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1年,17岁的颜徵在嫁给了70岁叔梁纥,一年后生下了孔子。但司马迁却在《史记》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为什么两人明明成了婚,却有“野合”这种说法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叔梁纥(hé)是孔子的父亲,他是鲁国大将,武力高强,曾打过不少胜仗。然而,这样猛将也有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叔梁纥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却满脸愁容。随行的马夫十分关切道:“将军为何事发愁?”

叔梁纥直言不讳地说:“我年已七十,虽一世功名,却没有儿子继承家业,实在是烦恼啊!”

原来,叔梁纥膝下只有1个残疾的儿子和9个女儿。按照古代的传统,女儿不能继承家业,残疾的儿子也没有能力守住家业。

马夫出了个主意:“将军为什么不去颜家提亲呢?听说颜家有几个女儿,都是美貌贤淑的妙人。”

叔梁纥想到颜父与自己交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便带着厚礼上门提亲。果然,颜父没有觉得他唐突,竟然鼓动三个女儿嫁给她。

他劝说女儿道:“叔梁纥虽然相貌不出众,年纪也比较大,但好在他文武双全,人品出众。谁要是愿意嫁给他,肯定是个好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女儿和二女儿听罢,默默摇头,不发一言。只有小女儿颜徵在(zhēng)兴奋道:“叔梁纥是圣王的后裔,他的后代肯定也不差,不如我嫁给他?”

父亲闻言,当即答应。就这样,颜徵在大家异样的目光中,嫁给了大自己53岁的叔梁纥。

一年后,颜氏生下孔子这个鼎鼎有名的伟大人物。然而,这对老夫少妻的婚姻生活十分短暂。

结婚第4年,叔梁纥就去世了,颜氏年纪轻轻就守寡。没有男主人的大家庭,到处都是勾心斗角。

颜氏为了儿子的成长深谋远虑,决定离开充满是非的家庭,搬到鲁国中都居住。

一个单身母亲,在古代过得异常艰难,但颜氏却从未忽视对孔子的教育。

在她的教导下,孔子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成为一个乐观进取的孩子。

为了让孔子学习礼仪,激发他学礼、知礼的兴趣,颜氏总是带儿子去参观祭祀,让他模仿学习。

如此优秀且善于教育的母亲,也让孔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而,颜氏没来得及享福,便在孔子17岁时病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深知,母亲是因为养育自己操劳过度而早逝,他十分敬重自己的母亲,想方设法把父母合葬在一起,并在家服丧三年,以此怀念母亲。

对于孔子的身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两个字,非常具有争议性。叔梁纥提亲,明媒正娶把颜氏纳为侧妃,为什么被说是“野合”呢?

这两个字,并不是我们理解中的那样,在野外结合。司马迁只是谴责孔子的母亲与父亲年龄差距太大了,不合礼仪。

然而,正是因为颜氏不惧世俗的眼光,坚定选择了叔梁纥,才诞生了“孔子”这样的伟大人物。

孔子最终在学术思想上取得成就,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这都离不开母亲颜氏的潜心教育。

由此可见,颜氏是一个聪明且有远见、有主见的母亲,她不顾叔梁纥与自己的年龄差距,选择优秀的基因来孕育自己的孩子。

事实证明,颜氏的眼光是对的,孔子不但继承了父亲勇猛如虎的外貌,也继承了父母聪明的头脑和才智。

优秀的基因、母亲的悉心教育、自身的努力进取,成就了孔子。

颜氏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此,你认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