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 张玮

本文刊发于1月17日中国经济新闻网

近年来,朔州市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现在,朔州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二。2022年,我市的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0μg/m3,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降至13μg/m3,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优良天数更是达到了315天。”朔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亮报出这样一组数据,充分体现了朔州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除了空气质量持续转好外,朔州市水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全市4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东榆林水库出口断面、马邑断面更是达到Ⅱ类水质。9个省考断面全面退出劣Ⅴ类,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33.3%。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朔州市“抓就要抓出实效,改就要改得彻底”的工作思路不无关系。

长效治污 实现“天常蓝水常清”

为从根本上解决民用散煤污染问题,朔州市加快推进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提出“清洁取暖全覆盖,三年任务两年完”的攻坚目标,截至2022年11月全部完成22.3万户清洁取暖改造任务,基本实现平原地区、川区谷地散煤清零,全市域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达到城市、集镇、农村清洁取暖率3个100%。

为解决扬尘污染的问题,朔州市结合当地实际,2022年开展了涉煤企业专项整治行动,中煤平朔露天煤矿围绕爆破、剥离、运输等环节进一步加大扬尘治理力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市共检查涉煤企业898家次,帮助和指导企业整改问题751项,立案处罚33家,取缔煤泥晾晒等“散乱污”企业114家;推动全市42家煤炭集运站封闭煤棚建设,已完成25家,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朔州市坚持强化水生态修复、水环境管理、水质量监测。2022年,朔州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季节性水污染防治工作,在夏季开展的保汛期水质稳定专项行动中,边排查边整治,解决了右玉县右卫镇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不正常、华电水务积水塘安全隐患、担水沟至国强煤业道路清扫不到位形成的“黑雨水”等具体问题。另外,朔州市坚持项目引领、工程治污,2022年完成了朔城区黄水河下游段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河道约20公里,沿河建设人工湿地6公里,种植松树1.4万株,建设污水处理站,对汇入河道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同时,平鲁马关河入桑干河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怀仁桑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项目完成后,桑干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科技创新 解决工业固废“顽疾”

近年来,朔州市为解决工业固废对环境的影响,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规范化处置和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不断探索,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先后与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联系,并开展合作,其中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北大研发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固废资源化研发中心之一。

自固废资源研发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灰等固废制备新型氮氧化物复合耐火材料、新型绿色板材等9大类30多项新技术;申报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其中6项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2021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320万吨,综合利用量3889万吨,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3%,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相比2015年的不足40%提升了30多个百分点。

奖惩分明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朔州市上下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高压态势,2020年—2022年,全市共查处415起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累计罚款5169.8万元,充分利用移动热点、红外监测、无人机侦查等方式进行非现场执法,排查取缔小型洗煤厂、煤泥晾晒场等“散乱污”企业340多家。

“我们不仅有罚,也有奖。”刘亮说道,朔州市实施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奖惩和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考核制度,对完成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考核任务的县区奖励1.57亿元。

为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朔州市成立了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领导小组,出台了15条具体纾困措施,帮扶32家企业,解决了56个问题。使用视频会议的方式通过15个项目环评评审,惠及14家企业,涉及项目投资46.56亿元。

提及对未来环境治理工作的规划,刘亮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争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排头兵,为建设‘美丽山西’贡献朔州力量。”