷达隐身;
  • 2、红外波段的光电探测隐身;

电磁波段隐身设计大家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比如使用翼身融合设计,减少接缝以及使用锯齿状边缘、使用吸收波长更宽的隐身涂料以及气动布局上尽量压扁机身,垂尾外倾,使得综合RCS(雷达散射面积)比四代机成百倍缩小。

轰炸机由于速度比战斗机要慢,机动性要求不高,无自卫能力,隐身性能是它可以仰仗的重要性能,因此现代轰炸机对隐身性能追求是非常极致的,因此天生具有减少RCS的飞翼设计就成了必然选择,再加上隐身涂料加持,那隐身性能是会加分的。至于用什么样的展弦比已经如何实现机体与载弹量综合考虑等就是另一回事了。

另一个则是发动机的红外隐身考虑,隐身轰炸机除了在雷达上隐身外,还需要对抗红外光电侦察系统,这个探测原理是机体散发的热量,而发动机则是最重大的一个红外辐射源,因此如何将这红外辐射源隐藏起来就成了很大的一个问题。

目前的隐身轰炸机设计都将发动机背置,并且取消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另外还将尾喷管与机翼背部的气流混合,大幅降低发动机喷口的红外信号,因此在隐身轰炸机上,尾喷口是不可见的,更不会看到火焰,这与轰炸机的定位是相悖的。

轰炸机尾部根本就看不到发动机尾焰

从上电所的飞行训练模拟器“驾驶”现场图片来看,机身和机翼区隔还是非常明显的,并且还能隐约看到尾喷口外露,比较有可能是类似于F/B-22的一种战斗轰炸机,或者干脆就是战斗机,也就是六代机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这里简单解释下,战斗轰炸机和轰炸机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就像飞豹和轰六之间的差别,飞豹在作为战斗机使用仍然具有相当的机动性,但轰六就是纯粹的轰炸机,不具备空战可能。

我国的六代机:究竟会是怎样一种飞行器?

美军的六代机是NGAD计划中的FX-XX战斗机,虽然有很多CG图出现,但迄今为止甚至都没有模糊的“纳米图”出现,这表示其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不过就目前网上公开的图片而言,气动布局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上图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X-44 MANTA(多轴无尾飞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并被NASA和美军研究过,它的目的在于测试在战斗机完全没有尾翼(水平或垂直)的情况下的偏航、俯仰和滚转操作的可行性。

姿态控制完全依赖于3D推力矢量,也就是尾部的全向推力矢量发动机,该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源自F-22猛禽战斗机,去掉了尾翼并将主机翼扩展称拉伸三角翼,X-44计划已经于2000年结束,其理论结果成为我们检验美军CG图是否靠谱的标准。

这是比较早期出现在网上的带鸭翼无尾翼、无垂尾布局的美军六代机FA-X的CG图,看着挺威武,但气动布局有一些问题,鸭翼距离主翼过近,无法在气动上有耦合增升作用,反而会相互影响,并且还没有翼身融合的设计,只能改善一些机动性能,将鸭翼的功能拿掉了一半还部分成为累赘,所以这个CG图是有问题的;

另一个问题则是垂尾,X-44的技术验证中已表示,无垂尾的机型姿态稳定控制很大一部分都来自矢量发动机,这款机型的虽然看不清背置发动机尾喷口的具体形状,但并不具备矢量功能,所以这张CG图不仅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

这张CG图中的战斗机是两种不同的气动布局,远景是三角翼带折翼、带垂尾的气动外形,发动机尾喷口背置混入气流降低红外特征,没有推力矢量,从理论上来看这个机型是成立的。

但在前景中的这架飞行器虽然看起来非常酷毙,但却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无尾布局再加无垂尾,并且发动机尾喷口背置无法带矢量,按NASA验证的结果,这架飞机的稳定性都有问题,就算看着再顺眼也不能上当,而且美军在2022年底公布的新一代加油机中基本就是这个机型:

这个无尾三角翼布局接连“出镜”,虽然看起来非常具有科幻感,但这会更让人怀疑这是个大忽悠。

我国的六代机会是怎样的气动布局?

美军的验证基本印证了一个逻辑,无尾布局在隐身上确实具有相当的优势,但在姿态控制上存在欠缺,在轰炸机这种机动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影响不大,但在战斗机这种高机动性要求上问题很大,结合未来战机在高音速和高机动性要求的情况下,我国的未来的六代机很可能会是如下的结果:

  • 1、仍然是带垂尾的布局;
  • 2、翼身融合的梯形翼或者三角翼;
  • 3、很可能带鸭翼,J-20的边条增升极有可能会再次使用;
  • 4、发动机:可能为变循环或者涡扇+爆震

前文没有提及发动机,这里简单做个补充,美军的六代机铁定会上变循环发动机,因为通用的XA-100和普惠的XA-101都已经成功,美军可以随便选择一款,这种发动机兼顾了涡喷的高速节油与涡扇低速节油的优点,高速上限要比涡扇发动机拓宽一些,而节油性能可以使得航程增加30%以上。

我国在发动机领域仍然具有不小的短板,变循环发动机尽管有听说在研制,但目前情况并不明朗,因此我国的六代机是否能上变循环发动机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我国在爆震发动机领域进展不错,有一种模式是涡扇的外涵道上布置PDE(脉冲爆震)增推,此前国内也有八股文称我国的新体制发动机进展顺利,但不确定是否有关,因为PDE单独布置就目前来说并不具优势,但和涡扇的外涵道结合似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发展方向。

上电所官泄:到底可不可信?

2018年一篇介绍上电所提升模拟器品质和训练成效的报道中可以了解到这个实体在人机交互界面的研发和配套系统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各大领域上有着非常专业的解决方案。

座舱仿真系统、视景仿真以及仿真激光投影机等上电所专业的范围都是战机训练模拟器以及验证飞行模型等都属于现代航空器最前沿的领域,在上电所的模拟器上出现这种机型很有可能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在这些方面“官泄”很有可能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这只是一个外围企业,但有时候往往是外围企业的官泄才是最致命的,当然也不排除这只是烟雾弹,毕竟现代社会的套路已经太多了,防不胜防,到底是真是假,各位还请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