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元旦是阳历的1月1号,春节是阴历(农历)的一月初一,元宵节是阴历(农历)一月十五。

但是,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1、元旦的来历

元旦并非中国传统节日。

元旦的名称形成得比较晚,过程也比较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旦是日子,所以,元旦就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不过在清朝之前,中国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不过和现在意义上的元旦不是一回事了。而现在大家熟悉的“春节”,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创造的。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2、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有点久远,而且比较曲折。

历史上正月初一曾有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多种名称。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也就是农耕文明,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民间所说的岁首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代,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

不过,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沿用阴历)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阳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3、元宵节的来历

正月(一月)是农历(阴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后来,道教又将“三官”同“三元”相配合,说成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之圣诞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之圣诞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之圣诞日。于是,各地纷建三官庙,此节俗便流传于民间。)的说法,“三元”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三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故“元”在这里是农历十五的意思。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和汉朝明帝笃信佛教有一定的关系。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