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简历

白 刚,斋号:三闲堂。古都长安人。

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中国书法院行书委员会主任,中国名家书画网高级顾问,陕西盛世长安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渭河书画院秘书长。

白刚印象

以前,我只知道白刚白兄是个“玩”了大半辈子笔墨的书法家,没想到白刚他的古风也“玩”得不错。白刚说:“对我而言,诗是书之余,玩玩而已。”我想,白刚一定是和我一样,受不了近体诗平仄对仗及韵律的严格限制,宁愿“打油”,也不愿带着镣铐跳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刚的古风大多和他的书法有关。譬如这首《书感》:

墨痕心路莫费猜,

信笔写去不安排。

有时由笔不由我,

朶朶莲花有如来。

从这首《书感》里,即使是与白刚不相识的朋友,也不难看出白刚作为一个书法家,“信笔”进行书法创作时的那种超自然状态。

对于书法家而言,在书法创作时,能够笔随心走,随心而欲,就已经相当不错了。白刚不然,他一直痴迷于“心随笔走”、“由笔不由我”,即所谓的“神来之笔”。虽说这种“神来之笔”在创作中大多是可遇不可求的。

生活中,白刚看似低调含蓄,温婉谦和;骨子里却是一个不谙世俗,不畏权贵,豪爽豁达,潇洒飘逸的性情中人;白刚好酒,每得佳酿,必邀三五好友,与其共酌,极少独饮。酒酣之余,不是诗兴大发,就是提笔挥毫,“朶朶莲花有如来”,颇有魏晋之风,好字多在酒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几何时,书法(写字)不过人生一技,那像今天这样,经常会有那些形形色色的写字匠、誊书公往返于高门大户、酒肆饭铺,以“书法家”之名讨生活混吃喝,招摇过市。其实,若想辨识这些人中,那些是书法家,那些是写字匠、誊书公,窃以为可以由以下几点看起:

一是真草隶篆行“五体”皆通,这里的这个“通”,是说这“五体”你基本上都得认识,“不吃草”,不识篆,肯定不行。二是至少能擅长书写其中的两到三体。不能像某些行走于书法江湖的“书法家”那样,但凡提笔,不是行楷,就是行草。更为关键的是在书法创作时,字的行笔与结体大多应有出处、有传承;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对于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而言,不仅有古,还得有今、有我,有书写者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审美表达和书写个性,老是重复别人,钻进他人桎梏而不出不行。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活到老、写到老、学到老。

记得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把我辨识书法家、写字匠和誊书公的心得说给书法界、文化界的朋友时,朋友们都说以我这标准取舍,当今社会上一下子就会少了很多书法家。是啊,我举目四顾,还真是没有多少“书法家”能入的了我的“法眼”,但白刚可以。

1958年,白刚出身在长安的一个普通农家,其父能书善书,书法名传乡里。白刚打小就常跟着父亲,看其父四邻八乡的去给人写字,动不动就趴在桌子上一看就是大半天。受其父影响,白刚从小就喜欢写字,喜欢书法。幼年穷困,一是买不起纸,二是很少见到字帖;白刚只能是跑到碑林看古碑,走在书院门、东西大街上看商家的牌匾;逢年过节,就看四邻八乡别人家的春联。7、8岁时,白刚从父亲的书堆里翻找到一本王羲之的《圣教序》,如获至宝,徒手临习,反复把玩。直到1976年前后,白刚才逐渐接触到新华书店开始售卖的各种字帖,并由此踏上他以临帖为主的书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白刚在书法上,学古临帖,碑帖互融;循序渐进,先形后神;博古通今,不囿时说;真草隶篆行,诸体皆通。他学古不泥古,不追风,不趋势,不急功近利,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以古风为抓手,以读书为手段,走南闯北,广交道友,不断提高自己文学、美学和哲学等整体文化的修养和鉴赏力,坚持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书法创作相结合。广泛涉猎文字、训诂、秦腔、剪纸、社火、皮影等相关艺术门类,有学有养,学养结合,甘苦自知,其乐融融。

廿多年前,为了强化自己书法的理论基础,白刚从文字学入手,以大小许的《说文解字》为基点,以汉字的“六书”为根据,从李斯的小篆开始逆流溯源,石鼓文、钟鼎文直至甲骨文,深入学习研究汉字的造型、流变及隶定过程,为自己准确地理解汉字的形、音、意,掌握汉字的识、读、写,并将这些理解和他自己的书法实践紧密地结合,十多个春秋的深耕密植,反复研读,终于使他在其书法艺术的研习与实践上,早已跨越了观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三境界说”里的前两个境界,正在奔向中国书法艺术的“灯火阑珊处”。

“费尽笔墨费尽声,俚句吟于谁人听 。但得逸兴如溪水,和墨共入砚池中(白刚句)。”大半辈子了,白刚深深地沉浸于对中国书法的痴迷中,他虽是孤独的,却是快乐的。

徐志刚于龙首原痴懒斋

2023/3/9

(文章作者:徐志刚,笔名痴懒斋主,抱残斋主等。文艺书画评论家。现为市直某机关工作人员,《西安青年》执行主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九十年代曾在陕西人民广抪电台文艺部任职。期间,曾主持策划实施过省市多项大型文化活动。曾在《中国青年报》《西安晚报》等省内外纸媒和网媒发表文章百余篇。近两年来,开始涉足书画评论界,并有多篇文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